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僅7%的詐騙受害者追回損失!銀行被批保護力度不夠

2024年08月21日 18:48

一份新報告稱,一些銀行在應對詐騙方面表現「不成熟」,且經常處理不當,最終許多客戶獨自承擔損失。

澳洲證券和投資委員會(ASIC)周二發布了這份報告,詳細介紹了除四大行外的15家應對欺詐的方法及手段。

報告發現,在2022/23年度,詐騙交易金額達2.32億,如果客戶沒有投訴,只有2%的詐騙損失得到補償或賠償。

如果他們真的投訴,7%的人會得到補償。ASIC發現,在過去一年裡,只有一些銀行積極減少了因欺詐造成的損失。

報告還發現,96%的損失由客戶承擔了被騙的經濟負擔,4%的損失得到了補償或賠償。

ASIC的一位發言人表示。「在接受調查的15家銀行中,只有三分之一的銀行配有組織範圍內的反欺詐策略,許多銀行沒有涉及整個組織的補償相關政策。」

調查發現,銀行對待客戶的方式存在重大失誤,包括溝通不清、令人困惑,以及未能回應尋求幫助的詐騙受害者。

報告詳細描述了人員配備不足、處理結果不一致以及缺乏防止品牌濫用的保護措施,後者都導致假冒騙局的增加。

消費者行動法律中心(Consumer Action Law Centre)首席執行官湯金(Stephanie Tonkin)表示,看到客戶為「銀行的失敗」買單,令人失望。

她說,「這些統計數據表明,澳洲的銀行文化存在嚴重問題,人們必須投訴才能拿回被騙的錢,否則銀行就當甩手掌柜。銀行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客戶的資金。人們信任這家機構,當他們被盜竊,卻得不到有效的幫助、支持或賠償時,他們會陷入崩潰。」

湯金還指出,很明顯,政府需要加快制定新的擬議中的《反詐騙準則框架》的計劃,該框架是去年宣布的,目的是打擊詐騙者,並在詐騙發生之前發現他們。」

「證據很清楚;銀行業沒有足夠認真地對待詐騙危機。」

協會首席執行官布萊(Anna Bligh)表示,重要的是要承認,ASIC報告使用的數據是一年前的。「(這)沒有提到這些銀行正在繼續加大客戶保護力度。」

「銀行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反詐騙保護措施,並繼續在最新的打擊詐騙技術上投入創紀錄的資金。我們行業的《防詐騙協議》設定了更高的保護標準。」

布萊認為,銀行業需要社交媒體平台的支持,才能對騙子產生真正的打擊。

她說,「大多數都是通過電話、簡訊、網站或社交媒體接觸到騙局的。這就是為什麼銀行專註于與包括電信公司和社交媒體平台在內的鏈條的其他部分合作,從一開始就阻止人們暴露在騙局中。我們行業強烈支持明確規定銀行、電信公司和社交媒體平台義務的強制性法規。把責任集中在一個行業,比如銀行,並不能解決阻止人們暴露于騙局的核心問題。它也沒有讓社交媒體平台或電信公司為它們所扮演的角色負責。」

*以上內容系網友風平浪靜自行轉載自1688 澳 洲 新 聞 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