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吹上天的激光手術,術后自殺案例多到驚人

2025年05月27日 11:27

想象這樣一個畫面:500度近視的你走進一家高檔眼科診所,醫生笑著告訴你:「做完手術你就能擺脫眼鏡,裸眼視力媲美1.0。」

你心動了,手術時間短、無創、恢復快,幾乎沒有副作用……至少宣傳是這麼說的。

但你不會知道,僅在,就有數十位接受矯正手術的患者最終選擇了,只因為他們在手術后遭遇了醫生從未提到的痛苦:持續性神經性疼痛、夜視模糊、重影、嚴重乾眼、失眠、抑鬱,甚至精神崩潰。

這些痛苦,不是在術后兩三天,而是可能伴隨你終生。

而所有的開始,只是因為你「想摘掉眼鏡」。

這個手術叫做LASIK,全稱「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中文常稱「準分子激光矯正手術」。

它通過切開角膜表層形成一個小「翻蓋」,再用激光重塑角膜形狀,以改善近視、遠視或散光。

這項手術自1999年獲得美國FDA批准以來,在全球已累計實施超千萬例。廣告中的說法幾乎千篇一律:手術快(十幾分鐘),恢復快(1~2天),安全性高(號稱99%成功率),幾乎「無痛」,能讓成千上萬人從此摘掉眼鏡。

聽上去幾乎完美,但真相卻遠沒有這麼簡單。

至少對於以下這些朋友來說,堪稱噩夢。

👉自殺【相關閱讀:安樂死根本安樂不了,別宣傳了】:術后5個月的劇痛、重影與頭痛

2024年,一位年僅26歲的Ryan Kingerski做了LASIK手術。他的初衷很簡單:「作為執勤警察,眼鏡容易掉,干擾視野。」

結果術后5個月,他留下遺書,在家中自盡。

遺書寫道:「我再也受不了了,LASIK奪走了我的一切。」

術后,他飽受頭痛、視覺重影、眼前黑點飄浮和極度畏光困擾,醫生無法解決,也找不到病因。

他甚至沒能再穿上自己的制服一次。

👉Jessica Starr:留下30頁遺書結束生命

2018年,35歲的電視台氣象主播Jessica Starr也在LASIK后陷入崩潰。

術后兩個月內她持續出現乾眼、疼痛,諮詢了多位眼科醫生,甚至尋求治療師的幫助,但她的情緒狀態卻持續惡化。

她拍攝視頻日記,記錄自己的「後悔」與「絕望」。

最後因為多次就醫未果,她在家中自縊,留下30頁遺書,直指LASIK為直接誘因。

丈夫Dan Rose說:「她原本健康、正常,沒有,只有一個錯誤選擇。」

👉男子:20年痛苦,最終無法忍受

Paul Fitzpatrick接受手術的時間更早,大約是在1998年。

手術后的幾年裡,他一直飽受頭痛的折磨,並描述說眼睛有針刺感,還有難以忍受的乾燥和灼熱感。

他的家人說,在他去世前的幾個月里,疼痛難以忍受,他大部分時間都閉著眼睛,拄著拐杖走路,並計劃搬去和父母一起住。

可2018年10月,他自殺時留下了一封遺書,描述了他走向死亡的痛苦:「我再也無法體驗到任何快樂了。」

「我的腦袋裡和全身都像被灼燒過的眼睛一樣疼。從1996年開始,就是疼,疼,再疼,請原諒我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承受。過去幾個月真是難以忍受。」

👉60歲自殺的母親:無法下床

格洛麗亞·(Gloria McConnell)於2019年接受了兩次 Lasik手術來矯正近視。

手術幾周后出現了嚴重的併發症,包括眼睛乾燥、有灼燒感、睫毛中出現蟎蟲和向內生長的毛髮。

四年後,她幾乎無法下床,最終在60歲那年選擇自盡。

她兒子說,母親給家人留了紙條,說手術失敗帶來的痛苦是她決定結束生命的部分原因。

據「LASIK併發症支持小組」創辦人Paula Cofer透露:「我親自接觸過超過40位因此走上絕路的人。他們不是抑鬱症患者,他們只是……被疼痛活活逼瘋了。」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後果呢?有幾個被隱藏的重點主要提一下:首先,LASIK手術的過程需要切開角膜表層形成一個「角膜瓣」,雖然很薄,卻無法愈合如初。這一步驟會切斷角膜神經,導致永久性乾眼;改變角膜結構,使其更脆弱、夜間成像異常;一旦失敗,無法複原,甚至無法再進行角膜移植。

也正是如此,有眼科專家直言:「你不能指望在一個健康的角膜上動刀子,而不留下問題。」

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審查官Morris Waxler表示,他曾因批准LASIK感到後悔。

因為實際不良反應率高達10%~30%,遠非官方宣稱的1%,許多患者術后出現夜間眩光、重影、畏光、乾澀、視覺錯覺,甚至誘發焦慮與抑鬱。

而且手術機構在推廣中是有選擇性披露信息的。眼科醫生Edward Boshnick博士就說:「激光近視手術是美國公眾面臨的最大騙局,而且是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

怎麼說呢,當然不是說每一個LASIK手術都會失敗,但做手術之前必須清楚:它不只是一次「醫美體驗」,更是一場不可撤銷的眼球結構重構。

它本不該被當成一種「輕鬆決策」,更不該被神化成「現代奇迹」。

畢竟,比摘掉眼鏡更重要的,是保住你清晰、穩定、長期的視覺和生活的質量。

來源:新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