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數據放晴,澳洲KFC股價2天暴漲25%,消費品開始逆襲了?
導讀
消費數據向好,消費品行業未必反彈深度分析三家消費品類代表性公司經濟退燒,公司的危機與良機並存掌控議價權是消費品公司生存關鍵
6月27日出爐的消費者信心指數上升至74.9,創下1月以來的最大單周漲幅。同樣令人驚喜的是,5月CPI數據為5.6%,大幅低於市場預期的6.1%。
消費數據上的系列正向反彈,是否標志著消費品行業迎來了逆襲之路?
或許答案並不是一句Yes或No那麼簡單。
消費數據轉晴背後,天空中仍飄著一些烏雲
消費數據轉暖過後,消費品行業前景真的就一片光明燦爛了?
答案是「不一定」。
首先,從5月CPI來說,本次CPI增速的下降,主要助攻者是同比下降8%的汽油價格。不過近期汽油價格上下波動偏大:兩個月前,汽車價格同比下降8.2%,但是上個月卻是同比上升9.5%。如此過山車式的價格波動,我們很難據此確認其未來的油價走勢。
其次,在本次CPI數據中,與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幾個細分品類的價格上漲幅度依然沒有出現明顯下降,比如食品價格上漲7.9%,房租漲幅從6.1%增至6.3%,電費漲幅由15.2%降至14.4%,醫療漲幅保持在4.7%。在此影響下,澳洲人的生活成本依然會顯得比較拮据。
第三,短期內消費者信心指數的反彈,趨勢性說服力仍然有限。
儘管本次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在今年來說算是較為喜人的,但從上圖中可以看到,目前的信心水平仍徘徊在歷史最低點附近,說明了目前大多數消費者的消費情緒仍處於悲觀狀態。受訪者中,55%的人表示目前財務狀況比去年同期更糟,而在未來預期方面,僅有28%的人預計明年經濟狀況會轉好,41%的人預計明年情況會更差。
較為低迷的消費情緒反應到實體經濟與股市以後,自然會對整個消費品行業帶來沉重的宏觀壓力。
此外,央行未來的加息政策走向也影響著消費品行業前行的腳步。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最新的利率決議中表示,未來幾個月美元有可能繼續加息;英國央行也加息0.5%, 英鎊利率上升至5%。這一系列央行的動作讓全球投資市場重新審視對經濟過於樂觀的未來預期,未來流動性會不斷繼續收緊,這和年初市場的預期完全不同。過高的通脹率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消費品公司未來的盈利能力很難得到保證。
在高通脹期,鑒於原材料價格、市場需求兩方面的雙重擠壓,消費品行業不少公司的利潤率和銷售皆受衝擊。不過,從股市的角度來說,今年以來,ASX消費品板塊的表現雖然比不上AI概念帶動下的科技板塊,但是也並未跑輸大盤,甚至比礦業、材料板塊表現更好。
為了更好地讀懂當下的消費品行業,澳財投研團隊精選三家有代表性的消費品公司,他們在市場中與消費者站得最近、更貼近民眾生活,以此了解各家公司如何各顯神通穩住業績,又發布了怎樣的市場預期,以及他們前瞻性的觀點中是否隱藏著板塊反彈的機會。
代表性公司1: Woolworths (ASX:WOW)如何在危機預期中找到良機,上演逆襲?
5月初,澳財投研團隊介紹過澳洲最大的連鎖超市之一Woolworths在2023年1-3月的銷售表現,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觀察到,因為生活成本增多的原因,消費者們喜歡購買價格實惠的Woolworths自有品牌產品,且更加重視會員卡的使用。在這樣的環境下,Woolworths的銷售額得以保持著非常健康的增長率。
6月,政府公布的一則新數據進一步推動了這家超市巨頭的市場預期:澳大利亞在經歷了疫情期間人口凈流出的困境后,移民又開始批量化湧入,同時政府對移民與工作簽證的審批要求放寬了許多。毫無疑問,這些人口數據都會對Woolworths的客戶數量、銷售額產生正面影響。
與此同時,未來更高的加息、經濟衰退的預期也意味著,5月公布的自有品牌銷售額、會員卡使用量大增的趨勢會持續。這樣的邏輯也適用於整個行業,所以必須類消費品公司股價都在6月中旬后大盤迴調時明顯跑贏市場。
代表性公司2:Collins Foods (ASX: CKF)為什麼股價在2天內暴漲25%?
快餐店運營商Collins Foods公司,其股價實現了過山車式的逆轉:去年11月該公司半年報公布后,股價曾在一周內大跌20%以上。而在6月27日公布了23財年年報后,股價在2天內卻暴漲25%。
CKF之所以上演如此黑馬式狂奔,源於預期的改變。
首先,這家在澳洲和歐洲運營著數百家肯德基(KFC)、Taco Bell門店的企業,在本次年報中,雖然除了總收入外的所有數據仍然一片綠油油,不過好消息在於,凈利潤下降幅度由此前的14%收窄至12%。
其次,同店銷售額出現了明顯的增長:澳大利亞和歐洲的KFC同比增長率分別達到了5.8%和13.9%,說明公司的提價策略比較合理,沒有讓消費者的購買慾出現下降。在公司的預期中,CKF指出,在24財年的前7個星期,澳大利亞KFC的同店銷售額增長至8.8%,Taco Bell同店銷售由降轉增,漲至2.1%。公司在歐洲的業務也通過其平價的定位保持著不錯的增長率。
第三,CKF這樣的快餐餐飲公司,同樣受益於人口紅利。新增移民對於KFC等有高度品牌認知度的平價快餐品牌/非必須消費品接受度高,所以適度地漲價並不會影響銷售。CKF用暫時的虧損維持住現有的市場佔有率,等待未來通脹水平下降,經濟升溫時,公司業績就可以很快回到疫情前的巔峰水平。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CKF目前的銷售業績不錯,但是該公司預計成本的壓力依然持續,在24財年公司將轉入盈虧平衡狀態,25財年盈利能力完全恢復。
總體來說,CKF這類公司目前處於盈利困難階段,但是公司股價也並不同於WOW這樣的處於歷史新高水平的必須類消費品,他們的股價往往處於歷史低位,在已經看到未來明確盈利前景的情況下,他們或許是一個值得中長期布局的細分賽道,在未來更多正向經濟數據出現后,股價有望迎來反彈。
反面教材:Bega Cheese (ASX:BGA)受困於行業議價權的缺乏,獨咽成本上漲之苦
說到平價的日常消費品,澳洲乳製品加工商Bega Cheese旗下的產品一般來說是很好的代表,Vegemite和Dairy Farmers等價格的定位符合消費降級的需求。但這家公司在供、銷兩端均不具備定價權。導致當前股價受到極大壓力。
在其產品的主要原料牛奶方面,因為當前行業參与者越來越多,對奶源的競爭非常激烈,牛奶價格居高不下,從下圖中可以看出,澳洲的奶源價格在2023年的下降幅度遠比國外小,主要原因被歸結于澳洲農業勞動力的緊缺。
在此情況下,如果BGA要維持利潤率,就需要更高的定價。可現實非常殘酷,在海外市場中因為外國公司奶源便宜,提價幅度有限,BGA提價則面臨著競爭力的大幅削弱。而澳洲國內方面,因為BGA主要通過Woolworths、Coles等大型商超進行銷售,這些超市的議價權非常強。
綜上所述,受困於在供銷兩端的議價權有限,BGA只能自己吞下成本上漲的苦果,無法向外順暢轉嫁。
澳財投研觀點
宏觀數據表明現在的澳洲消費市場依舊處於低迷階段,特別是非必須消費品的公司業績承壓明顯,距離回到疫情前的表現還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
但從股市角度來說,消費品板塊目前依然有許多處在歷史低位、被市場低估的好公司。投資者可以參考以下選股邏輯:其中必須類消費品公司受益於人口增長,並掌握供銷渠道議價權的公司值得長期持有;而非必需品中,一些偏平價定位的公司值得投資者重點關注,但仍需要有一定轉嫁成本上升壓力的能力。
作者:Yang 胡楊
編輯:Michael
*以上內容轉載自澳財網,澳洲事兒對內容或做細微刪改,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