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墨爾本教練發聲,精英私校高水平體育文化內幕曝光,真相令人不寒而慄
他們抨擊了私校高水平的體育文化「極其有害」,還詳細描述了性騷擾和極端欺凌的事件。
研究人員警告說:「超級男性競爭」已經佔領了學校體育運動,尤其是在所有男校,這導致了對女性的性別歧視行為和恐同辱罵。
01.
近日,墨爾本東區一所私立男校的游泳教練告訴澳媒:她經常受到男學生的性暗示嘲諷,她別無選擇,只能自己要求管理層,迴避教授某些特定課程。
「你會看到很多有害的男性氣概。這些學校的男生取笑或貶低我們女教師,尤其是當我們年輕的時候。」她說。
「他們會說『哦,小姐,這些緊身褲穿在你身上真好看』。這讓我感覺很不舒服。」
(網路配圖)
這位年輕女教練在學校工作了一年多,她詳細介紹了一起事件:當時一名患有自閉症的學生在游泳課上洗澡時,衣服和耳機(用於阻擋噪音和感官刺激)被偷了。
「(自閉症)學生被拽著衣服,推到牆上。」她說。
「我記得事故發生前,一名學生問我 — 『他為什麼還要游泳?他是個失敗者』。」
她說肇事者並沒有被開除,只是因為他們的行為而受到「斥責」。
「男孩們可以逃脫真正的惡行。學校會把事情掩蓋起來,這樣他們就不會背上壞名聲。」她說。
「這是一種高績效體育文化,學校的家長們付出了很多錢。學校不會拒絕富裕家庭。」
而在另一所墨爾本東南精英私校,一位前體育教練表示,在學校打 AFL 和板球的男孩「受到神一般的對待」。
「每年他們都會舉行賽季結束派對。他們會給所有女孩按 10 分制打分,然後只邀請那些得 8 分及以上的人。」她說。
「這太噁心了。每個人都知道這件事 — 甚至教練,可能還有老師 — 但大家都假裝什麼也沒發生。」
「他們是獲得體育獎學金的優秀學生,他們可以得到任何他們想要的東西。」
給女孩打分?聽起來多麼似曾相識的情節!之前澳媒也曝光不少類似新聞:Balwyn高中又被爆醜聞!校內牆上發現對女生身體排名打分!教育部直接發話學校必須這樣做!
而類似的事件還包括,去年 8 月,Essendon 的優秀球員 Matthew Lloyd
在參加醉酒派對、對未成年女學生有不當行為後,被 Haileybury College 短暫停職。
澳媒此前還披露過,Caulfield Grammar 和 Xavier 的男划船運動員對 Loreto 學生的傷害行為。
02.
針對這種令人擔憂額現象,澳洲天主教大學副教授 Laura Scholes 表示:澳洲的私校,尤其是所有男校,長期以來一直將大量財力和價值投入到競技體育中。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度男性化的競爭以及隨之而來的一些更負面的東西已經佔據了這些學校的主導地位。
「特別是在男校,男孩們面臨著要強壯和有體能的壓力。」
「他們從小就學習了關於男孩或男人的非常狹隘的規範。「
「當他們成年時,說他們在運動場上並承受壓力時,一些恐同的語言就會出現,因為這些是他們的默認行為,他們從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
Scholes 說,AFL 和橄欖球有著特別糟糕的性別歧視刻板印象,因為它們是「更粗獷的運動」,通常是更適合男性的。
「我知道現在女孩們被鼓勵參加比賽,這很好,但傳統上它們一直是男性主導的運動。」她說。
(網路配圖)
她說,在運動方面表現出色的男孩、也更有可能逃脫問題行為。
「正如我們在澳洲看到的,一些運動員表現不好,卻因為處於頂尖水平、而得到原諒 — 這種情況在學校也會發生。」她說。
Scholes 表示,教師們報告稱,針對女性的性別歧視言論和態度以及恐同辱罵越來越多。
她說,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更多的男孩在社交媒體上崇拜「極具問題」的影響者,比如 Andrew Tate。
「這種現象正在滲透到學校。如果你不參与這種性別歧視、恐同行為,那麼你就會被邊緣化。」
副教授 Scholes 表示,學校應該投資于「同伴輔導」和以積極榜樣為指導等活動,以幫助打破不良行為。
「許多研究表明,除非讓男孩們承擔起領導責任並負責制定行為準則,否則學校的文化是不會改變的。」她說。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 (RMIT) 的早期教育專家 Elise Waghorn 博士表示,體育運動中日益嚴重的不良行為,也源於父母和教練的負面行為。
「無論是場邊的不良行為 — 大喊大叫、咒罵、貶低 — 教練對孩子尤其嚴厲。」她說。
「當他們去觀看比賽時,他們也會聽到觀眾對球員大喊大叫。所以孩子們會接受這些,並認為,哦,如果我們能對一名優秀的 AFL 運動員大喊大叫,那麼我也可以對我的隊友這樣做。」
Waghorn 博士說,有毒的習得行為也可能變成嚴重的欺凌行為,比如在社交媒體上,在聊天室中故意冷落誰……這一切都導致兒童退出體育運動的比率更高。
「體育運動的目的是讓人們團結起來,它體現的是團隊精神。但不幸的是,如果我們不為孩子們樹立正確的行為榜樣,它可能會讓人們分崩離析。」
結語
歸根到底,學校,是整個社會的縮影;而學校中出現的問題,其實也是更廣泛的社會中所存在的問題。
中國人有句話說「言傳身教」,但「身教」的作用永遠大過「言傳」;做父母的,如果改變不了社會,至少我們自己以身作則,為孩子們做個好榜樣。
*以上內容系網友會火自行轉載自澳洲辣媽聯盟,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