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大批留學生+大學抗議澳洲政府!怒斥移民新政!留學圈炸開了…

2023年12月15日 18:22

眾所周知,澳洲最近一直針對,從移民新政開始到工作簽證,也是類似的情況讓許多人感到非常憤怒!

終於,澳洲各界和留學生開始反抗了…

首先,大學們紛紛發飆了!

澳洲聯邦政府表示,如果大規模削減移民計劃看不到成效,採取進一步措施限制入境學生,澳洲大學校長警告:不要對海外學生徵收稅收或設立上限。

據悉,目前澳洲各大學正在動員起來,反對通過徵稅來籌集數十億澳元並阻止留學生入境,同時表示希望政府不要採取限制學生人數的「生硬手段」。

克萊爾·奧尼爾周一公布了移民計劃,並預測加強誠信措施將有助於將凈海外移民從上一財年的 51 萬減少到截至 2025 年 6 月的一年中的 25 萬。

奧尼爾表示,25萬人的數字是估計值,而不是目標,因為政府無法控制該系統的各個方面,但她表示,新政策將阻止學生人數激增,而不會損害大學。

「我們預計該行業會繼續增長,但我們不希望它的增長速度像過去幾年那樣快。」

當被問及是否希望限制學生人數時,奧尼爾表示,目標是避免「混戰」。

「如果我們在這方面沒有成功,當然我們還可以做其他事情。」她在談到上限時說道。

「但我相信我們在這裏採取的措施正在迅速實施,並且我們及時發現了這個問題。」

雖然移民發言人 Dan Tehan 指責工黨允許太多移民創造了一個「大」,但政府指出,反對黨領袖 Peter Dutton 此前曾要求增加移民人數。

Tehan周一表示,當澳大利亞人遭受住房短缺和租金危機時,政府打開了創記錄的移民大門。

由於疫情后入境人數激增,澳大利亞有 65 萬名海外學生,這使其成為海外凈移民總體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導致政府實施更嚴格的語言測試和更嚴格的「真正的學生測試」,以阻止人們來這裡是為了工作權利而不是教育。

政府希望鼓勵優秀的學生,但看到私人教育機構濫用該系統提供質量低劣的課程。

代表八大的首席執行官維姬·湯姆森表示,她不認為政府會對學生設置上限,但擔心徵稅會增加學生的負擔。

她說:「我們會非常擔心,並且絕對會拒絕徵稅的想法。」她補充說,大學是一個非營利部門,也是該國的一個重要出口收入來源。

政府估計高等教育每年可為該國創造 300 億澳元的出口收入。

協會首席執行官Catriona Jackson也對這些新措施表示歡迎,但表示,如果聯邦政府對學生人數實施上限並削減該行業的收入,政府對研究的投資就必須大幅增加。

澳國立大學高等教育政策教授安德魯·諾頓表示,他懷疑政府是否會將任何徵稅收益重新投資到該行業。

針對學生的改變是一項計劃的最大組成部分,該計劃承諾將凈移民人數從上一財年的 510,000 人減少到今年的 375,000 人,明年減少到 250,000 人。

當被問及 25 萬這個數字時,奧尼爾表示:「這不是一個目標,而是一個估計。」

「這個數字的某些方面不在政府的控制範圍內。該數字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是人們離開該國,而這不是政府可以決定的事情。所以我們不會將這些數字作為目標。它們是對我們正在制定的政策決定的估計。」

其次,留學生們也採取行動了!

學生組織遞交公開信!

近日,澳洲八大之一的大學的留學生們組織緊急遞交了一封公開信,對該計劃進行了嚴厲批評,認為澳洲當前最新的移民政策「顯得武斷和歧視」,

並呼籲政府撤回這一決定。

悉尼大學研究生代表協會(SUPRA)向澳洲內政部長Clare O』Neil和移民部長Andrew Giles遞交了公開信,要求重新考慮485畢業生工作簽證的35歲年齡限制。

公開信指出:

「我們呼籲政府對宣布的485簽證改革進行緊急審查。雖然我們歡迎移民政策的改革,但我們反對對畢業生工簽年齡限制的降低。」

「教育是一生的旅程,不應受到年齡的限制。對TGV年齡限制的降低毫無依據,而且違背了包容教育、平等機會和創新的原則。」

「這一政策將給成熟的學生,尤其是選擇在澳大利亞攻讀博士和博士后的研究技能的學生,帶來不確定性。擬議的年齡上限可能導致研究人才的流失,對那些在30多歲開始博士學業、完成後卻不能申請TGV的個人來說,是一個直接的打擊,也影響了澳大利亞研究領域的活力和多樣性。」

「對TGV的任何改革都應該是前瞻性的,而不是追溯性的,以免影響當前持有學生簽證的學生。按照當前政策開始學業的學生,不應受到這些突如其來的變化的影響。」

SUPRA協會主席Weihong Liang表示,該公開信已經發給兩位部長,並上傳到內政部官網進行投訴和建議。

他表示:「兩位部長已經收到,但尚未回復。」

「35歲的限制沒有考慮到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情況,他們中大多數在畢業時接近或超過這個年齡線,如果不能獲得工簽,就只能回國,這對高素質的人才是一種流失。」

在社交媒體和中文社交平台上,大部分網友對公開信表示支持。

除此之外,該協會還發布了小紅書:

12日下午,我們已正式將公開信,發至澳洲內政/移民部門負責人,以及全澳各官方研究生組織,悉大校長,悉大工會,多家本地媒體記者。

各方面支持國際生的同仁夥伴們,都在努力爭取!

在此,我們呼籲:

大家共同努力,把學生們的聲音傳遞給更多人。

杜絕內耗,勇敢發聲。

有理有節,不卑不亢。

努力爭取到底!

Save the 485 Visa!

作為一名學生,你可以:1.致信所在大學校長信箱,要求學校幫助支持。

2.聯繫所在官方學生組織(校名+student Union/representatives),要求幫助支持。

3. 直接登錄Australia home affairs 官網,找到Compliments, complaints and suggestions,提建議!

我們注意到,極少數無良人士,正在利用學生的焦慮情緒謀取不當利益,溫馨提醒大家謹防各類簽證和電信詐騙,切勿輕信轉賬。

對此,也引發了留學生們的紛紛聲援!

大家表示:想支持你們 請問能做些什麼嗎

寫的人越多,被重視的可能性越大。為了自己的事兒不要怕麻煩,給學校和有關部門寫信吧

這種呼籲,不如組裝律師團 和移民局剛 剛幾年,也許政策就會有緩和或者延遲的可能。只不過花銷太大 沒人出錢罷了

喜歡看到困難當前團結一心的中國人

明天我也會去發聲,移民局這次真是狗得突破人類底線了

確實年齡這塊太離譜了

你們能不能聯合一下monash啊啊啊啊我真的馬上開郵箱寫信

確實,希望你們在一些國內議題上也這麼勇敢

砍到45可以理解,35歲也太多了,活生生砍人啊!大家這次得團結呀,不是說這個strategy plan有的要看反饋么!抓緊去Australia home affairs提意見啊!!!

希望能被政府看見,把特殊專業的五年工簽保留下來

來了,感謝你們發起行動爭取權益

支持

明顯是年齡歧視,35歲以後就不能有追求有夢想了嗎,支持你們

已經lodge了complaint 雖然感覺希望不大 但起碼反炕過

至少已經入學的不能受影響,太離譜

強烈支持

頂起來

加油!我也去發聲!大家一起努力,雖然效果不大…權當把死馬當活馬醫吧

不管怎麼說,雖然希望渺茫,但起碼試了之後不會後悔,大家也可以聯繫自己所在的學校發聲!

而以上支持之外,澳洲政府竟然給印度學生開了「後門」!

澳洲真的要被印度人佔領了?

儘管聯邦政府最近採取措施限制永久臨時移民,但從某些學位畢業的印度學生將被允許留在澳大利亞工作最多四年。

周三,澳洲政府官員在德里向 400 多名教育機構介紹了莫里森政府與印度簽署的現有自由貿易協定,該協定優先於阿爾巴尼亞政府周一宣布的移民改革。

據教育部稱,9月份,有153,250名印度海外學生在澳大利亞就讀課程。據澳大利亞貿易委員會估計,根據貿易協議,大約有 50,000 人可能有資格獲得更長的簽證。

約佔印度學生總數三分之一的46,600名攻讀碩士課程的學生將獲得額外一年的居留權,最多可停留三年。大約 1800 名博士畢業生還可獲得額外一年的學習年限,即四年。

一般來說,完成課程的海外學生可以申請臨時畢業生簽證,允許他們在澳大利亞居留和工作兩年。

作為移民戰略的一部分,內政部長克萊爾·奧尼爾推翻了一年前的決定,允許某些課程的畢業生在澳大利亞再停留和工作兩年。

但來自印度的碩士和博士生將獲得額外一年的資格,印度是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外國學生來源國。這一故障是由當時的貿易部長丹·特漢去年四月與印度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造成的。

印度媒體援引印度高級專員菲利普·格林的話稱,「印度和澳大利亞在《ECTA》中達成的承諾將在新的移民戰略下得到維護」。

移民審查的重點是清理非真正的學生進入澳大利亞的流動。來自印度、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的學生簽證持有者可能受到更嚴格規定的最嚴重打擊。

審查還發現,持有畢業后簽證的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往往遠低於他們所達到的技能水平。

正如《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今年所披露的那樣,去年年底以來印度學生入學人數激增,與此同時,不道德的簽證制度做法和濫用現象也出現了反彈。

澳大利亞國際教育協會首席執行官菲爾·霍尼伍德表示,移民審查試圖解決的問題本身卻被之前的一項協議所破壞。

「現在發現,政府最想抓住的市場現在已經獲得了外交豁免。」

「雖然印度教育中介取得了勝利,但我們如何向中國、尼泊爾和越南等其他主要學生市場解釋這項特殊優惠?」

霍尼伍德表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特漢在擔任貿易部長時簽署了「特殊豁免」,而最近他「幾周來一直在議會要求我們減少海外學生」。

本周早些時候,特漢指責阿爾巴尼亞政府對國際學生數量「井噴」的問題「只說不做」。

「我們看到國際學生人數激增,這給國際學生在這個國家的社會許可帶來了壓力。」

「顯然,國際學生也有一席之地,但在過去 18 個月的工黨政府領導下,情況完全失控,這對這個國家的國際學生不利,也不利於我們的聲譽 ……這是工黨政府製造的混亂之一。」

事實上,國際學生人數僅比 2019 年增加 2%,之前疫情導致入境人數一夜之間停滯。

儘管 2022-23 年海外凈移民人數激增至 510,000 人,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 COVID-19 時期的反彈,當時離開該國的人數多於入境人數。預計該措施將在 2024-25 年前恢復到大流行前的正常水平。

而澳洲依然有一類簽證的人,被迫等待超過數十年…

據澳媒sbs中文報道稱,對於很多移民海外的獨生子女而言,如何贍養父母是他們一直考慮的問題;與此同時,不少父母也渴望與身在他鄉的孩子團聚。

今年11月,現居的Emma Zhang為父母提交了移民申請,作為獨生子女的她希望日後把父母接到身邊養老。

「畢竟獨生子女就只有我們自己……還是覺得父母在身邊,我會比較放心一點。」

像Emma Zhang一樣想把父母接到澳洲養老的第一代移民不在少數。

澳洲內政部數據顯示,中國是澳洲父母類簽證持有者的最大來源國,有1.44萬人持此類簽證,佔總人數(3.1萬人)近半。

英國、印度、越南和南非則緊隨其後。

在2023年1月至10月31日新遞交的2.2萬份父母類簽證申請中,近六成申請來自中國(1.2萬),包括143(付費類)和103(非付費/排隊類)父母簽證。

2016年,陸培英從上海移居,和自己唯一的兒子團聚。

陸培英說,自己首次聽到移民澳洲的想法時很猶豫,因為這意味著她將告別自己熟悉的環境和所有社交圈。

但當她看到身邊有朋友住院時,孩子不得不從國外趕回來陪在父母身邊,她改變了想法。

「有時孩子沒趕得上,父母就走了,這對他們而言是一輩子的遺憾。」

「我不想(我生病時)讓我兒子到時候來回跑。」

來自中國遼寧的李婷於今年8月份落地悉尼,她與陸培英選擇移民澳洲的想法相同。

李婷表示,自己移民澳洲主要是為了兒子,「孩子希望能和我住在一起,我也想來照顧他」。

「如果孩子想回中國,我就隨他回去,因為我就這一個孩子。」

阿德萊德大學地理、環境與人口學院講師George Tan博士認為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父母跟隨子女移民澳洲。

當你只有一個孩子時,他們(中國父母)傾向於來澳洲與孩子團聚。

此外,Tan博士補充說道,中國傳統儒家思想所倡導的孝道也被視為一種社會標準,子女應尊重和孝敬年邁的父母。

“很多中國父母隨著年事漸高,健康狀況也會下降。因此,子女有義務照顧他們。」

不過,Tan博士說,如果父母還有其他子女在中國居住,他們移民澳洲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如果他們有孫子孫女在中國,他們可以幫忙照顧孩子的同時維持在中國的生活方式,就不太可能來澳洲了,」他說。

提交了父母類簽證的申請后,Emma Zhang和家人面臨著長時間的簽證審批過程。

內政部一名發言人表示,根據目前的父母類簽證配額和申請數量,排隊類的父母簽證(Parent and Aged Parent visas)至少需要等待29年,而付費類的父母簽證(Contributory Parent visas)則至少需要12年。

「父母類簽證的需求很大,一直超出現有配額,導致近年來審批時長呈上升趨勢。」

Tan博士解釋說,父母類簽證的需求增加,而父母移民的配額卻沒有相應增加是導致等待時間長達數十年的原因之一。

在新冠疫情期間(2020/21至2021/22),父母移民的配額被削減至每年4500名;2022/23財年,父母移民的配額增至8500名,但仍低於2013/14財年的9000名。

「在2010年至2022年之間,我們看到積壓申請量從約3.5萬份增加到約12萬份。」

目前,超過14.3萬名父母簽證的申請者正在等待澳洲政府的審批。

今年4月份,內政部部長克萊爾·奧尼爾(Clare O’Neil )公布了政府擬議的移民戰略大綱,指出需要對家庭移民計劃進行改革。

然而,這周一發布的最新移民戰略主要討論了對澳洲留學生和臨時簽證持有者的政策改革,幾乎沒有透露父母簽證改革的細節。

Tan博士說,來到澳洲帶娃往往是中國父母移民后擔任的主要角色之一,這使得雙職工父母可以同時工作,也有助於提高社會生產力。

「漫長的等待時間會帶來很多不確定性,也會導致很多焦慮,更不用說申請簽證的成本也很高,」他說。

最近,澳洲政府帶來的簽證變化,一浪高過一浪,你怎麼看待此事?

*以上內容系網友風平浪靜自行轉載自澳洲紅領君,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