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中國留學生被集體開除!多所知名大學「翻舊賬」

2025年03月22日 15:21

曼大風暴:上千陷入造假審查,

留學不是捷徑,而是一場修行

最近一則令人焦慮的消息,迅速在留學圈刷屏:英國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針對國際學生,尤其是,啟動了大規模的材料審查(Qualification Check,簡稱QC)行動。

據稱,此次被調查的中國學生人數超過上千人——而曼大在讀的總數約為8000人,這意味著,平均每8人中就有1人「中招」。

這不僅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更是一場席捲整個中國留學生群體的信任危機。

一紙申請,竟藏著如此多的「暗門」?

所謂的Qualification Check,其實是英國高校委託第三方機構,對申請人提供的成績單、語言成績、學歷背景、實習證明等資料進行逐項核查。

這在程序上並不新鮮,但本輪審查的密度和嚴厲程度,讓人不禁後背發涼。

很多學生表示,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突然收到了學校的郵件,要求補充大量材料、回答具體問題,有人甚至被要求配合調查與聽證程序。有人這才意識到:自己曾經通過中介「潤色」過的申請,竟可能已經涉嫌造假。

中介背後,是一條「造假產業鏈」

從此次曼大的部分調查結果來看,令人瞠目結舌的案例比比皆是:有學生提交的本科學歷信息,與學信網完全不符;

有成績單蓋章信息涉嫌PS偽造;

有學生甚至提交了來自「早已關門」的學校的成績;

還有人被發現從未出國,卻聲稱自己擁有海外本科學歷。

令人唏噓的是,超過九成涉事學生聲稱「自己並不知情」,甚至連父母都蒙在鼓裡。

他們大多通過不良中介辦理申請,對方承諾「內部渠道保錄」,收取數萬元至十幾萬元不等的服務費,而所謂的「背景提升」「資料優化」,卻很可能就是偽造材料。

更有甚者,在東窗事發后,中介甚至再次「收割」,以「聽證會輔導」「申訴服務」為由收取額外費用。

這,不再是普通的服務瑕疵,而是完整的灰產操作鏈條,正在毀掉一個個年輕人本應光明的前途。

一旦造假坐實,後果極其嚴重

英國高校對學術誠信的態度向來嚴肅,任何涉及資料造假的行為,一旦坐實,後果極其嚴重:學術層面:被開除、學籍作廢、終身不得再次申請英國高校;

法律層面:簽證取消、最長10年內不得入境英國;

職業層面:一旦有不良記錄,在未來的移民、求職過程中將處處受限;

社會層面:家族聲譽、社交圈影響難以挽回。

這些沉重的代價,不僅擊垮一個人的留學夢想,也可能拖累整個家庭。

曼大不是個例,更多學校正在「上緊發條」

曼徹斯特大學的這場「風暴」並不是孤例。

早在去年,帝國理工學院便展開了類似的調查,涉及150多名中國留學生;倫敦政經學院、UCL、KCL、愛丁堡大學等英國頂尖高校也都陸續啟動了QC程序。

方面,《晨鋒報》曾披露,僅近幾年嚴重學術作弊案件增長十倍,曾因造假問題開除過54名國際學生,大多來自商科背景。

中介造假不再是「個別現象」,而是一個跨國跨行業的風險源。

對涉事學生來說,現在還能做什麼?

對於已經收到QC調查郵件,且明確知曉材料存在問題的學生,及時止損也許是當下唯一可行的選擇:主動聯繫學校提出退學,理由以「個人原因」為宜;

及時聯繫移民局撤銷簽證記錄,以免被列入「黑名單」;

保留好退學證明,以備後續轉學使用;

更重要的是,從中吸取教訓,不再輕信所謂的「捷徑」。

留學,不是投機取巧的門檻,而是自我沉澱的過程

這場風波,是一次教育行業的「大清洗」,也是一次價值觀的拷問。

申請留學,是一場長期的規劃與自我打磨。成績、文書、背景提升,每一項都應真實、紮實。造假,或許能帶來一時的機會,卻遲早會在某個清算日,將你打回原形。

對學生而言,這是一記警鐘;對家長而言,更應警惕花高價卻掉進「高仿」陷阱。

如今中國出國留學的人數持續增加,競爭越來越激烈,申請難度越來越高。

但再難,也不要走「捷徑」——因為留學的意義,從來不是「拿到offer」,而是成為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

希望這一場「曼大風暴」,能成為整個行業的一次深刻反思,也希望更多學生和家庭意識到:世界再大,也沒有一條不勞而獲的通道;夢想再遠,也必須用腳踏實地來實現。

*以上內容系網友YOYO丫米自行轉載自澳洲紅領君,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