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嫁到澳洲的中國女人,為什麼再也不回去?原因很簡單,因為在中國「沒人要」
來源:澳洲網
為什麼許多中國女性孤身一人也要執意嫁到澳洲,成就自已人生未來呢?對於女性來說,澳洲吸引力又在哪裡呢?
戀愛、婚姻觀三觀正
我在國內有兩個離了婚的女性朋友,一個是重點大學畢業,在公司任中層幹部,34歲,素質、相貌都不錯。她是只重感情,不太考慮物質的人,她和先生結婚時還是租的房子,對方收入比她低一倍,她也一點也不介意。
幾年後男方在單位當了小領導,開始整天在外面應酬、打麻將,有時還不回家,溝通很久對方也沒有改善,最後離了婚,一個人帶著小孩,男方還不願在財產上作一點讓步。
在網上交友很久,也見了很多人,她失望地發現,離婚帶孩子的女人想要結婚真的很難。其實她對經濟條件要求依然不高,和她差不多就行,她最在意對方是否重視家庭。
可是她發現,這些年近40甚至超過40歲的男同胞們,很多都要找30歲以下的,也有很多人對她很感興趣,可一聽說她帶著孩子,就沒有下文了。
另外一個朋友,長得很漂亮,而且溫柔、賢惠,工作也挺好的,我也曾試圖幫她介紹適合的男士,他們最初聽到她這些條件非常滿意,可是一聽到她已經43歲,馬上就找借口回絕,而這些男士年齡也都在47-53之間!
與國內的情況不同的是,在澳洲,女性是否年輕、是否帶著孩子完全不是障礙。澳洲的徵婚廣告,大多數男方對女性也有年齡要求,但是要求對方比自己大、或小5歲以內,沒有結過婚的男士娶離婚帶著小孩的,或者娶年齡比自己大的女人,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與對方的婚姻史相比,他們更在意的是雙方是否有共同的愛好、價值觀、性格脾氣是否合拍等。
我在澳洲有兩個離了婚的朋友,一個33歲,一個43歲,都帶著三個孩子。33歲的那個去年再婚,對方和她一樣大,從來沒有結過婚,也沒有孩子。43歲的那個因為先生愛上別人提出離婚,正在分居中(澳洲法律規定離婚前要先分居一年),這是她第二次婚姻,她先生和她結婚時也是第一次結婚,沒有小孩,而且為了她的三個小孩,他決定不再要小孩了。
雖然他們即將離婚,那個男的周末還常帶她孩子出去玩,還在積極爭取更多的探視權,她為此常向我抱怨。她現在的男友比她大兩歲,離了婚,沒有小孩,他們打算等她離婚後就結婚。
我曾經開玩笑的告訴她們,在中國,離婚還帶著孩子的女性,特別是那些年過40的女人,是很難找到如意的結婚對象,也簡單的給她們闡述了原因,她們深為不解。
就業歧視少
在國內的招聘廣告里,我們會看到很多習以為常的歧視性規定:比如年齡,比如身高,相貌,甚至身材,婚否等。事業單位接待人員、秘書,總裁助理等凡是涉及一點社交或者服務業的工作,甚至有的學校招老師,銀行招職員,也會理直氣壯的要求相貌端莊、氣質好,身高多少厘米以上。
人的相貌真的比一個人的職業素質、專業能力更重要嗎?
對年齡的限制就更荒誕了,大多數招聘廣告要求35歲以下(我所指的是非高級管理和高級技術人才),連普通公務員的招聘也對年齡設立了限制,還有很多行業要求28歲以下,似乎這些行業都是吃青春飯;又彷彿人過了35,簡直老而無用,像古人嘆息的「老而不死為賊也」,而那「賊」才剛過35,是一生智力、精力的巔峰時期。
所以我們常看到女大學生為了求職去整容,也看到大多數人雖然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也不儘力工作,但是一生待在自己不喜歡的崗位上,因為再就業又要面臨太多限制,一不小心超過35歲,有再就業的心,也無跳槽的膽。
我初到澳洲,看到澳洲公司的招聘廣告居然沒有一個提到年齡,相貌,身材,婚否等方面的限制,很為吃驚。後來知道澳洲有法律明文規定避免性別、年齡等方面的歧視,一旦違反,必以重處。
你不會看到澳洲長相普通的女大學生整容找工作,而是三十多歲,四十多歲的人還重返校園,準備換行業。因為在澳洲,30多歲還很年輕,對很多人而言,還可能是人生的新開始。
我上次回國在飛機上認識一個北京人,她多年前嫁到澳洲,然後生育三個小孩,等最小的小孩上了小學,36歲的她才在本地的大學開始念會計本科,然後碩士,她現在是她所在區一家銀行的高級財務主管。
我家先生也是30多歲才轉換的行業,他一路追逐過演員夢,作家夢,最終卻考了註冊會計師。我自己也想多嘗試幾個工作,希望從中找到自己的最愛,需要返校念書,就去念書,不用擔心自己的年紀。
不可撼動的家庭時間
大家都很重視家庭在澳洲,絕大多數人都非常得重視家庭,日理萬機的澳洲總理也會抽空參加孩子學校要求家長參加的一些活動。
你會很少看到哪個成功人士談為了自己的事業忽略了家庭,我很喜歡這種社會風氣,絕大多數人以家庭為主;下班后就完全是自己的生活了,少有應酬,也少有加班。
這些成功人士下班就回家照看孩子,周末也是和家人在一起,或者發展自己的個人愛好,他們有的自己釀造啤酒,有的繪畫,有的和朋友組建業餘樂隊。
澳洲離婚率也挺高的,一旦雙方出現不可解決的問題,或者一方不再愛另一方,大多數會選擇離婚,不會為了孩子勉強留在一起。也看到少數男士有情人的醜聞,但是那種事業稍微成功的男士就在外麵包二奶、三奶,養情人的事遠遠沒有國內那麼盛行。
除了因大多數人珍視家庭,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外,我想澳洲少應酬,以家庭生活為主的生活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大家下班就回家,哪裡有很多發展情人的機會呢?又沒有公款消費,怎麼給情人提供物質便利呢?如果夫妻一方誰有外遇,連鄰居都會瞧不起。當然這些也是我來澳洲才了解到的,沒來澳洲前,我也以為澳洲人的生活很隨便,夜夜笙歌。
人際關係簡單
不用溜須拍馬,不用花重金送禮,這個對於書獃子性格的我來說就簡直是夢寐以求。在單位不用儘力討好領導,對一些事情有異議也可以直接提出,不用擔心領導給你小鞋穿。
我分析原因有以下幾個:澳洲大部分公司都有個人考核,但這些指標通常比較客觀,比如銀行對普通職員的考核,其分數由電腦自動提取並排名,這是你個人完全能夠控制的;
澳洲人從經理、更高職務的主管,到普通職員,跳槽是很頻繁的事,如果做的不如意,或遇到少見的小人,跳槽就是了!
澳洲公司開會少,會議還多為電話會議,特別是中低級別的員工,因此大家聚在一起貶低某些部門或者員工的辦公室政治就少得多。
同事間關係因為以上原因也很簡單,大家之間的利益衝突比較少,另外一點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澳洲很多公司里,升職不是由領導決定和提拔的,而是你自己的表現、能力和你是否提出升職。
領導、同事結婚、生小孩、過生日,你也不用去,更不用說領導的父母、兒子過生日了,除非他/她是你的朋友,他們把同事和朋友關係劃分得很清楚,同事就是大家工作時的同伴,和你的生活沒有關係。即使要送禮,澳洲人也是追求的「禮輕人意重」,他們聖誕節互贈的禮物一般不會超過20澳元。
不攀比、不炫富
現在國內很多女性對幸福婚姻的界定就是,嫁給有錢並大方的男性,還要和周圍的人攀比攀比。
最有趣的一個故事是,我國內的一個朋友問她銀行的一個同事:「你的新髮型很好看,在你們縣裡做的嗎?」,那個女同事馬上翻了臉,非常生氣地說:「我怎麼可能在那裡弄頭髮,我這個髮型花了很多錢!」
而在澳洲,別人一定不會理解的,而且你想炫耀的機會都很少。澳洲的女性看到同事漂亮的衣服、首飾也會讚揚,但是沒有人會問你品牌,價格。就連你房子的價格,他們也不會打聽。
在婚姻上誰娶了年輕、漂亮妻子,或者那個女的嫁了個大款也不值得驕傲,在他們看來,幸福的婚姻是尊重和愛對方,有共同的價值觀,相似的愛好,兩人還是最好的朋友。
對於事業上的成功,他們也有著完全不同的註釋。你如果諮詢一個澳洲人在澳洲做什麼工作最好,大多數人會異口同聲地告訴你做你喜歡的事!大多數人覺得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發揮自己的才能就是成功的事。
我想其根本原因是:澳洲人的幸福觀更建立在做自己喜歡的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上。
幸福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他們也不會以自己的人生觀去衡量別人。最顯著的例子是在澳洲各個年齡段都有不少單身的人,但其它人不會在背後談論這些人有問題或者挑剔。
他們堅信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旁人怎麼能去判定別人是否成功、是否正常、是否幸福呢?
以上作者給出的理由,或許只是她個人選擇不回國的理由,一些觀點加了過多的個人情感,並不能代表絕大多數人的想法。
但是,我認為:不管你想不想回國,后不後悔移民,大多數人都會有一種共同的感覺:當你在澳洲時,感覺自己骨子裡有很多中國烙印是改不掉的;當你在中國時,中國的一些現象是你怎樣都無法適應的——你被夾在中間了。
每個國家、社會、人都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不好的一面,其實,你無論待在哪裡,幸福的會享有,不幸的也不會少。沒有完美的國家,沒有完美的社會,更沒有完美的人。既然選擇了,就在這裏好好享受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