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已拉响红色警报,专家又出损招:不生孩子就少发养老金?

2025年07月07日 21:00

近年来,中国面临严峻的人口挑战,持续减少,生育率跌破警戒线,老龄化速度加快,比例不断萎缩。

这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隐患,如何稳定人口,鼓励生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近期,赵燕菁教授提出了“按生育数量差异化发放”的政策设想,意图通过激励年轻人生育,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

人口已拉响,专家又出损招:就少发养老金?

生育率跳崖

近年来,出生人口急剧下滑,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进入负值区间。

2024年中国出生人口仅954万,较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推行时的峰值1786万几乎腰斩。

这种急剧下降不仅让中国告别了“人口红利”,也预示着“人口收缩社会”的到来。

更为严重的是,育龄妇女数量逐渐减少,从2010年的3.8亿减少到2020年的3.4亿,预计还将继续走低,这意味着未来的出生人口将持续承压。

生育率下滑背后是年轻人面对多重压力的现实,高昂的房价让年轻家庭举步维艰,养育子女的教育、医疗、生活成本不断攀升。

与此同时,职场中的性别歧视和育儿负担,亦使许多女性望而却步。

据调查,超过60%的年轻家庭表示不敢生两个,甚至20%的人明确表示不愿意生育。

面对如此严峻的人口结构失衡,老龄化问题愈加突出。

预计到2050年,80岁以上的将达到1.59亿人,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比例急剧恶化,养老压力日益巨大。

这种背景下,人口红利的消失意味着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养老体系将面临巨大考验。

未来,少数年轻人将肩负起赡养大量老人的重任。这样的现实迫使政策制定者探索有效激励生育的措施,但如何平衡公平与效率,成为了关键难题。

赵燕菁教授提出的“按生育数量差异化发放养老金”方案,基于“多生孩子者贡献更大,应获得更多养老金”的逻辑。

表面上看,这一设想抓住了劳动力供给对养老基金的重要性,试图通过养老金的差异化分配激励年轻人生育,缓解养老基金收支压力。

然而深入分析便发现,这种政策存在诸多根本性问题。

养老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保障,采用的是“现收现付”机制,养老金的发放应基于劳动者的缴费和劳动贡献,而非其是否生育。

将养老金与生育挂钩,实际上混淆了的公平性和功能定位。

女性在生育过程中承担了巨大的身体和职业代价,她们因生育往往中断工作,收入和职业晋升受限。

若将养老金与生育数量挂钩,无疑加重女性经济负担,甚至使其在老年时面临更大风险。

数据显示,10%-15%的育龄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孕不育问题。若因不能生育而在养老金待遇上被歧视,这不仅是不公,更有悖于社会包容原则。

生育行为并非纯个人选择,而受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仅以养老金作为“奖励”或“惩罚”手段,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可能激化社会矛盾。

当前,许多农村和非正规就业群体未能享有完善养老保障,养老金水平整体较低。推行差异化发放不仅难以操作,还可能导致社会分裂,加剧不公平。

中国养老金体系现状

中国养老金体系,面临广泛覆盖不足和资金压力双重难题。根据2023年数据,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仅约3.8亿人,占劳动人口不到一半。

大量农村居民和灵活就业群体未能纳入体系,导致养老金覆盖率不足,保障水平低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发放数额极低,许多老人依赖子女或继续劳动维持生活。

灵活就业者如司机、自由职业者等,由于收入不稳定,参保率不足,未来养老金风险增大。

整体而言,养老金收支失衡严重,部分地区依赖财政转移支付维持运转。

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养老金制度亟需深化改革。

未来改革方向应包括:扩大覆盖面,特别是灵活就业和农村居民的参保率;完善缴费与待遇挂钩机制,保证公平合理;强化财政支持,建立可持续的养老基金;同时注重减轻年轻家庭负担,通过完善公共托育、教育、住房政策,提高生育意愿。

养老金制度不应被简单用作生育激励工具,而应作为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社会安全网。

只有建立科学、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体系,才能为年轻人减压,激发生育潜力,实现人口结构的良性循环。

结语

中国的人口问题日益严峻,出生率持续下滑、老龄化快速加剧,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重大挑战。

赵燕菁教授提出的养老金差异化政策,从激励生育的角度出发,试图缓解养老压力,但忽视了养老金制度的本质和社会公平,未能真正解决年轻人不愿生育的深层次问题。

现实中,年轻人生育意愿低迷,更多源于高昂的育儿成本、住房压力和职场不公。

要提升生育率,需从根本上改善社会支持体系,降低育儿负担,保障女性权益,营造安全有保障的生活环境。

来源:振华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