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澳洲生活過一段時間,尤其是買過公寓或者正準備買,你大概率聽過一句話:「買公寓別只看房價,還得盯著物業費。」
是的,澳洲的公寓物業費(Strata Fees),常常貴得讓人咂舌。
一套市中心的小兩居,物業費一年輕輕鬆鬆就能上到四五千澳元,甚至更高。有的人甚至調侃:房貸沒把我拖垮,但物業費快拖垮我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澳洲的物業費這麼高?是不是物業公司在亂收費?還是澳洲的公寓設計有什麼特別之處?
1. 不是物業黑你,是澳洲買公寓等於「集體共管」
跟在中國買房只管「房門以內」的概念不同,澳洲的公寓是「分層產權」制度(Strata Title)。意思是:你不僅擁有那間房,還要和其他住戶共同擁有整棟樓的公共區域——包括電梯、樓道、外立面、屋頂、車庫、泳池、花園……
於是你的物業費除了日常清潔、垃圾管理,還包含:建築保險
消防設備年檢
電梯維護
公共區域照明、監控、電動門維修
必要時的法律諮詢、工程評估費
還有一個關鍵項目:大樓維修基金(Sinking Fund)
這個維修基金,是為了防止未來出大問題(比如漏水、牆裂、電梯換新)時沒人有錢維修。說白了,你每年繳的物業費里,有一部分是在為「大樓未來可能出的問題買單」。
2. 配套越豪華,物業費越肉疼
你有沒有發現,那些看起來高大上的新公寓,配套豐富,住起來確實舒服,但物業費也特別高?這不是巧合,而是現實邏輯。
只要公寓里有以下「加分項」,你的物業費就會蹭蹭上漲:恆溫泳池(每天要維護水質+加藥)
健身房(設備維修+清潔)
桑拿房、影院、空中花園、BBQ區
代收快遞櫃、24小時樓宇經理(building manager)
智能門禁、攝像頭、安保巡邏
這些配套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需要長期維護、每年都有固定開支的東西。
你以為你買的是個「高配公寓」,其實你是在「訂閱服務型住宅」。只要住著,就一直得交錢。
3. 人工貴,責任大,澳洲物業公司也不是「暴利」
在澳洲,光請個門衛或者清潔工,一小時就要$50起跳。專業的電梯維修、消防檢測、電工檢查,每小時更是$100+。
再加上澳洲的法律對公共建築安全要求極高,任何一項不合規都可能被起訴,所以物業公司必須「花錢買合規」,小到滅火器、大到外牆材料,每年都要請專業公司評估維護。
更別說還有建築保險——澳洲的高層大樓,尤其是帶玻璃幕牆或外立面的,保險公司開價根本沒得談,幾千住戶一起買都貴。
所以,物業公司收你這點錢,其實並沒有你想象中那麼「黑心」,而是背後真的有人力、法律、維保、責任成本在撐著。
4. 新樓未必省錢,維修雷藏在「幾年後」
有些人會說:那我買新樓好了,應該幾年內都不用修吧?
錯。近年來澳洲新建公寓質量頻頻翻車,特別是在悉尼和墨爾本,幾棟知名「光鮮亮麗」的大樓,交房沒幾年就發現:地基下沉
樓板滲水
外牆鋁板不合規(cladding問題)
防水層做得不合格
有些開發商甚至乾脆倒閉,業主只能自掏腰包處理這些「集體災難」,物業費也被迫一次性提高或徵收「特別維修費」(Special Levy)。
所以,新樓看上去省心,其實很多問題還在「路上」,你交的物業費,很可能在悄悄為這些「未來維修」做準備。
5. 那買公寓到底該怎麼選物業「性價比」?
如果你不是特別追求高端體驗,也不打算用配套刷朋友圈打卡,其實完全可以選低配簡潔型公寓,省下大量物業費。
以下幾條供你參考:✅ 沒有泳池、健身房、桑拿房的公寓,物業費普遍低 30–50%
✅ 三層及以下無電梯公寓,保養成本極低(甚至沒有strata manager)
✅ 郊區或小開發商建的低密度社區物業費更可控
✅ 購買前要求賣家提供Strata Report,查過去是否有糾紛、官司、維修遺留問題
✅ 盡量避免那種「看起來特別現代、玻璃感十足」的樓,有些是外觀維護成本高的坑
在澳洲,物業費從來就不是「可有可無」的小數目,而是你決定是否適合買這套房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尤其是投資房,很多人賬面上看著「租金回報率不錯」,結果一看物業費 + 市政費 + 維修基金,每年凈收益直接打骨折。
*以上內容系網友風平浪靜自行轉載自偽學霸的異想世界,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