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吹上天的激光手术,术后自杀案例多到惊人

2025年05月27日 11:27

想象这样一个画面:500度近视的你走进一家高档眼科诊所,医生笑着告诉你:“做完手术你就能摆脱眼镜,裸眼视力媲美1.0。”

你心动了,手术时间短、无创、恢复快,几乎没有副作用……至少宣传是这么说的。

但你不会知道,仅在,就有数十位接受矫正手术的患者最终选择了,只因为他们在手术后遭遇了医生从未提到的痛苦:持续性神经性疼痛、夜视模糊、重影、严重干眼、失眠、抑郁,甚至精神崩溃。

这些痛苦,不是在术后两三天,而是可能伴随你终生。

而所有的开始,只是因为你“想摘掉眼镜”。

这个手术叫做LASIK,全称“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中文常称“准分子激光矫正手术”。

它通过切开角膜表层形成一个小“翻盖”,再用激光重塑角膜形状,以改善近视、远视或散光。

这项手术自1999年获得美国FDA批准以来,在全球已累计实施超千万例。广告中的说法几乎千篇一律:手术快(十几分钟),恢复快(1~2天),安全性高(号称99%成功率),几乎“无痛”,能让成千上万人从此摘掉眼镜。

听上去几乎完美,但真相却远没有这么简单。

至少对于以下这些朋友来说,堪称噩梦。

👉自杀【相关阅读:安乐死根本安乐不了,别宣传了】:术后5个月的剧痛、重影与头痛

2024年,一位年仅26岁的Ryan Kingerski做了LASIK手术。他的初衷很简单:“作为执勤警察,眼镜容易掉,干扰视野。”

结果术后5个月,他留下遗书,在家中自尽。

遗书写道:“我再也受不了了,LASIK夺走了我的一切。”

术后,他饱受头痛、视觉重影、眼前黑点飘浮和极度畏光困扰,医生无法解决,也找不到病因。

他甚至没能再穿上自己的制服一次。

👉Jessica Starr:留下30页遗书结束生命

2018年,35岁的电视台气象主播Jessica Starr也在LASIK后陷入崩溃。

术后两个月内她持续出现干眼、疼痛,咨询了多位眼科医生,甚至寻求治疗师的帮助,但她的情绪状态却持续恶化。

她拍摄视频日记,记录自己的“后悔”与“绝望”。

最后因为多次就医未果,她在家中自缢,留下30页遗书,直指LASIK为直接诱因。

丈夫Dan Rose说:“她原本健康、正常,没有,只有一个错误选择。”

👉男子:20年痛苦,最终无法忍受

Paul Fitzpatrick接受手术的时间更早,大约是在1998年。

手术后的几年里,他一直饱受头痛的折磨,并描述说眼睛有针刺感,还有难以忍受的干燥和灼热感。

他的家人说,在他去世前的几个月里,疼痛难以忍受,他大部分时间都闭着眼睛,拄着拐杖走路,并计划搬去和父母一起住。

可2018年10月,他自杀时留下了一封遗书,描述了他走向死亡的痛苦:“我再也无法体验到任何快乐了。”

“我的脑袋里和全身都像被灼烧过的眼睛一样疼。从1996年开始,就是疼,疼,再疼,请原谅我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承受。过去几个月真是难以忍受。”

👉60岁自杀的母亲:无法下床

格洛丽亚·(Gloria McConnell)于2019年接受了两次 Lasik手术来矫正近视。

手术几周后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包括眼睛干燥、有灼烧感、睫毛中出现螨虫和向内生长的毛发。

四年后,她几乎无法下床,最终在60岁那年选择自尽。

她儿子说,母亲给家人留了纸条,说手术失败带来的痛苦是她决定结束生命的部分原因。

据“LASIK并发症支持小组”创办人Paula Cofer透露:“我亲自接触过超过40位因此走上绝路的人。他们不是抑郁症患者,他们只是……被疼痛活活逼疯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后果呢?有几个被隐藏的重点主要提一下:首先,LASIK手术的过程需要切开角膜表层形成一个“角膜瓣”,虽然很薄,却无法愈合如初。这一步骤会切断角膜神经,导致永久性干眼;改变角膜结构,使其更脆弱、夜间成像异常;一旦失败,无法复原,甚至无法再进行角膜移植。

也正是如此,有眼科专家直言:“你不能指望在一个健康的角膜上动刀子,而不留下问题。”

前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审查官Morris Waxler表示,他曾因批准LASIK感到后悔。

因为实际不良反应率高达10%~30%,远非官方宣称的1%,许多患者术后出现夜间眩光、重影、畏光、干涩、视觉错觉,甚至诱发焦虑与抑郁。

而且手术机构在推广中是有选择性披露信息的。眼科医生Edward Boshnick博士就说:“激光近视手术是美国公众面临的最大骗局,而且是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产业。”

怎么说呢,当然不是说每一个LASIK手术都会失败,但做手术之前必须清楚:它不只是一次“医美体验”,更是一场不可撤销的眼球结构重构。

它本不该被当成一种“轻松决策”,更不该被神化成“现代奇迹”。

毕竟,比摘掉眼镜更重要的,是保住你清晰、稳定、长期的视觉和生活的质量。

来源:新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