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紐西蘭史上首個華人老年公寓,看完想入住
來源:紐西蘭微財經
上月底,紐西蘭歷史上首個「華人老年公寓」在奧克蘭中區Panmure落成。
這個公寓長什麼樣子?這個概念是什麼誕生的?華人老人怎麼才能入住?這是一個新生事物,帶著這些問題,小編前去一探究竟。
CNSST Kotuku House老年公寓位於奧克蘭中區Panmure中心地帶,附近交通和設施都比較完備。來到公寓門前,小編看到公寓一共4層,除樓下是辦公和停車區之外,上面三層都是帶陽台的公寓房。
在公寓的外牆上,有Kotuku也就是紐西蘭蒼鷺的裝飾圖案,和中國的仙鶴造型接近,似乎點出了這棟公寓樓的用途。
在紐西蘭,這樣的「華人老年公寓」屬於什麼性質的住房?
紐西蘭華人社區服務中心副總經理Bill Guan告訴我們,這在紐西蘭屬於「社會性住房」,它不同於政府公屋,也不同於市場上的公寓,而是由社會機構——比如這次是由華社服發起並負責,並首次以華人老年人為目標對象的社會性保障住房。
二到四層共有36間一居室的單元房,每個公寓的建築面積為59平米加上8平米的陽台。底層為辦公室和停車場以及垃圾站。小編走進公寓后,就有一種回到國內看毛坯房的感覺,但這裏的設備顯然齊全很多,不少是根據老年人特點設計的。
放照片給大家看,一居室的客廳,從窗口可以看到Pamura的湖景:
卧室,
廚房和過道,
浴室是雙開門設計,一頭連客廳一頭連卧室。
Bill Guan介紹,浴室裏面會加裝老年扶手,而為了更好地照顧老人,還有這樣「緊急按鈕」的貼心設計,連接到公寓管理辦公室:
到底什麼人能入住呢?這裏又要強調一下社會性住房在紐西蘭的概念了。
其實在保障性住房中,提供方不僅僅是國家,教會、社會組織、慈善團體都可以是提供方,紐西蘭歷史上有很多,概念上並不是新鮮事。
只是,針對華人老人卻是第一次。
紐西蘭華人社區服務中心總經理Jenny Wang介紹說,他們在長期與華社以及華人老人的接觸中發現,近年來奧克蘭房價持續高漲,處於低收入人群的華人老人雖然有很大的租房需求,但很難租到合適的廉租房屋,甚至因為年紀大、英語溝通能力差而很難找到出租房。
另外,語言和文化交流上的問題,也制約了這部分人群追求健康愉快的生活,上門來講英語的,一概無法溝通,等於喪失部分生活的獨立性。
於是,他們開始著手調研,在社區和政府的支持下,在過了將近六年的前期醞釀申請和兩年的建設,將這個公寓項目付諸了實施。
這樣,公寓作為紐西蘭政府的社區住房提供者(Community House Provider),將接收由工收局(Work and Income)審核批准的華人老人作為其租戶,並簽訂相應合約,入住後由華社服負責管理。華社服將為租戶提供中文的母語服務,為華人老人融入本地社會提供幫助。
據了解,該公寓還在等待奧克蘭市議會最後的質量審核,有望在近幾個月內迎來第一批住戶。
不過,「華人老年公寓」不等於養老院。能夠被選擇的居住對象都是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如果在裏面居住的老人生活無法自理,仍然需要前往養老院或者醫院系統進行看護。
華社服副總經理Bill Guan說,在公寓的設計上,他們採用了自然採光和自然通風的方式,之後他們還會在樓道布置綠色的植物,讓樓道看上去像一個天然的室外花園。
「我們不希望老人家整天呆在空調房間里,既不環保也不健康。你看這個樓道,一開門就像在戶外一樣,老人家住著會很舒服。」
他們甚至安裝了solartube這種「高檔」的採光設備,這種設備一端開在天台上,然後通過一根採光管,將自然光線送到樓下的室內。
公寓落成的當天,華人社區服務中心也正式更名為華社服基金會。Jenny說,這也是該機構服務了華社民眾整整20年之後,開始朝著更具有包容性以及更廣泛的社會服務方面發展。
「這個公寓項目當中,我們不是僅僅提供一個住房,而是會給華人老人提供一個全面的服務。通過我們在語言、文化以及生活設施上的母語服務,華人老人在這裏居住得會更加舒心和開心,我們希望這樣能延緩他們進入醫療系統的時間,給整個社會節省下醫療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