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遠遊」?走過漫漫移民路,「中式養老」大有可為

2019年05月14日 8:36

來源:財經見聞

閱讀導航

  • 前言

  • 在澳團聚,五年、十年,幾十年的代價?

  • 移民父母需要提早定製養老規劃

  • 父母在澳,「幸福指數」有幾分?

  • 「中式養老」或將迎來新發展

前言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孝敬父母,天經地義,可如今,在父母身邊盡孝道,似乎變得越來越困難。尤其是身處南半球澳大利亞的子女們,想與父母見一面都難,更別說在身邊盡孝。

目前,父母與子女天各一方已屬常態。對於在海外工作的子女來說,侍奉父母確有難度,更遑論「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如何讓父母安享晚年,成為海外遊子的一道考題。

對我們很多人來說,小的時候都覺得父母是「超人」一樣的存在。他們一進廚房就變出一桌好菜、一進書房作業本上的難題就迎刃而解、一掏出錢包喜歡的東西就能屬於我們、一出校門就能看到傍晚陽光里發著光的他們來接我回家。

隨著我們漸漸長大,我們背井離鄉,遠渡重洋。對不能陪伴父母感到抱歉的時候,父母又會像超人一般堅定地告訴我們,不用擔心,他們可以離開生活了大半輩子熟悉的生活環境奔赴海外,只為與我們朝夕相處。

要知道,做這個決定對他們來說,是需要十二分愛與勇氣

即使早知道來到澳洲之後會語言不通,離開了國內熟悉而廣泛的社交網路會覺得孤獨。連搭巴士、買東西等基本的出行都可能備受困擾,文化上的差異也會使生活狀況困難重重。但父母依然願意飛越大半個地球來到我們身邊。

而作為子女,此時此刻需要的是成為父母的「超人」,在澳洲提前為父母做好規劃。讓他們可以在南半球安心變老。

1

在澳團聚,五年、十年,幾十年的代價?

坦白來說,來澳五年的時間里,父母是我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惦念的。想要與爸爸媽媽團聚,幾乎成了我在職場上奮鬥的鎧甲。深知團聚的路有多難,需要我付出多少努力,所以一刻都不敢停歇。

我相信有許多讀者,也與我一樣,每天都關注著移民政策,父母簽證的變動。

目前,移民家庭可通過,或申請父母永久簽證將父母帶到澳大利亞,但後者的申請積壓目前高達97,000人。且年邁的父母如果作為遊客前往澳大利亞,代價高昂,麻煩,混亂而令人疲憊,為父母辦理永久簽證自然更受歡迎。

據查,「繳費型」永久父母簽證也就是贊助性簽證(Contributory visas)每位申請人的費用約為47,000,並且需要大約46個月才能獲得。「非繳費型」永久父母簽證也就是非贊助性簽證(Non-contributory visas)費用約為6000澳元,但等待名單達50,000人,按目前的審理速度,需等待30年時間才能完成。

可以說是,要麼昂貴,要麼漫長。

好消息是,2019年出台了許多父母簽證的新政策和措施。

4月17日,新的870類父母擔保臨時簽證(Temporary Sponsored Parent Visa)將開始接受擔保申請。它將為移民父母提供來澳與家人團聚共度時光的新途徑,讓其有機會在澳洲持續逗留長達5年。此外,首個5年簽證到期后,他們只需在澳洲境外短暫居住,就有機會再次申請新的5年簽證,這意味著父母和祖父母將能留澳長達10年,但該簽證無法轉為永久居留簽證。

政府會根據簽證材料來決定發放三年期或五年期簽證,三年期簽證費用為5000澳元,五年期為10000澳元。內政部稱,由於大多數父母不會在澳納稅,但仍會使用現有基礎設施,因此這筆簽證費是為了支付他們使用各項服務的費用,此外新簽證能夠讓移民家庭省下父母往返兩國的機票開銷。內政部表示,該簽證的審理時間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申請人數以及申請材料的準備情況。

根據新公布的簽證要求,擔保人的親生父母、養父母及繼父母都有資格申請870類簽證,但擔保人須是、澳洲永久居民或有資格的紐西蘭公民。擔保人需在澳大利亞常住四年。

內政部並未提供具體的簽證審批時間,但表示諸多因素會影響審理,包括遞交申請量,以及申請人申請時是否提供了所需的全部資料。

根據內政部網站,擔保人須達到以下要求才可辦理父母簽證申請:? 滿足擔保人與父母的關係要求:擔保人的親生父母、養父母、繼父母都可申請,但繼母(繼父)須與擔保人的親生父親(母親)保持婚姻或事實婚姻(de facto)關係,才可提出申請

? 年滿18歲;

? 澳洲公民/永久居民,或在澳洲常居4年的紐西蘭公民;

? 已履行先前的全部擔保義務;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 除了理應略過的信息資料,沒有任何不利信息資料;

? 未欠聯邦或公共衛生債務,除非一作出適當的還款安排;

? 達到最低家庭收入門檻,根據擔保人收入,或是擔保人及其配偶/伴侶或/及父母的另一名子女的總收入計算;

? 提供過去10年間,累計居住12個月以上的所有國家的警方無犯罪記錄證明(Police Clearances);

? 授權與簽證申請人共享信息。

簽證細則還指明,通過該簽證計劃來澳的父母,一般來說在澳洲不享有工作權利。另據新的擔保父母簽證要求,只有應稅收入達到83,454.8澳元的移民才能為其父母作擔保。

政府此前宣布從4月17日起開放擔保申請,一旦擔保申請獲批,相關父母將有資格申請該簽證。該簽證的申請通道預計將從7月1日開始開放,預計將每財年發放1.5萬個。

儘管這種臨時擔保簽證旨在延長移民父母的留澳時間,但簽證的收入門檻要求及其他一些條款仍引發了部分移民不滿。

工黨領袖肖頓(Bill Shorten)更是批評聯盟黨推出的這一簽證「冷酷無情」,指出限制一個家庭只能有一對父母申請簽證,這是在逼迫移民子女在父母和岳父母之間選擇誰能過來團聚。

同時,聯邦工黨承諾,如果在本次大選中獲勝,移民的父母獲得來澳簽證將變得更加容易,費用也會更低。但聯盟黨批評工黨的政策是不可持續的。

據悉,如果工黨勝選,將推出父母長居簽證(Long-Stay ParentsVisa),廢除1.5萬的限額,讓夫妻雙方可以同時把父母接到澳洲來;而且將大幅降低申請費。3年簽證的申請費將從5000澳元降至1250澳元,5年簽證申請費從10000澳元降至2500澳元。對申請人數沒有上限的基礎上,工黨還承諾可以讓移民的父母在澳洲境內續簽

也就是說,工黨承諾推出的這項無上限的長期父母簽證,允許移民家庭最多可資助四名年邁的父母,這對於那些申請等待期最長可達30年的父母簽證的人來說,非常受歡迎。

根據工黨和聯盟黨的政策,申請人都必須獲得健康保險,在逗留期間發生的任何債務都必須由擔保人作保。

不論哪種方式,只要有心而為,將父母接到澳大利亞並非最困難的部分。

把父母接到澳洲的子女,以及奔赴澳洲投奔子女的父母,在籌劃這一切的時候,理想的畫面想必是這樣的:父母在澳洲的藍天白雲下,白天踱踱步、散散心、參加些社區活動,晚上和子女及孫輩共處一室、其樂融融,孫輩還能跟祖父母練練中文。

彷彿,與美好生活之間橫阻的只有一紙簽證。

但現實是真的如此「簡單「嗎

2

父母在澳,「幸福指數」有幾分?

事實上,遠渡重洋,含飴弄孫、樂也融融的背後也會有著不少無奈。

一直以來,澳洲以環境好、福利高備受老人們的嚮往。不過,在這個眾口稱頌的養老「聖地」的光環下,很多中國老人在默默經歷著不為人知的艱辛。

事實上,在澳洲成為實際意義上的「養老天堂」之前,政府和社會還有太多事情要做。

老人,特別是華裔老人,在澳洲正普遍面臨著幾大困難;對其中相當一部分老人而言,這些困難已經上升成了折磨,他們正晝夜經受。  

語言壁壘無法逾越

語言不通,老人難免會覺得孤獨。據最新公布的普查結果顯示,與2011年人口普查的同期結果相比,在2016年人口普查之前的五年中,抵達澳洲的移民英語技能水平下降了約2%。

中國和印度已成為澳洲主要的移民來源國,而其親屬家庭團聚來澳拉低了總體的英語技能水平。

語言是華裔老人融進澳洲社會最大的壁壘,並且幾乎難以逾越,以為例,99%的華裔老人全無英文基礎,很多人連ABC都不熟悉。

對最初來澳的老人而言,連搭巴士、買東西等基本的出行都備受困擾,在各個站台上、巴士站拿著中英文地址條問路的老人時常可見。

尤其若住在西人區,離開了國內熟悉而廣泛的社交網路,鄰裡間的陌生和出行不便,這些都讓老人無所適從,孤獨展天蓋地而來。加上文化上的差異,生活狀況令人擔憂。

喪失獨立能力

「無論身體狀況好壞,很多老人來澳后以為自己『瘸』了」。

在國內時,可以開車,可以搭乘公交車、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但來到澳洲以後,大多數中國老人卻對「出門兒遛彎兒「都有著深深的恐懼。

許多華人華僑赴澳大利亞打拚多年,希望讓父母能夠安享晚年。然而近年來,在澳大利亞生活的華裔老人走失事件卻頻頻發生。曾有不少老人在迷路后,由於語言不通無法求助,致使悲劇的發生。

心理落差感嚴重

對一部分之前在國內德高看重的老人而言,他們更需面對極大的心理落差。例如,有媒體曾報道過,有一位60多歲的老先生來澳前曾在中國某間法院工作,如今卻因想要減輕子女經濟負擔,也實現自己的經濟獨立而去做清潔,其中落差感無以言喻

 在中國時,老人的地位相對較高,有房有退休金有親朋好友,很多子女都靠老人資助買房;到了澳洲,老人完全依靠子女,心態謙卑,將自己的地位放得很低。這種從屬關係上的轉變,直接導致了很多悲劇的發生。

高估澳洲福利政策

許多中國老人在最開始就犯了一個錯誤:在中國時,砸鍋賣鐵送子女來澳留學;子女定居后,又再一次賣房賣地或舉債移民來澳團圓。這種破釜沉船的做法,除了對子女的孝敬分外自信外,對澳洲的福利也抱有信心。很多老人來澳後生活的艱難,便是源於這份信心。

事實上,在澳洲想要憑養老金完全實現經濟獨立,老人們必須至少在澳生活10年以上,在此之前只能享受一些如Medicare等基本保障。

醫療保健系統複雜,導致就醫困難

對老人而言,健康是生活要素的重中之重。但對華裔老人而言,儘管持有一張Medicare醫保卡,繁冗複雜的醫療保健程序仍是令他們無所適從。

在澳洲政府「多元文化」和「高福利」的粉飾下,許多華裔老人們在背井離鄉地咀嚼著他們始料不及的痛。多一點資助,多一點政策上的改善,多一點關懷,多一點文化上的理解,多一點針對老人的熱心政策,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3

移民父母需要提早定製養老規劃

在澳大利亞,可選的養老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由澳大利亞政府提供資助,在居民家中進行的家中護理;

由澳大利亞政府提供資助,在養老院中進行的院所老年護理;

由澳大利亞國家政府和州/領地政府聯合資助的,在居民家中或在社區場所中進行的社區護理;

私人資助,在居民家中或院所提供的其它老年護理服務

澳大利亞人在世界範圍內絕對稱得上是長壽。

根據Intergenerational Report的預測:到2055年,澳大利亞將會有近4萬人慶祝自己100歲生日(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2015),而這4萬長壽老人中,起碼有一半是在養老院(Aged Care Home)里頤養天年。

在澳大利亞,主要的養老院運營組織都是非營利性質的,但政府相關機構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近期批建的養老院中有63%為營利性質,與此同時,有一部分地方議會也將其持有的養老資產出售給了私有買家;這也意味著,澳大利亞養老產業已經開始向偏重營利性質發展。

可以說,目前澳大利亞養老院產業處於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

根據澳洲政府統計數據:2007年-2014年,配備60個床位以上的養老院數量從56%增加到了72%。不論是營利還是非營利性質的養老院,都開始通過合併收購等來實現擴大經營規模的目的

在養老產業興起之初,其運營者往往是宗教、社區及慈善組織為主體,但在經過近20年的變革發展之後,私有企業投資、私人投資、海外投資者、養老基金、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等開始進入澳大利亞養老產業,並不斷增加著自身在這個產業中所佔的份額、規模以及影響力。

例如:Macquarie Bank, AMP Capital, Japara 以及BUPA,都在全澳範圍內擁有合計約數千床位規模的養老院產業。

 那麼對於在澳洲的華裔老人來說,當孩子們工作太忙,無暇照顧自己;隨著年齡不斷增加,身體機能越來越不如前,澳洲養老院對於華人來說會是一個好選擇嗎? 

 對於大多數華裔老人來說,入住養老院也是心裏的一個「坎兒」,多數老人在赴澳之初,都是希望能夠過上「三代同堂,含飴弄孫」的生活。但隨著身體機能的不斷衰退,在需要人照顧的時候,澳洲養老院還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

 美國有一位叫Berry的學者在97年的時候,曾經提出過一項關於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他將移民的文化適應程度分成了四個象限: 第一種,既能夠尊重和認同自己的身份,同時又能重視和維護跟異族的關係,那就叫「整合(Integration)」,是最好的一種情況。

第二種,重視東方文化,對西方文化不感興趣也不接觸,這種情況叫做「隔離(Separation)」。這個象限的情況是:我是中國人留在海外,在這個Separation的狀況下,我還是很快樂,為什麼?我去我的唐人街,找我的中國朋友,吃我的中國餐,參与我的中國活動。我的活動圈雖然不那麼大,基本上還是有我自己足夠的空間,精神上還是蠻愉快的。

第三種就是中國人來了海外后,反而比較少想和中國人接觸,交往的朋友都是西方人,講的也是英文,參加的也是西方人的活動,在西方社會中發展自己的圈子,這種叫做「同化Assimilation」。

而最後一種就是空架子,對自己的文化沒有興趣,對西方的文化也沒有什麼興趣去了解,叫「邊緣化marginalization」。這也是所有的適應過程中是最糟的狀況。

對於,移民父母來說,更現實的理想狀況應該是第二種。

 不同於居住在國內養老院的老人,華裔老養老院里所需面對的不僅僅是獨自生活的孤寂感;更需要克服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挑戰同工作人員們和其他老人居住者零交流的溝通狀態,以及去習慣與自己大相徑庭的生活文化環境。這些種種外在和內在因素,導致了在澳華裔老人晚年生活質量引人堪憂的局面。

 專為華裔老人量身定製的養老院能夠為老人社區解決這些外部潛在因素所可能帶來的心理問題,而同時也可以減輕其子女們的精神壓力,能夠更加安心和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學習中。

4

「中式養老」或將迎來新發展

 預計到2026年的時候,澳大利亞80歲以上的老人當中將會有25%都是來自於非英語背景國家,但是由於語言文化和飲食上的差異,許多人都將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而老年失智症對於英文水平的影響也是十分令人擔憂的。

 如果他們來自於非英語背景國家,後天學習英語,在老年失智症的影響下,他們往往就會喪失掉講英語的能力,而只能使用他們的母語。這也就要求養老院需要有會講老人第一語言的護士以及護工。所以,在養老方面,大多數華裔老人還是渴望回歸「中式養老」。

 專門針對華裔背景的「華人養老院」就成了大多數華裔老人的最佳選擇。在「華人養老院」里一日三餐、社交活動、文化娛樂、節日慶祝都是「中式風格」。華人養老院的成立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社會和家庭的壓力。

 但是,華人養老院在海外的發展仍讓人憂心,諸多限制因素使其舉步維艱。資金短缺是限制其發展的重要原因。由於沒有充足的資本,養老院的規模、設施和護工素質只能局限在固有水平,難以得到提高。輕者,華裔老人們得不到應有的服務和照料;重者,養老院直接倒閉,使這些老人「無家可歸」。

 一些養老院規定只有享受當地醫補的老人才有權入住,同時高額的費用也讓很多老人無法負擔。在這種情況下,供需無法達到一定的平衡,華人養老院的發展也容易脫離正常的軌道。另外,在國外開辦養老院需要執照,這些營業執照被特定的族群所壟斷。

 同樣是納稅人,但因在澳華人不如其他族群般積極主動,因此錯失大量社會服務資源和影響政府政策的能力。

 目前,澳大利亞華人人口今年已超100萬,佔總人口約4.5%,是第一大少數族裔。但在2011年至2015年間,義大利(97.4萬人)和希臘(38萬人)族群從聯邦社會服務基金各自申領約3000萬澳元(約1.4億元人民幣);越南族群(25.3萬人口)獲得760萬澳元(約3757萬元人民幣),華人族群卻僅680萬澳元(約3362萬元人民幣)。

 以希臘族裔養老院做對比,其長時間接受維省政府資助,已經設立了多家養老院,有多達300個床位。而澳大利亞維省華人人數是希臘的6倍,但僅3家養老院,市中心的兩間合共床位約60至80個,另一家則有120個,而輪候名單長達800人。

 想在悉尼、墨爾本這樣的大城市尋找適合華裔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的高齡服務機構並不容易。養老院數量少、床位緊張、輪候名單長以及等候期不確定等因素,提供中式護老服務並由華人運營的養老院存在「一床難求」的情況。

 在澳洲,並非是投資人準備好足夠的資金就可以開始建造,所有的養老院建造都要經過相關政府部門、養老機構的審核以及床位的批文。即使拿到聯邦政府批文,還需要當地議會政府的批文。華人養老院在這一關會遇到許多始料未及的困難。其中選址是最不容易的一個環節,因為這個過程中會摻雜許多複雜的人為因素。

 另外,養老院的造價也著實不菲,院所老年護理機構中各類服務設施繁多,其用房必須達到各種建築代碼的要求。新建一個養老院需要土地,而且需要的資金投入也高得多:例如,在2014-2015財政年度,一個典型的90床位的養老院的運作成本大約為1900萬澳元(外加土地購買費)。澳洲養老機構在銀行貸款方面並沒有優勢,不被給予特別優惠。

 以為例,目前華人養老院只有三家,而且都偏向高護,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申請不了。同時床位也不到兩百張。大批人在排隊,有些人只能被迫去西人養老院,並且在漫長的轉院等待中去世。

 但近日,澳大利亞維州州長安德魯(Daniel Andrews)和殘疾人、老年人及護理廳長唐納倫(Luke Donnellan)宣布,政府將斥資725萬澳元購置土地,之後會繼續追加投資,在墨爾本建立一座華裔養老院,以履行維州工黨在2018年11月選舉時做出的承諾。

 

據了解,早在2018年10月,維州工黨宣布,在經過「詳盡的評估流程」后,決定在Springvale South社區建立養老服務中心,可為90位華裔老年居民提供服務。

 另外,各大開發商在規劃商住一體項目或者城區更新項目時,可以考慮當地社區人口比例構成,有意識的加入多元文化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等社區服務場所,也能對移民父母養老的發展做出很大貢獻。

 相信,如果能夠切實得到政府的扶持,私人資本的規劃考量,「中式養老」必將迎來新的發展。

END

曾經在與一位被子女接到澳洲來的老人聊天,談到養老問題時,老人這樣說: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但下一代人總要比我們這代活得好,所以,總要犧牲一代人吧。」

 在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不免鼻子一酸,感覺淚水就要湧上眼眶

 對,沒錯,確實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

 但要是在澳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福,這幸福還能融在一起,那該多好啊。

 

每個背井離鄉,遠渡重洋的遊子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且多少個深夜為之輾轉反側。

「父母在,不遠遊。」

許多人,也為了這句話放棄在海外的規劃,回到了國內父母身邊。

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完整的詩句應該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方」字的意思,歷來有多種不同的說法。

我將其做了三種解釋:遊歷的方向(未來的規劃)、安身立命的方法、安頓及照應父母的辦法。

  

當今人世,通訊發達,交通便捷,天涯若比鄰;不像古代社會,生離近乎死別,遠遊即是音信杳然。因此,父母在也不妨遠遊。但是,要在遠遊的途中,找到三個「方」,讓父母得以安心、安身。

希望每個華裔老人在奔赴澳洲的路上,都相信自己是在回家的路上。下了飛機見到兒女,一個擁抱。

世間自此再無別離。

原文鏈接: 點擊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