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哈佛清北00后,正在海底撈端盤子?
金三銀四,每年都有一批大學生會在這個節骨眼上對自己的底層認知進行一次重構。
焦慮地投簡歷、焦慮地準備面試,在一切沒有定數的時候趁著周末焦慮地逛街放放風。
然後在看到正在疊衣服的優衣庫店員時,發出尖銳爆鳴——這不就是我第一輪就被刷掉的快消管培生崗嗎!
@請小萌吃薯條
領教過校招殘酷的大學生,感慨道「校招后對所有店員肅然起敬」:擺共享單車的可能是互聯網大廠管培,盒馬切試吃水果的可能是集團嫡系應屆新人,把快遞送上門的可能是行業巨頭的未來領導層。
年輕人自嘲從此之後不敢輕視任何一個崗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掃地僧」,卷過一遭才知道這裏面的彎繞。
原以為沒啥門檻、也不算光鮮的工作,其實學歷門檻極高,通過許諾一個看似光鮮的未來而成為香餑餑。
斐樂、迪桑特、海底撈、喜茶、三福這些風很大的消費品牌,和蔚來、理想等新能源車企,它們的門店管培生被不少畢業生視為不錯的出路。
除了下基層的管培生,經歷過找工作試煉場的年輕人,對在大公司做著基礎工作的人也產生了「改觀」。
列印文件、跑報銷、做會議紀要、給客戶端茶倒水,全是「夢中情崗」入職后的日常流程,「再也不會因為工作內容看起來low而小瞧一個崗位」。
學歷貶值競爭加劇,最理解彼此處境的,可能是在同一個候選人池子泡過的前「競爭對手」。
被校招摧殘過之後的大學生,懂得了每個崗位都不能小覷的道理。
你以為應聘即上崗的店員,其實是萬里挑一的校招贏家管培生。
投遞過無印良品管培生的@岱岱,之前和朋友最喜歡玩猜價格遊戲,現在變成了猜猜這個店員是不是管培生。
去年校招她闖到了終面,發現自己211本碩的學歷壓根不夠看,同場競技的一大半來自清北復交藤校。
不少參加過優衣庫、歐萊雅、伊利、安踏等快消大企業校招的網友,分享的經歷都透著類似的神仙打架味道,
「履歷背景沒得挑的人,也想去疊衣服、理貨架」。
即使是小企業,管培候選人的「人才密度」也高出想象。
有網友在某國產家電小品牌的面試群里,見到了港大、哥大等QS前50名校的競爭對手。
也有網友去參加某中型食品公司管培生終面兼開放日活動,得知去鋪貨的商超推銷湯圓的合作隊友是劍橋的。
「落榜」的朋友們如今再逛到投過的品牌店面或者貨架,心境跟以前大不一樣。
就像長大之後看偶像劇代入的是打工人視角,看到癲公癲婆男女主為難下屬、服務生就警鈴大作。
經歷過找工作這一遭之後,不少人說自己看門店員工的眼神都變了,從不在意到夾帶著佩服、欣賞和羡慕。
忍不住展開想象,超市洗衣液促銷員是不是哪所985的高材生、手機店裡給顧客講解產品的店員是從幾輪面試中殺出來的。
工作久了會染上職業病,找工作磋磨久了會染上「找工病」。
「疑心每個年輕工作人員都是管培生,看見就恨不得鞠躬叫姐」。
考研初試成績不理想的網友@焦糖巧克力 在準備春招,想投海底撈管培。
一看官網明晃晃寫著要求雙一流或世界前300,默默關上了網頁。
前幾天全家去海底撈給她過生日,爸媽又一次勸她再備考一年。
她雖然嘴上搪塞著等忙完畢設再說,心裏其實也在糾結。
一想到圍著餐桌唱生日歌的人裏面說不定就有幾個名校碩士管培, 就覺得還是有必要升級一下學歷。
「要不然簡歷關都過不了,聽朋友說星巴克、阿迪、三隻松鼠這些門店的管培也卷得不行」。
@一捆菠蘿
早早開始為找工作做準備的大學生們,除了上網找面經外,還多了線下學習的機會。
想去戶外行業做管培的大三學生@Yukiii,刷到#校招后對店員肅然起敬#話題后,打算利用好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人脈資源。
以前恨不得導購消失在自己身後,現在看到導購就試圖從對方的言行舉止中分析ta是長期店員還是來輪崗的管培。
判斷出是管培之後,想著能聊聊天加個聯繫方式,詢問一下應聘經驗和行業訊息,性價比可比向網上不知底細的人付費諮詢高多了。
「校招后對店員肅然起敬」,參与這個話題的絕大部分人肅然起敬的是背後的學歷,也有人肅然起敬的是高學歷年輕人脫下長衫的好心態。
但不得不承認,管培生這種崗位雖然比前些年光景好的時候含金量少了不少,依舊是份不錯的工作。
「疊一個月衣服和疊一輩子衣服,我還是分得清的」,被熱議的從來都不是脫下長衫,而是想穿上這件還算能遮風擋雨的衣衫。
不少網友透露的自己或者身邊人的管培生待遇,薪資基本上都超過應屆生平均水平。
拿優衣庫來說,根據大家提供的數據,一線城市起薪14800,其他城市11600,有正規的六險一金、交通補貼和10天帶薪年假。
一些酒店、奢侈品、鞋服等行業公司的零售管培,也能讓畢業生邁入月薪過萬的行列。
這種管培的路徑是店員-店長-片區主管-區域主管,屬於面向零售渠道的管培。
一般都需要跟普通門店店員一樣,花大量時間精力做上標籤、理貨、盤庫存等瑣碎事情,積累了足夠的經驗並通過考核后,升級成為店長。
跟這兩年被奉為人生出口之一的輕體力活有一定的共性,都包含簡單重複性輕體力工作。
有在Zara做陳列管培的網友@momo說,在店裡忙前忙前整理了半年貨架,瘦了十幾斤、入睡也不困難了。
不過上班總有突然冒出來的大事小事要感覺解決,幾乎沒有時間實現她起初的設想——觀察銷售環節中可以優化的地方,進行一些活動效果、門店策略分析。
她說,其實做的事情跟店裡普通員工沒有什麼區別,只是上升得快一些、明確一些。
很多人的確是被成長路徑吸引而想當管培的,網上不乏一些時間線清晰、看起來很有幹勁的分享。
有入職四個月開始擔任店長職務的00后斐樂初級店長,也有小米新零售管培生在經過兩年的鍛煉後晉升為店長。
跟當螺絲釘的格子間打工人比起來,店長這份工作的自由度和成就感似乎更大一些,像是不用自負盈虧的「低風險版主理人」。
從一些網友的反饋來看,確實能從中感受到管理門店帶來的價值感。
銷售額、店內人流量、消費者滿意程度等,都是十分直觀、即時的反饋。
做酒店管培的網友說第三方平台上的每一條評論他都會仔細看,了解客人在意的點都有哪些。
與此同時,絕大多數分享內容都會提到,零售性質的管培生要面對的是高壓高負荷、不確定性高的環境,要直接面對消費者、公司內部各個部門、店裡員工。
在某運動品牌當上店長不到半年就離職的@蛋黃犟,在每天不間斷的跨店協同、內外溝通中越來越內耗,店裡的氛圍也遠沒有想象中好,她覺得這種儲備店長類的管培只適合特別e、擅長抓大放小的高能量人。
而原教旨意義上的管培是企業經營管理性質的,在一線門店、供應鏈、銷售渠道等部門輪崗歷練,一段時間后回到總部定崗。
像擁有德芙、士力架、彩虹糖等品牌的瑪氏,它的管培生需要挨家挨戶跑夫妻檔,確定自家產品是不是擺在了顯眼位置。
寶潔、聯合利華、百威等快消外企把這種培養模式帶到國內,之後奢侈品、互聯網、酒店、食品等各個行業也都開始設立管培崗。
毋庸置疑它是大批高材生的舒適圈內就業選擇之一,只是需要在一線門店待一段時間。
即使把一線門店當職業長期據點,零售型管培也都有著當店長、晉陞管理層的預期。
網友們列出了一些「鑒別」管培生店員的門路,比如管培生相比普通店員更耐心、更負責,服務態度更好,有一種不缺幹勁的「新人美」。
有優衣庫管培生評論說,「我就是店裡最熱情的24屆umc」。底下有人問umc是什麼,獲得了十幾條熱情解答「就是優衣庫管培生,預備店長級別」。
成功拿到offer的人覺得自己賺了,發出offer的公司大概只會覺得更賺。
管培生這名號一套上,就不缺源源不斷的新鮮大學生前來貢獻能量。
風口在變,傳統老牌快消的含金量在下降。
但含金量的下降不等於門檻的下降和競爭激烈程度的降低。
公司發展增幅肉眼可見地收窄甚至停滯、衰落,沒有新事業線也就創造不出新的管理崗——管培生原本被承諾的定位。
@商計
不過這不妨礙寶潔們的應聘網站被高學歷大學生擠爆。
「只要工資給夠,不在意當不當領導、回不回總部」。
並且「從這兒跳出去大家都認」,傳統管培許諾的路徑大家不當真了,而是把大公司當跳板,忠誠這個概念只存在於公司和自己在同一條順風順水的船上的時候。
而風口吹拂的方向,給人的上升感和期待更多。
一批乘著國潮、消費升級做起來的品牌,或是從線上布局到線下,或是從創始地擴張到全國,越來越大的規模需要越來越完善的人才儲備。
蕉下、各創優品、KKV、逸仙電商,這幾年開始招管培,進入不少畢業生的待投遞清單。
生活方式、科技潮流的變化帶來新的機會,戶外品牌和新能源車企是管培賽道的新晉頂流。
這類企業注重線下空間營造,希望店員能夠傳達品牌理念,跟消費者形成良性互動。
「在蔚來牛屋端咖啡的可能是清北碩士」,這話跟之前「北大畢業賣豬肉」的情緒可大不相同。
不是獵奇圍觀,也不是審判,更接近一種對行業新趨勢和擇業新偏向的調侃。
如果恰好碰上營收高速增長期、門店擴張期,個人的職業發展也就跟著提速了。
去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24屆研究生就業統計表火出圈,一位去馬廠老火鍋當管培的同學成了「人生贏家」。
火鍋店創始人親自表示招的都是預備店長,一般培養6-9個月,開店后平均收入70-120萬。
這事傳開之後,不少應屆生都在狠挖信息差,想找那種國民度不高但發展前景好的小品牌公司。
找工作比拼的第一層是學歷等硬指標和跟崗位的匹配度,第二層是對好工作的搜索、鑒別能力。
第二層甚至比第一層更重要,因為絕大多數人都在卷第一層。
「長衫脫不脫的,不重要,能搞到錢是找工作唯一宗旨」,這樣的務實想法已成為新的主流。不過稍微一想還是有些不對勁,那些摘除了「不體面」標籤的工作,終究靠的是高薪、候選人的學歷,是公司對一個求職者勞動價值的認可程度,而不是真正破除了體不體面之分。
就像「校招后對所有店員肅然起敬」一樣,它帶著一種讓人微妙的不適感。
似乎是知道了看起來平平無奇的崗位實則門檻極高之後,才覺得店員值得「被高看一眼」。
等到哪天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不存在高看一眼、低看一眼,可能才是真正利好年輕人的就業市場。
*以上內容系網友風平浪靜自行轉載自INSIGHT視界,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