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被疫情耽誤的孩子,現在已經失業了……
不知道姐妹們有沒有發現,現在互聯網給人一種人均985/211的感覺。
基本每個有話題的帖子,主人公都是名校畢業。但是現實生活中,那些雙非、二本甚至大專學歷的人才是大多數。
最近我看了一個普本孩子的訪談,從他身上,看到了更多普通家庭孩子身上的困惑和迷茫。
男孩叫小崔,從河南周口的農村考上了瀋陽的一所建築類大學,既不是985,也不是211。
大學趕上疫情,23年畢業后,小崔找了一家對口的建築企業,才幹了不到一年,就覺得公司沒發展前景。
裸辭后,他一直沒能找到份正經工作,考研考不上,存款也見了底。
現在小崔回想起來,只怪自己當初的決定太草率,眼高手低。
後來他客觀評價說,能在那家建築公司上班,已經是他這個學歷能找到最好的工作了。
面對自己捉襟見肘的現狀,小崔最想做的,就是多積累經驗,多體會感悟。
他在視頻中談到自己的狀態,覺得經常處於混沌之中。他的困惑,也是很多孩子最需要避開的「坑」。
小崔回憶起讀大學這四年,雖然不打遊戲,但也沒正經八百看過幾本書,過得特別頹廢。
他是19級學生,剛上大學那年就趕上了疫情,平淡的校園沒什麼印象深刻的人和事,這讓他覺得大學校園和高中生活也沒啥兩樣。
寢室里其他5名室友,也大多來自農村小地方,和他一樣迷迷糊糊過完一個又一個學期,整個人處於一種很麻木的狀態。
其實,這並非個例,而是當代大學生的一個通病。
記得《我的二本學生》的作者黃燈,說起她任教的大學里,很多孩子跟她目光接觸時下意識躲閃,躲不過就尷尬的從嘴角擠出一絲笑容。
在課堂上,無論黃燈拋出怎樣的話題,學生們也幾乎沉默不語。
教室里沒有熱火朝天的討論,也沒有對她講授內容的質疑,有的只是接受和順從。
學生們排列整齊,像是流水線上的產品,分佈在課堂的各個角落。
他們課上玩手機、睡覺、不思考問題,也不做深度思考,不鏈接別的東西,她認為這種麻木比反抗帶來的後果更嚴重。
《迷霧中的孩子》劇照
我想,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朝氣蓬勃的生命力,這讓他活得熱氣騰騰、敢想敢做,機會來了自然能扭轉乾坤。
而我們父母要做的,其實就是關注孩子成長,引導他找到自己的熱愛。
這種內在的生命力,會像一道穿透成長迷霧的光,指引孩子不斷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
談起職業生涯,小崔說自己毫無規劃,很多東西都想學,卻又不知道到底喜歡什麼,將來能做些什麼,又不知道如何解決眼前的困境。
父母養育他們姐弟4個已經耗盡了所有力氣,卻沒有能力再教育他們。
從河南農村到瀋陽求學,小崔用了二十年跨越地理距離,卻在認知升級的馬拉松中逐漸掉隊。
他渴望突破困局,卻找不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他說無法適應這個時代的變化,很多東西是看到了,卻沒能力改變。
因為原生家庭不能提供自己什麼資源,也不能給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光憑一己之力寸步難行。小崔引用《平凡的世界》說,孫少平以前看不上茅草房,但他也沒有茅草房,他想離開雙水村,但也沒這個能力。
其實,家庭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構建了孩子的認知框架。
家庭對話若僅限於「上學考了多少分」「工作要解決溫飽」時,孩子的情感認知就只停留在馬斯洛需求底層上,對自己也就放棄了實現更高理想的追求。
而在高認知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善於思考、樂於創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更懂表達自己,會比同齡人更出色。
俞敏洪就是個例子,當年他兩次高考,兩次落榜,就找到同鄉一樣落榜的男孩商量,準備來年再戰。
男孩媽媽卻死活不同意,生生喊他回農村種田。
而俞敏洪媽媽則支持兒子復讀,免去他農活讓他全力以赴,還給他在縣城找了高考培訓班,讓老師務必收下他。
一年後,俞敏洪考上北大,走出了大山,徹底改變了命運。
其實,孩子每一次重大決策,都會受父母平時一言一行的影響,這恰恰決定了他的命運走向。
孩子間的差距,也許就是父母認知的差距,他終其一生都在為父母的認知買單。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過:「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人生三觀、精神品格、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都深受他原生家庭的影響。
在孩子成年後的種種思想和行為里,都可以照見和父母一樣的面容。」從父母身上吸收到的「養料」,會造就他為人處世的態度和思維方式。
只是很多父母低估了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像小崔說從小到大感受最深的是父母吼罵式的溝通方式。
比如母親做好飯,從不說「來,快吃飯吧」,而是說「煮好了,吃去!」聽著總是有點不屑或煩躁的意思。
在家裡,父母說話時常帶著吵架的語氣,那孩子就會有樣學樣,成為他人際關係的模板。
小崔起初剛到單位時凡事都拘謹、低調,可後來和同事混熟就徹底放飛自我了,對誰都不拘著,懟天懟地懟領導。
因為語言是有滲透性的,每天說一句,十幾年下來,也有成千上萬次。
給孩子金山銀山,都不如修鍊好自己,成為孩子的人生底色。
這讓我想起,《去家訪》里有個女生,在實習時作為專科生,二三十人里就留下她一個。
她問老總,為什麼最後選擇了自己。
老總說,你是所有學生里唯一一個幫前台水桶換水的人,很勤快,我們還想招一個財務工作細緻可靠的人,剛好這兩件事你同時做到了。
這個女孩在學生時代就被家裡教育的很好,人很可靠。
她家很窮,學校勤工儉學時,曾把老師辦公室所有的窗帘拿到宿舍里洗乾淨,實際上並沒人要求她這麼做,只是她覺得自己應該這樣做。
一個孩子如果沒有很牛的學歷,但在父母的影響之下性格好、人品好,將來也一定不會差到哪裡去。
教育孩子不斷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重新養育自己一次,不斷學習變好的過程。
有人說,在教育的路上,沒有橫空出世的奇迹,只有遵循規律的因果。
其實,普通孩子的成長中,往往蘊含了更普適的家庭教育智慧。
《再見瓦城》劇照
就是,如何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幫他建立成長型思維,讓他保持深度思考的習慣,這些才是支撐孩子跨越人生不同階段的核心競爭力。
作為父母,我們還要給孩子編織一張托底的彈簧墊,用愛的陪伴給予支撐,讓孩子充滿可伸縮性,他的未來才會有無限可能。
*以上內容系網友風平浪靜自行轉載自INSIGHT視界,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