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已拉響紅色警報,專家又出損招:不生孩子就少發養老金?
近年來,中國面臨嚴峻的人口挑戰,出生人口持續減少,生育率跌破警戒線,老齡化速度加快,勞動人口比例不斷萎縮。
這一系列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大隱患,如何穩定人口,鼓勵生育,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近期,趙燕菁教授提出了「按生育數量差異化發放養老金」的政策設想,意圖通過養老金激勵年輕人生育,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壓力。
中國人口已拉響紅色警報,專家又出損招:不生孩子就少發養老金?
生育率跳崖
近年來,中國出生人口急劇下滑,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進入負值區間。
2024年中國出生人口僅954萬,較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推行時的峰值1786萬幾乎腰斬。
這種急劇下降不僅讓中國告別了「人口紅利」,也預示著「人口收縮社會」的到來。
更為嚴重的是,育齡婦女數量逐漸減少,從2010年的3.8億減少到2020年的3.4億,預計還將繼續走低,這意味著未來的出生人口將持續承壓。
生育率下滑背後是年輕人面對多重壓力的現實,高昂的房價讓年輕家庭舉步維艱,養育子女的教育、醫療、生活成本不斷攀升。
與此同時,職場中的性別歧視和育兒負擔,亦使許多女性望而卻步。
據調查,超過60%的年輕家庭表示不敢生兩個孩子,甚至20%的人明確表示不願意生育。
面對如此嚴峻的人口結構失衡,老齡化問題愈加突出。
預計到2050年,80歲以上的老人將達到1.59億人,勞動人口與老年人口比例急劇惡化,養老壓力日益巨大。
這種背景下,人口紅利的消失意味著社會保障體系,尤其是養老體系將面臨巨大考驗。
未來,少數年輕人將肩負起贍養大量老人的重任。這樣的現實迫使政策制定者探索有效激勵生育的措施,但如何平衡公平與效率,成為了關鍵難題。
趙燕菁教授提出的「按生育數量差異化發放養老金」方案,基於「多生孩子者貢獻更大,應獲得更多養老金」的邏輯。
表面上看,這一設想抓住了勞動力供給對養老基金的重要性,試圖通過養老金的差異化分配激勵年輕人生育,緩解養老基金收支壓力。
然而深入分析便發現,這種政策存在諸多根本性問題。
養老金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保障,採用的是「現收現付」機制,養老金的發放應基於勞動者的繳費和勞動貢獻,而非其是否生育。
將養老金與生育挂鉤,實際上混淆了養老金制度的公平性和功能定位。
女性在生育過程中承擔了巨大的身體和職業代價,她們因生育往往中斷工作,收入和職業晉陞受限。
若將養老金與生育數量挂鉤,無疑加重女性經濟負擔,甚至使其在老年時面臨更大風險。
數據顯示,10%-15%的育齡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孕不育問題。若因不能生育而在養老金待遇上被歧視,這不僅是不公,更有悖于社會包容原則。
生育行為並非純個人選擇,而受經濟、社會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僅以養老金作為「獎勵」或「懲罰」手段,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反而可能激化社會矛盾。
當前,許多農村和非正規就業群體未能享有完善養老保障,養老金水平整體較低。推行差異化發放不僅難以操作,還可能導致社會分裂,加劇不公平。
中國養老金體系現狀
中國養老金體系,面臨廣泛覆蓋不足和資金壓力雙重難題。根據2023年數據,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僅約3.8億人,占勞動人口不到一半。
大量農村居民和靈活就業群體未能納入體系,導致養老金覆蓋率不足,保障水平低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養老金髮放數額極低,許多老人依賴子女或繼續勞動維持生活。
靈活就業者如網約車司機、自由職業者等,由於收入不穩定,參保率不足,未來養老金風險增大。
整體而言,養老金收支失衡嚴重,部分地區依賴財政轉移支付維持運轉。
面對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和生育率下降,養老金制度亟需深化改革。
未來改革方嚮應包括:擴大覆蓋面,特別是靈活就業和農村居民的參保率;完善繳費與待遇挂鉤機制,保證公平合理;強化財政支持,建立可持續的養老基金;同時注重減輕年輕家庭負擔,通過完善公共托育、教育、住房政策,提高生育意願。
養老金制度不應被簡單用作生育激勵工具,而應作為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社會安全網。
只有建立科學、公平、可持續的養老體系,才能為年輕人減壓,激發生育潛力,實現人口結構的良性循環。
結語
中國的人口問題日益嚴峻,出生率持續下滑、老齡化快速加劇,對社會經濟發展構成重大挑戰。
趙燕菁教授提出的養老金差異化政策,從激勵生育的角度出發,試圖緩解養老壓力,但忽視了養老金制度的本質和社會公平,未能真正解決年輕人不願生育的深層次問題。
現實中,年輕人生育意願低迷,更多源於高昂的育兒成本、住房壓力和職場不公。
要提升生育率,需從根本上改善社會支持體系,降低育兒負擔,保障女性權益,營造安全有保障的生活環境。
來源:振華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