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里,他們就算打零工也要留在國外…又有多少華人為了「澳洲夢」而向事業妥協?

2019年03月28日 7:43

來源:澳洲財經見聞

前陣子刷了屏的熱播劇《都挺好》終於迎來了大結局。除了在原生家庭里受到不公正對待的蘇明玉之外,劇中執意留在美國的蘇明哲夫妻也引起了廣泛激烈的討論。

劇中,蘇家大哥蘇明哲雖畢業於清華大學,且去美國后還拿到了斯坦福的計算機博士學位,但是求職就業經歷卻頗多曲折,前前後後經歷了在美國失業、又回到上海找工作,最後選擇辭職回到美國待業、陪伴家人的「坎坷」。

斯坦福博士畢業的蘇明哲,失業后在美國找不到對口工作 / 來源:劇照

而蘇明哲的妻子吳菲,雖也是美國的名牌大學碩士畢業,但多年以來卻只能在美國做一個公司前台,還動不動就被經理面紅耳赤地教訓。

哪怕在美國當前台也不想回中國的吳菲 / 來源:劇照

「吃不起中餐」、「打不起車」、「隔壁的博士都脫下實驗室的白大褂去送披薩了」、「你就不能放下身段去端盤子嗎」 …雖然劇中有些關於移民在海外工作生活的細節,仍然頗值得推敲和質疑;

但不可否認的是,確實有很多華人「千金散盡」、「費盡心機」終於拿到一張綠卡之後,卻發現生活,並不是想象中的模樣。

1「移民正在搶走我們的工作」 

70%澳大利亞人反對進一步接納移民

澳大利亞,這塊充滿著吸引力的南半球大陸,一直都是華人選擇移民定居的熱門目的地之一。

在2016 – 2017財政年度的所有澳大利亞移民中,中國是這些新移民的第二出生地,共有38264人,僅次於印度。

華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10年代,廣州人麥世英被認為是第一個到達悉尼定居的華人。之後, 隨著澳大利亞東海岸的新南威爾士州和維多利亞州分別發現大量金礦,尤其是維州,也掀起一股巨大的淘金熱,使大批中國礦工來到了「新金山」之稱的,並選擇了在澳洲定居繁衍後代。

再之後,就是風風火火的中國全民「出國潮」、「留學潮」…

來源:《澳洲財經見聞》根據Department of Home Affairs數據整理作圖

事實上,在澳大利亞約有28%的人口出生在海外。這一比例是英國和美國的兩倍有餘,而這些國家在移民問題上的政治爭論與澳洲相比,遠遠要激烈得多。

另外,有21%的澳大利亞人至少有一名在海外出生的父母,這也意味著將近一半的澳洲人口屬於第一代或第二代移民。尤其是在悉尼和墨爾本,這一比例更加集中。

龐大的移民人口背後,澳大利亞的移民問題也成了無法迴避的問題焦點。

莫里森總理曾在去年底強調,目前澳大利亞的年度永久移民入境人數將限制在每年16萬人。實際上,這僅略低於去年的實際數字16.2萬人,但卻顯然比去年的「官方上限」19萬人更為嚴格。

為減緩中心城市壓力,莫里森正試圖吸引更多留學生到區域性大學,並承諾他們額外一年工作時間 / 來源:Andrew Taylor

此前,工黨黨魁Michael Daley甚至公開表示,在一段位於藍山地區的演講中稱「我們的孩子」正在離開悉尼,取而代之的則是「搬入悉尼,搶走他們工作」的外國人。

他在演講中表示,「我們的孩子會逃出悉尼,那麼誰會來取代他們呢?他們正被來自亞洲、擁有博士學歷的年輕人取代。」

在新州大選中鎩羽而歸的新州工黨黨魁 Michael Daley / 來源:ABC

事實上,當政客和黨派們發表排外言論的同時,其背後的動機也無外于消費澳洲本地人群的恐慌情緒,併為大選拉票(點擊閱讀《思想致命?紐西蘭空襲!互聯網時代的第一場「大屠殺」》)。

一項2018年底由澳國立大學發起的移民人口相關調查顯示,在受訪的2000餘名澳大利亞人中,其中有70%反對進一步接納移民。

在ABC的街頭採訪中,76歲的巴羅(Joyce Barrow)表示,她不希望看到太多除白人以外的人移民澳大利亞。她表示,「太多的中國人來到這裏,我們的人無法找到工作。而他們帶著錢來到這些國家,看起來都有工作。」 

一位名為桑德斯(Gerald Sanders)的63歲男子也在接受採訪時表達了類似的看法。

「政府需要減緩移民速度。有那麼多的移民進入澳大利亞,所有便宜的房子都被他們拿走了。這些移民還拿走了工作,你如果看看那些修車行,根本沒有澳大利亞人在裏面工作。」

那麼這些在他們口中搶走了白人工作、有著「高學歷」的中國移民,在澳大利亞的工作、生活境遇究竟如何呢?

2「大師不再出入殿堂,卻為了生活流浪」 

華人來澳后的職業落差

最近,一個暢談國學和藝術的流浪大師在抖音上吸引了許多網友的關注,正應了那句「大師在流浪,小丑在天堂」。

大師原名沈巍,是一個54歲的上海人,復旦大學畢業,原在上海徐匯區審計局工作。

他衣衫襤褸,卻滿腹經綸,幾乎每一個發表了有關他的視頻的播主都收穫了成千上萬的關注、評論與點贊。

"流浪大師"沈巍 / 來源:海峽都市報

沈大師是為了自己的理念與價值,自由選擇了流浪的生活,而許多華人來了澳洲以後,卻也經歷了從「出入殿堂」的大師,到不得不「為了生活流浪」的轉變。

此前,在春節期間的特別主題報道《回不去的故鄉:圖鑑》(點擊閱讀更多)中,澳洲財經見聞採訪了澳洲華人們選擇回中國、或者留在澳大利亞的故事與背後的理由。

在二三十年以前,許多在「出國潮」中選擇移民海外的華人們心中都有一個執念:「只要走出去,就是成功」。

這一點,在當年的現象級熱播劇《北京人在紐約》與《上海人在東京》中,不論是姜文還是陳道明飾演的角色,都深深地體會到了「哪怕在國外洗盤子都比留在國內強」的感受。

《北京人在紐約》

事實上,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中國的兩大城市北京、上海的平均年收入也就僅處於人民幣兩千元左右。以1986年為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全國職工的年平均工資僅為1271元。然而這個數字,對於當時的發達國家人民來說,真的也就是一頓精緻晚餐的開銷。

在1990年的澳大利亞,人均年收入就超過了2萬澳元。那時,確實即便是國外洗盤子掙錢,在國外的生活質量與享受到的物資品質也比在中國高出許多。

可是很快,這個美好的夢逐漸被時間與現實打破了。

一邊是對於觸手可及的職場天花板、以及語言文化隔閡的無可奈何,一邊則隔海遠望著中國近年來一個接一個的財富風口,與朋友圈裡留在中國的同輩們越來越高的薪資待遇與職業發展水平…

當那些流浪在海外的遊子們最終想要回頭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有些人選擇了阿Q式的精神安慰,畢竟澳洲有著明媚的陽光、沙灘與新鮮的空氣;而有些人則把內心的鬱郁不得志深深藏在心底。

事實上,根據生命熱線(Lifeline)的調查報告,在2038名接受調查的澳洲華人中,有38%的受訪者經歷過心理壓力期,36%表示周邊的人經歷過心理壓力期。

該調查顯示,對在澳大利亞的華人來說,引發壓力和焦慮的常見因素主要為為經濟及家庭問題,而缺少機會接觸在中國的朋友和家人,也會導致心理健康問題。

在澳洲一家大型公立醫院任職的資深註冊護士薩拉(Sarah),對發生在華人朋友們身上的遭遇深有感觸。

Sarah透露,「我的一位朋友原先在國內有不錯的工作,但在澳洲找不到對口的專業工作。這個朋友先在TAFE(技術職業學院)學習,之後找了一份工作,但又因為經濟不好而失業,最後做了清潔工。工作上的極大落差讓這位朋友有一段時間非常抑鬱。」

3澳洲華人都在從事什麼工作?

根據最新澳洲全國人口普查的統計數據,一共有近60萬母語為普通話的人

其中人數最多的是會計師,有15798人。這也是由於此前很長時間,會計都是澳洲老牌的移民專業。據統計,師的年薪中位數為55160澳元。

人數排在第2與第3的則是銷售助理與零售經理,分別為12911與8117人,其中,前者的年薪中位數為42979澳元,後者的年薪為49829澳元。

而排在第4位的職業,相信每一個華人都非常熟悉——服務員。

幾乎在澳洲的每一間中餐廳里,你都能夠看到華人服務員的身影。這些服務員大多數都是兼職,其中不乏有一些學生為了賺點生活費。這一職業的年薪中位數為31807澳元。

其他華人數量排在前十的職業的則陸續為:

第5. 程序員(5353人)

第6. 註冊護士(5336人)

第7. 廚師(4982人)

第8. 房地產銷售(4607人)

第9. 廚房幫工(4235人)

第10. 打包工(4198人)

暫且不論會計師、程序員、護士等技術性工種,就說在澳洲零售、服務業兼職,或從事著偏體力性工作的華人移民中,說實話有多少曾經或會願意在中國做著同樣的工作?

「房東叫了一個水管道工,來的是一個中國人,他原來在中國是高級工程師。」 一位中國留學生告訴《澳洲財經見聞》。

倒不是歧視水管工人,畢竟在澳洲水管道工與電工的收入十分豐厚,甚至比律師的收費水平更高。

根據就業網站service seeking的澳洲全國數據顯示,水管工的平均收費為每小時78.40澳元,比去年增長1.9%,電工平均每小時收費74.61澳元,增長4%。而根據PayScale的數據,澳大利亞律師的平均每小時收入為37澳元。

一位在國內知名大學執教的講師,在澳洲一邊就讀博士學位,一邊放下身段做起了按摩師。為了畢業后留在澳大利亞,他甚至還曾申請去,但最後簽證還是不幸被拒了。

其實還是有許多努力又幸運的華人,找到了心儀也穩定的工作,但是很多人卻也不得不離開自己求學多年的悉尼、墨爾本,去一個遙遠而陌生的澳洲城市定居。

而那些成功留在澳大利亞的第一代移民們,永遠無法迴避的還有中西語言與文化的隔閡。

有的中國留學生可能會說,「我覺得澳大利亞非常平等,從來沒感覺到歧視。在學校里我也能和本地朋友們也都打成一片,玩得很開心。」

那是因為還在學校,沒有利益衝突,當然可以其樂融融;而且在父母負擔學費、生活費的庇佑下,你自然可以盡情地享受國外生活的樂趣。

但是只要一離開學校開始找工作,你就會立馬感受到生活毫不留情甩出的一個個巴掌。

簽證限制,語言能力,文化理解障礙…隨便哪一條都為第一代移民的職業生涯發展釘上了一塊天花板。

在悉尼,已有許多類似這樣的「中國區」

而對中西語言與文化之間隔閡的無奈與放棄,也導致了許多華人在澳大利亞,也似乎像是活在另一個「中國」:

住在華人聚集地,在華人公司工作,也只做華人的生意,聚會往來也多是華人朋友。

4能打破澳洲「職場天花板」嗎?

去年8月的澳大利亞人權委員會報告指出,目前澳大利亞的首席執行官中有約97%是白人,並呼籲提高澳大利亞職場高級管理層的文化多樣性。

根據SBS報道,反種族歧視委員會專員Tim博士表示,所有非歐洲裔及原住民佔據到澳大利亞總人口的24%,但這個族群在全澳的高級管理人員的比例中僅為5%,尤其是在政府部門和大學中,這種情況尤為明顯。

反種族歧視委員會專員Tim  Soutphommasane / 來源:SBS

事實上,墨爾本大學此前的一項研究調查表明,2015年澳洲的所有高校副校長中,只有3.4%是亞裔,並且沒有亞裔擔任校長。

亞裔背景的龍明(音譯)女士是一個例外。她是第一位領導「標普200」上市公司的亞裔女性,曾在基金投資公司、房地產和教育領域都擔任過高級管理人員。

Ming Long / 來源:SBS

她認為在企業的建設中,文化多樣性非常重要。而在她的團隊中有來自不同族裔和背景的成員,以便於與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銀行或股東進行順暢溝通。比如如果面對一個亞洲的銀行,那麼由一位亞裔員工來牽頭聯繫就顯得非常地順理成章了。

不過這個難題也並非無解。許多澳洲華人就通過自主創業獨闢蹊徑。

譬如近日頗受關注的澳洲華人創業公司Airwallex(空中雲匯),在完成了又一輪高達1億美元的融資之後,估值達10億美元,毫無疑問成為了新的獨角獸,也同時成為了澳大利亞史上發展最快的公司。

首席執行官Jack Zhang: 「個性在創業公司中至關重要。」 / 來源:Vest

END

說到底,出國以前,還是得想明白自己究竟要什麼。

許多人在國內生活遇到了困難挫折,而總會有一些時刻會讓人想要逃避。想要逃避的人又必須幻想出一個地方,只要去了那兒就沒有現在「一地雞毛」的煩惱。

因此,很多人出國以前把國外想得太過美好,似乎到了國外就能過上像《桃花源記》里那種「不知魏晉」的美好生活。而這樣的人到了國外之後也是心理落差感最大的。

正如高曉松在《曉說》之中所說,他相信一個民族的個性與這個國家的地理環境有著莫名的關聯。生在見過虎狼的國家,那裡的人們心中天然都有一種爭奪的血性。

但譬如在澳大利亞隔壁的紐西蘭,這個根本不存在完整食物鏈的國家,國家動物是一種不會飛的鳥Kiwi,而且一次只生一個蛋。而那些在紐西蘭長大、生活的人們,則以自稱「Kiwi」為榮,勤奮淳樸、恬然自得,像極了魔戒里的霍比特人。

不會飛的紐西蘭國鳥Kiwi / 來源:Dodo

或許有一天,當你不再被遠大的理想與抱負折磨,當你終於能夠從平淡的生活中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生命的樂趣,可能這才是選擇移民的真正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