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家族」:大女兒和爺爺在澳洲,父親帶著兒子在加拿大,妻子在國內陪小女兒
我出生在廣東一個不懈奮鬥的家庭,從小父親就有一個願景,希望有一天踏上澳洲的土地。
可惜的是,我從小調皮,不愛學習,只讀到高中就輟學了。
當時父親已經創立了自己的公司,可他並沒有讓我接手,而是讓我去工廠基層鍛煉了兩年。之後,他才慢慢放權,退居二線。
在我頂起一片天的時候,我們家開始了蒲公英計劃。父親說,家族的發展要像蒲公英一樣,飄向全世界。
於是,我們先把弟弟送到了美國。幾年後,父母親帶著我大女兒去了澳洲,而我帶著兒子來到了加拿大,留下妻子和小女兒在國內。
(我和兒子)
我是NaraKhoo,來自廣東揭陽,現在是一名80后陪讀奶爸。
我有三個可愛的寶貝,大女兒八歲,二兒子七歲,小女兒一歲。
我們家一共十口人,可以說是大家庭。爸爸媽媽,我的小家五口,弟弟的小家三口。
我們這個充滿愛的大家庭,卻分別生活在4個國家。
我的命運與我們家族的命運緊緊地連在一起,與其說是我的故事,不如說是我們家族的奮鬥史。
爸爸當年在外公(港商)的工廠打工送貨,外公看上了爸爸勤奮、刻苦、耐勞的品質,就將心愛的女兒嫁給了他。
1987年,爸爸和媽媽喜結連理。後來就有了我,次年有了弟弟。
爸爸是傳統的嚴父,他的命令,我們都不敢違背。一直到現在,記憶中父親的威嚴仍然揮之不去,現在更多了一層敬意。
(我的弟弟)
小時候,我們家庭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但我們的基本生活是沒問題的,有幼兒園上,有好東西吃。
實際上,家裡是沒有什麼錢的,因為那時候,爸爸還只是幫外公打工而已。
他多次跟外公提出好建議,並沒有被採納。外公是趕上了時代才賺到錢,但眼界並非長遠,只是一個普通商人。這也為我父親埋下了自立門戶的種子。
在我大概9歲時,父親經常拿著一張世界地圖,指著澳大利亞 ,對我們說以後要去這裏。
我們很好奇,但父親也只是說你們知道就好,我們的願景就是要去澳洲。他後來告訴我們,這是他小時候的願景,也是他的奮鬥目標之一。
父親在他40歲之前,做過很多行業,不過沒有一個是成功的。直到1997年,跟朋友合夥開辦了一個工廠,才有了起色。
沒過多久,合伙人受不了辛苦,退出了,爸爸堅持了下來。後來,他更是跳出外公的工廠,到外面自己租了廠房。
(悉尼歌劇院)
他從40歲打拚到50歲,這10年也是我從10歲到20歲的整個青春期。我見證了父親事業的蒸蒸日上。家裡的條件也好起來,我那時候讀初中,沒人有手機,我就有了。家裡電器也都有。
爸媽一直忙於打拚事業,加上我小時候經常被揍,使我整個青春期也進入了叛逆期。
長達6年的時間,我跟父親幾乎沒有說過一句話,每天他不理我,我也不理他。
沉迷於網路遊戲的我,天天玩遊戲,打籃球,直到高中畢業了,才想到我好像什麼都不會。
我就考慮得學個技能,這才硬著頭皮去跟爸爸商量。結果,爸爸直接把我送到了,當年他在深圳打工的工廠。
經過兩年的歷練后,2009年,我接手家業,幫忙管理企業。我爸創業做了10年,我也做了10年。
雖然這些年一直在打拚,但從未停下爸爸對他目標之一的鋪墊。
(女兒在澳洲)
他始終告誡我們,家族的發展和子孫後代的擴張,要像蒲公英一樣,飄向全世界,在哪個角落都能很好地成長,開花結果。
2013年,我們開啟了我們家族蒲公英計劃的第一步,將弟弟送往美國讀書。
當時希望弟弟一年後回來,結果他一去就是11年。他一個人單槍匹馬闖蕩,直到現在。
如今,弟弟一家跟媽媽在美國洛杉磯生活。
他剛到美國,住在寄宿家庭里,邊學英語邊適應。英語水平提高后,就進入了社區大學,之後繼續深造碩士研究生。
在他讀書的那幾年,學費生活費,都是我經營工廠給他的。每次匯款,看到那個匯率就肉疼,賺人民幣花美元還是有差距的。
雖然我們分開離得很遠,但我們經常視頻,所以距離並沒有疏遠我們的親情。
有了他的第一步后,我們家族加快了腳步。
那會兒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我們那兒颳起了赴美生子的風。
(兒子在加拿大)
2016年,我跟太太也打算去美國生孩子,但由於準備不夠充分,我的簽證過期了,我太太的簽證被拒了,赴美生子計劃泡湯了。
雖然第二步計劃破滅了,但我們也從未氣餒。
2022年,大女兒7歲了,是我爸媽幫忙帶大的。因為我接手家族企業時,爸媽算是退休了,就全身心地培養我的大女兒。
他們還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環境,沒有選擇在老家,而是去了一線城市深圳。
在她讀完幼兒園的時候,父親作出了決定,要送她去澳洲讀一年級。
於是,我們著手計劃蒲公英計劃第三步:送大女兒去讀書。
2023年的2月,簽證總算都下來了。女兒正式進入了澳洲布里斯班就讀一年級。我爸是陪讀監護人,我媽也以旅遊簽證去陪同。4月3日,他們正式登陸了澳洲。
(女兒在悉尼歌劇院)
女兒很快就融入了當地的學校生活,並且英語能力提升很快。
至此,蒲公英計劃第三步完成。
爸爸用了40年,將他的願景實現了。他踏上他從20歲就夢想的國度,達成了他的心愿,已然是一部活生生的勵志片。
我們都以有這樣一位高瞻遠矚,並且認知極高,執行力強,堅韌性格的父親為榮耀,是他一手帶領我們,有了現在的生活。
他們定居澳洲后,我們工廠的生意大不如前,加上各個行業非常卷,後來就把工廠關了。
我們決定把兒子送出國讀書,但由於澳洲的政策逐漸縮緊,不太好去,所以我們選擇了加拿大。
但由於我太太之前的簽證有過拒簽的記錄,所以只能由我帶我兒子先過來讀書,她和小女兒暫時留在國內。
(加拿大風光)
今年的1月23日,我們來到了加拿大。至此,我們完成了蒲公英計劃的第四步。
父親的遠見和品質,以及蒲公英的精神,是我們家族教育和家族精神。
在這個精神的激勵下,子孫們擁有更多的選擇,更自由地發展自己的事業,從而反哺家族,使家族更加壯大。
我來加拿大馬上3個月了,我英語也不太好,來了就靠自己摸索,好在我們都有著不錯的人品,結交的朋友都很熱心關照我們。
在這個全新環境,從以前的「十指不沾陽春水」,到這邊全部親力親為,買菜做飯帶孩子上下學,一切都是新鮮的。
但我都克服過來了,現在生活起居已經完全不成問題
我們到的是BC省的溫哥華地區高貴林市,這裏的經緯度其實是國內漠河的位置。
(兒子在加拿大)
這裡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天氣有點像我們國內的上海,不會太冷,還挺宜居。
這裏的空氣特別好,水資源極其豐富,食品安全放心。
雖然沒有國內那麼多娛樂活動,但這邊的多數都是與大自然結合,大家的活動項目都是徒步旅行、爬山、公園散步、滑雪等等。
我最喜歡的就是去海邊吹風,看著大海曬著太陽,心情都是平和的,內心充滿了力量。
都說加拿大好山好水好寂寞,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來這裏。
最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認知去感覺,適合自己的生活就是最好的。
我是土生土長的廣東潮汕揭陽人,我也熱愛著我的國家和家鄉。但這不影響我來加拿大為孩子們創造更多的選擇。
古有孟母三遷,今有我們的蒲公英計劃,說到底都是可憐天下父母心,都是為了孩子。
(加拿大風光)
加拿大的小學教育主打一個玩字。小孩子活潑無壓力,每天笑得很燦爛,經常喜歡問各種為什麼。
這邊的交通文化很體貼路人,汽車永遠是讓著行人的。
在這裏,任何工作者都被大家所尊重。上次,我遇到一個開垃圾車收垃圾的兄弟,他遠遠地就跟我打招呼,跟我說他叫什麼名字,我也非常高興地揮手回應他我的名字,並祝他有愉快的一天。
我目前的主要工作是帶孩子,從一個商人轉變成一個家庭奶爸。為了孩子,我每天要花費我大部分的時間。
平時,我需要帶他上下學,買菜購物、做飯,做完作業陪他騎車,或者研究從國內帶來的一些文化知識,我想著中文也不能放棄,畢竟咱是中國人。
只有晚上,我才有幾個小時時間屬於自己。一般我會看看書,學習一下英語,跟家裡打打視頻電話,研究一下這邊有什麼好做的項目。
(我和兒子在加拿大)
生活離不開物價,我覺得還是那句話,如果賺國內的錢來這裏花確實是很肉疼,我至今還沒改掉花錢換算匯率的習慣。
每次買菜我都要算一下,摺合人民幣多少錢,看貴不貴,其實如果在當地有一份穩定工作,那麼壓力就會大大減小。
這邊賺錢是時薪制,一小時最低工價大概是20加幣,合人民幣107塊錢左右,都快趕上國內普通工人一天的工資了。
這邊生活消費還可以,貴的是人工,所有的涉及人動手的都很貴,所以大家都要學會一些技能,盡量不去找人來修理,實在是太貴了。
我一直對貿易有興趣,想著將來可以進行中加貿易,或者可以嘗試下電商類。
另外,我對家庭的教育傳承和投資理財方面也比較感興趣。用更長遠的眼光和思維去布局,投資一些長線項目,跟投資教育後代子女,其實也是一個道理。
(澳洲風光)
我現在也是全部都重新開始,需要好好計劃和衡量,下一步做什麼,以及怎麼做,我對自己有信心。
將來,我也想儘可能地給家庭帶來好的條件,讓三個孩子都能接受好的教育,活得自由自在一些,並擁有更多的選擇。
人生就是短短几十年,不要太苛刻於自己,但自己選擇的路,就不要後悔,要去擔起屬於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我選擇了結婚生子,還生了3個孩子,那麼我就要盡到父親跟丈夫的責任,為我的家庭撐起一片天。
這也是父親以身作則給我看的結果,我現在學著他做一個父親,以後我的孩子們也會照著我做,這就是傳承,這就是家族精神。
我更感謝父親的遠見,感謝他給我們創造的條件。
(勇敢前行的我)
我等於是在一個遊戲里打怪升級到了35級,然後轉生重新0級開始修鍊,但我帶著的是前世的一些能力記憶,這是一個有趣的人生體驗。
年老的時候,回過頭看,我會覺得自己的人生軌跡是精彩的,而不會死氣沉沉,這就足夠了。
我無法對太多的讀者們有什麼更好的建議,只想告訴大家,盡量選擇適合你的生活,不要後悔去走。
如果選錯要儘快果斷地放棄並回頭,什麼時候都不會晚。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盡量提高自己的認知,不要放棄學習。技能也好,知識也罷,都是改變一地雞毛的生活很好的途徑。千萬不要「書到用時方恨少,白首方悔讀書遲。」
*以上內容系網友Max說澳洲自行轉載自真實人物採訪,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