就業率崩的有點兒離譜
前幾天吃午飯的時候,刷視頻看到一位應屆生在找工作面試受挫以後的自述切片。
這個年輕的妹妹在畢業以後,投出了大量簡歷找工作,大部分的簡歷都石沉大海。
好不容易通過努力,爭取到一個三大運營商的無領導面試。
但到了現場,卻因為自己緊張說不出完整的話,最後面試還是沒有通過。
這段找工作的經歷讓她覺得很受挫,覺得自己很沒用,也感到非常的困惑。
看完這個視頻最大的感慨,是前兩年社交媒體上還在刷屏說,未來00后是要整頓職場的。
而這兩年刷屏的熱搜,卻變成了00後進不了職場。雖然有調侃的成分在裏面,但也道出了畢業即失業的辛酸。
出現這個情況的原因倒也不複雜,就是最簡單的供求關係發生了變化。
相比現階段每年畢業的一千多萬應屆大學生,全社會每年的就業崗位增長,其實是沒有那麼多的。
一邊是求職端的供給越來越多,一邊是招聘端的就業崗位數量不變甚至縮減,自然就業的整體難度就變大了。
來來源:@說了段夢話,別罵了
看完這個視頻,突然想起前段時間和做教育的老朋友,聊到這兩年就業形勢的變化。
中間也聽他講了講,這兩年他們行業發生的快速變化,真是不得不感嘆計劃趕不上變化。
這哥們早年是做學科教育的,也就是大家說得教培。後面不是教培不讓幹了嘛,他轉型了研學。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研學是幹嘛的,簡單說研學就是學生在校外進行學習和研究的一種教育活動。
大白話說就是家長花錢讓孩子出去玩,順帶在中間學點東西,有點像中高端一點的夏令營。
他們研學的內容也比較有趣,比如有給小孩子設計的財商項目,項目初始你要想辦法靠勞動賺第一桶金。
通過勞動賺錢之後可以拿錢去買工具,之後用這些工具搭木屋這類的寓教於樂的項目。
還有像夏令營模式的那種史詩文化之旅,去西安洛陽這種城市感受文化,學習秦腔上台表演,和博物館的老師傅一起學怎麼做兵馬俑。
更高級一點的,還可以去美國nasa看火箭發射,去黃石國家公園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
在我看來這類項目基本就是寓教於樂,在假期給孩子找個方向豐富生活開拓眼界。要說真能學到什麼東西,那也未必。
不過只要你家裡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基本上所有要求都能夠滿足。你想要私人定製特殊項目,也不是不可以。
不過他自己說做這個項目也是虎頭蛇尾,因為開始剛剛一年,就趕上了幾年的疫情。
學生們根本沒辦法出遠門,研學這樣的活動自然也就沒辦法開展,後面收支實在沒辦法平衡,項目也就停下來了。
不過疫情期間,大家在家刷手機的時間不是很多嘛,所以研學不做了他又轉行做了直播。
這個直播還是和他的老本行教育相關,主要是幫助家長們給孩子中高考選擇學校和報志願。
一對一諮詢一兩個小時,差不多六七千塊錢左右。
對很多自己確實不太懂怎麼願意填志願的家長來說,還是願意花這個錢的。
原因是現在的競爭確實是越來越激烈了,誰也不想自家孩子辛苦讀書十幾年,最後志願填不好沒有選到合適的學校。
所以他們的生意也還是比較火爆的,基本在高考前手上不錯的諮詢老師就被預定了個七七八八。
這裏可能有人和我一樣有疑問了,這老師做個諮詢還能被預定滿了?還真是這樣。
一個老師一天的時間就24小時,你算他工作16小時一天吧,也就能諮詢八九個孩子。
一般來說這些孩子做諮詢,都是高考完了之後那段時間,大家集中在這個時間段一股腦過來的。
一個老師一天只有十幾個小時可用,大家的諮詢又都集中在高考前後那十來二十天,可不是每個老師能預定的時間有限。
做這個生意的過程中間他有個感慨,說這兩年如果報志願是奔著就業的角度做選擇,那難度真是越來越大了。
我們國家近兩年每年有1100多萬大學生畢業,這是就業市場供給端的情況。
但是從就業市場需求端的情況看,每年全社會能給大學生提供的新增就業崗位,卻沒有那麼多。
簡單計算一下也很容易理解,以前有統計數字說1%的GDP增長,可以帶來200萬個就業崗位。
目前接近1200萬的大學畢業生,現在我們的GDP增速大概在5%出頭,大概可以可以提供1000萬左右的就業崗位。
從供需的角度看,單單看應屆生這塊就存在100多萬的就業缺口,況且職場的就業崗位並不只是單單應屆生。
還有往屆沒有就業的往屆大學生,這些人進入到求職市場之後,會進一步提升大學畢業生供給。
可能本來今年是1200萬大學生畢業的,加上往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就業的,這個數字變成了一千三四百萬。
來源:炒股拌飯
事實上如果按照1000多萬每年大學畢業生的供給速度,這麼大規模的就業人群進入任何行業,在一兩年時間都有可能會達到飽和。
在供給這麼大的情況下,就算我們不考慮全部大學畢業生,只考慮裏面最優秀的985和211畢業的那批學生。
你也會發現就連這批985/211的畢業生,就業壓力都開始變得越來越大了。
前兩年手機消費電子及其上下游產業鏈吸收了一批,電動車這類新能源廠商吸收了一批,公務員和事業編擴招吸收了一批。
後面伴隨著手機產業鏈、新能源和體制內崗位逐漸飽和,能提供新崗位的領域會變得更少。
如果沒有哪個行業有增量可以提供新增就業崗位,可能後面985畢業以後排隊進外包,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單純從就業市場的供需變化看,這兩年不錯的崗位和坑位減少的速度,遠比你學歷提升的速度要快。
聊天中這哥們說了一句話我很贊同,他說我們這邊確實是給人諮詢報志願和學校的。
但我們僅僅也就是針對你的分數,做個學校和專業匹配的最優解,這東西和就業依然關係不大。
甚至在就業這個領域,我們大概率比普通家長專業。但並不一定會比你這種信息搜集能力強的人,能提供的思路專業。
而且現在你要問我關於就業的事情,我自己也很迷茫。因為變化的速度太快了,計劃根本就趕不上變化。
只能說多數人從大學進入校園,甚至高考結束那一刻,其實就應該思考自己的就業方向問題了。
然而思考這個問題,最難的可能是把握中間的變數,因為最近兩年這個變數的變化速度太快了。
比如你19年高考時候,所有人都說計算機好,然後跑去報了最熱門的計算機。
那麼後面就會趕上互聯網公司擴張被限制,計算機相關的崗位需求短期減少了一大批。
等畢業的時候可能發現,怎麼突然變天了。以前就業最容易的計算機專業,貌似也沒有那麼多需求了。
這也是為啥在現階段,就連朋友那邊對專業和就業一度很熟悉的諮詢老師,也不敢隨便和家長談就業前景的問題。
大家只能都是邊走邊看,因為不知道中間是不是會出現什麼無法預知的變化。
比如前兩年可能沒人會想到,房地產、互聯網和教培這幾個吸收大學生就業最多的行業,調控之後短時間內崗位需求一下子都沒了。
所以老師們也只能告訴大家,學個理工科專業總是比文科類相對好找工作的。
而且理工科轉文科還相對比較容易,但是文科要想轉理工科,那可就困難了。
比如你學了個軟體工程,畢業之後想要去地產中介賣房子,這個轉換的難度是不大的。
但是你要學了個工商管理,轉過頭去研究流體力學,那這個轉行可就比登天還難了。
他問我現階段還有什麼專業,我覺得畢業以後就業前景是相對比較看好的。
我自己認真想了半天,覺得可能除了人工智慧這類新興領域,也只有半導體晶元這類我們在尋求技術突破的硬科技,還算是目前就業前景不錯的方向了,其他基本上也沒有了
這類行業應該算是國家不斷砸錢,在存量裏面能找到增量那些為數不多的行業了。
但你要說這類行業好光景能過幾年,幾年之後人才需求就會飽和,現在也真的還不好說。
說不准你今年因為就業前景不錯,選擇去這類專業讀書。等你讀完研究生要就業的時候,人才需求就飽和了。
比如硬科技裏面的半導體行業,從2024半導體專業應屆研究生就業情況看,拿到的offer不到1/3。
然而就在這之前的兩三年時間里,半導體專業應屆研究生炙手可熱,可以說一人難求。
比如在幾年之前的2021年,天津大學微電子學院還是國內晶元公司紛紛聚集,研二的學生都開始被預定。
後面兩年國內很多高校都新開半導體專業,設立集成電路學院,開始大舉擴招。
供給大幅提升之後,等擴招這批學生畢業,如果新增崗位需求增長沒有跟上,擴招的這批學生就業難度又會變大了不少
所以你說是不是現在需求旺盛的行業,未來畢業以後就業崗位一定多,薪酬一定會好呢,其實真的也不一定。
而且現在不光是本科應屆生供給提升很快,這兩年擴招以後,就連博士的供給端提升速度也很快。
很多學校研究生博士生擴招以後的在校規模,甚至已經超過了本科生。
你說未來會有這麼多適合他們的崗位提供么,除非短期這個領域的需求出現暴漲,不然真的很難。
供給過剩需求不足帶來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稍微好點的崗位競爭會變得越來越激烈,卷的程度也會持續提升。
以前我們說內卷才剛剛開始,很多人可能以為是瞎說的,但其實並不是,我們基本都是有數據和邏輯支持的。
過去很多人有個搞笑的看法,覺得現在生育率不行,高考的競爭烈度和大學生數量會隨之暴跌。
其實真的想多了,在未來十年裡面,可能我們都還看不到高考競爭烈度的下降和大學生數量的暴跌。
我們國家是在2016年,新生孩子達到峰值1786萬人。這些孩子大多會在2034年參加高考,本科畢業時間應該是2038年。
生育率暴跌和老齡化帶來的結果,首先是社會總需求縮減帶來的就業崗位減少。
但是高考的競爭烈度和大學生畢業的數量,在這期間因為人口生育峰值在2016年,所以要到2038年之後才會暴跌。
這期間會遇到每年持續有一千多萬大學生畢業需要就業,同時還有整個社會老齡化和生育率下滑,整體需求收縮帶來的崗位減少。
所以這代年輕人和他們的父母,會持續面對巨大的高考競爭壓力。
之後從學校畢業之後,還要迎接巨大的就業壓力,他們應該是未來肉眼可見壓力最大的一代人了。
- 🔥澳洲禁聞安卓APP,其它網站沒有的澳洲禁聞
-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 🔥解鎖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 🔥治國大道:修身、齊家、管理、治國的大智慧
來源:炒股拌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