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公寓價格十年漲幅落後,獨立住宅依舊主導市場
在過去十年,包括悉尼與墨爾本在內的澳大利亞大城市中,公寓價格的增長速度不到獨立住宅的一半。儘管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首次購房者的壓力,卻對期望換房升級的家庭構成挑戰。專家指出,公寓市場的供需結構與住房文化的差異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關鍵因素。
根據房產平台Domain的統計,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十年間,悉尼的公寓中位價上漲了28.4%,達到82萬3千澳元;而同期墨爾本的公寓價格上漲24.2%,達到55萬澳元。
相比之下,獨立住宅的漲幅則遠超公寓。悉尼獨立住宅價格上漲81.9%,中位價超過169萬1千澳元;墨爾本上漲59.7%,逼近103萬6千澳元。珀斯同樣呈現類似趨勢,十年間公寓價格上漲26%,而獨立住宅上漲50.9%;布里斯班公寓上漲67.6%,但仍落後于獨立住宅的108%漲幅。
房地產研究機構「瑞·懷特」(Ray White)首席經濟學家內麗達·康尼斯比(Nerida Conisbee)指出,近年公寓供應量的大幅增加,是導致價格漲幅不及住宅的主要原因。
她表示:「特別是在悉尼與墨爾本,2015年至2020年間公寓建設量極高,而布里斯班的開發周期則較早結束。」康尼斯比指出,許多開發商依靠「預售合同」獲得資金支持,特別是面向海外投資者,這一商業模式雖然推動了項目開工,但也帶來了質量與市場適配的問題。
她還提到,隨著建築成本上升和市場變化,這一開發模式正變得更加困難。雖然對於首次置業者而言,公寓通常更具可負擔性,且地段優勢明顯,但許多公寓原本設計目標是租賃投資者,而非長期自住者,功能與空間布局未必符合購房者對「家」的長期需求。
康尼斯比指出,越來越多首次購房者通過購買公寓進入市場,但在未來若要升級至獨立住宅,卻可能因價格漲幅差距而「被卡在中間」。
她坦言:「現實是,改善住房可負擔性的方法,就是控制房價漲幅。但一旦房價漲不動,現有業主又可能不滿。」她認為大規模建設公寓是唯一可持續路徑,但這一過程也可能影響現有房產的升值預期。
經濟研究機構「巴倫喬伊」(Barrenjoey)經濟預測負責人喬納森·麥克梅納敏(Johnathan McMenamin)則強調,部分地區對公寓的建築質量仍存疑慮,影響了其聲譽。各地政府正通過設立建築監管機構等方式努力恢復公眾信心。
他指出:「隨著土地緊缺,增加中高密度住宅供應是唯一出路。澳大利亞傳統上的住房夢想是帶前後花園的一畝地住宅,但文化層面我們仍在接受公寓作為居住選項的過程。」
麥克梅納敏表示,這種密度轉變雖需時間,但將令城市更好地連接就業、服務與基礎設施,最終帶來積極影響。他補充道,雖然公寓業主升級為獨立住宅的過渡存在困難,但「擁有自己的房子並還貸,總好過完全被市場排除在外」。
市場數據機構「量析策略洞察」(Quantify Strategic Insights)數據主管安吉·齊戈馬尼斯(Angie Zigomanis)表示,儘管價格差異讓公寓更適合首次購房者,但「從公寓升級到住宅」的可行性仍然不足。他指出,目前市場上缺乏適合家庭長期居住的大戶型公寓,尤其在內城區尤為明顯。
齊戈馬尼斯表示:「當前的開發模式依賴預售支撐開工,導致項目往往瞄準投資者,而非長期居住需求,這也使得市場上三房以上的高品質公寓稀缺。」
*以上內容系網友會火自行轉載自大澳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