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澳洲華人「祈福黨」詐騙團伙機場落網!
詐騙團伙「祈福黨」大崩盤!
25名嫌犯身份鎖定
有團伙成員在澳洲機場被當場逮捕!
這些人專挑年長華人下手,
裝神弄鬼、掉包珠寶,
幾個月就騙走了超300萬澳元!
警方怒斥:「成群結隊作案,
像狼群一樣圍獵華人!」
而另一邊,
又一項驚人研究曝光:竟有部分在澳中國移民
通過產前篩查選擇墮掉女胎,
只為了生兒子?
專家震驚:這不是傳宗接代,
這是文化創傷的延續!
01
大快人心!澳洲「祈福黨」被抓了!專騙華人長輩!300萬澳元被洗劫一空!
這年頭,連「燒香拜佛」都能成為犯罪手段?
最近,「祈福黨」又在澳洲爆發了!
而且這次,不是幾個人單打獨鬥,是多達25名嫌犯成群結隊、飛進飛出、有組織地在悉尼Burwood、Parramatta、Ryde、Hornsby等華人聚集區瘋狂作案,墨爾本也出現了不少嫌疑人!
作案對象明確:年長的華人女性。
案件之惡劣,讓新州警方都忍不住公開怒斥:「這些人就像鬣狗一樣圍獵受害者!」
從2023年7月到現在,僅悉尼就記錄了超80起「祈福詐騙」案件,累計損失超過300萬澳元。
這些詐騙犯一到澳洲就開始「營業」,有的從墨爾本入境,有的直接在機場被抓個現行。
7月3日晚,警方就在悉尼國際機場當場攔截了一名63歲的女嫌犯,她正準備逃出境。這名女子涉嫌在Parramatta騙取一名77歲華人老太高達13萬澳元的現金和珠寶,最終被拒絕保釋。
什麼是「祈福騙局」?一切都打著「消災解難」「轉運改命」的幌子。
他們往往以「看相」「通靈」「拜高人」為名,與受害人搭訕,三人一組、分工明確:一個假裝「熱心人」介紹「法師」,一個扮演「神婆」恐嚇受害者家人即將遭遇橫禍,第三個則施以「儀式」,誘導受害人將現金珠寶裝袋「加持」,而袋子早已被掉包成廢物。
警方表示,犯罪團伙利用華人文化中對「命運」「災禍」的恐懼心理作案,「專挑語言不通、子女不在身邊的老年華人下手」。
而整個過程環環相扣、配合默契,受害人往往在數日後才驚覺被騙,此時騙子早已人間蒸發。
今年4月,新州警方成立特別行動小組Strike Force Sentinel,全力調查「祈福騙局」。
目前,已發出11份逮捕令,25人身份確認,還有25名嫌疑人正在追查中。甚至有一人在紐西蘭因類似案件正在服刑。
這不是偶然犯罪,而是典型的跨國有組織詐騙。
警方稱這些人屬於「FIFO型」(Fly-in Fly-out)詐騙團伙,專門飛來澳洲短暫停留集中作案,再迅速離境避責。
Magee督察形容:「他們像訓練有素的團隊一樣,分工清晰、計劃周密。」
悉尼並非孤例。
5月,紐西蘭也有3名中國遊客在登機前被抓,詐騙老人數萬紐幣,攜帶大量現金和珠寶。
而受害人往往因為「被騙很丟人」或「害怕被子女責怪」而選擇沉默,這更讓詐騙團伙有恃無恐。
警方呼籲:「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曾遭遇類似詐騙,請務必報警。羞恥感不是你的錯,沉默只會讓騙子得逞。」
令人欣慰的是,警方正在加強與華人社區合作,提供多語服務、文化宣講,並鼓勵年輕人主動與家中長輩溝通,提高防騙意識。
02
震驚!不是兒子就打掉?澳洲中國移民被曝「選擇性墮胎」,性別比失衡觸目驚心!
如果你以為「重男輕女」只存在於過去的亞洲社會,那你可能低估了文化偏見的「頑固力」。
最近一項由Edith Cowan大學發布的研究,直接把一個驚人現象推上了澳洲主流媒體的討論檯面——澳洲的中國和印度移民家庭,出現了「明顯不自然」的男女性別比!
根據研究,在1994年至2015年間,新州和西澳的出生數據中,中國出生的母親每生100名女孩,就會對應133名男孩,印度則為132。
要知道,自然的出生性別比應為105:100。
這一反常數字,研究人員直言不諱:「幾乎可以肯定,這是人為干預的結果。」
這背後,是對女性價值的否定。很多移民母親在懷孕早期就會通過血液檢測知道胎兒性別,而澳洲在22-24周內允許按需墮胎,於是部分人選擇終止女孩妊娠。
這一切,正是在法律允許與技術便利之間,被「重男文化」強行扭曲了。
更諷刺的是,中國出生的母親在生下男孩后停止生育的概率比其他移民高出9%。也就是說,目標達成后,任務完成,不再生育。
其實,這種現象在加拿大、英國、美國也曾被曝光過。西方國家自詡平等,但技術與文化落差之下,一樣淪為性別選擇墮胎的溫床。
人口學家Christophe Guilmoto在2012年聯合國人口基金報告中就指出:「性別比異常,不是偶然,不是隨機,而是系統性偏好導致的結構性扭曲。」
這項新研究再次警示:性別歧視從未遠離,它只是以更隱蔽、更現代的方式存在。尤其是在移民社區,這種文化殘留在一個更寬容的社會結構下,很可能變本加厲。
當然,澳洲政府禁止非醫學目的下的試管性別選擇,但現實是,檢測簡單、法律寬鬆、監管空白,為某些人提供了灰色操作空間。
更深層的問題是,一旦出生性別比持續失衡,不僅削弱女性地位,更可能引發婚姻市場畸形、家庭結構失衡等深遠影響。
首席研究員Gebremedhin呼籲:「我們不能漠視這種選擇行為對女性權益的長遠影響。」即使在強調「身體自主」的當下,也要意識到,身體自主權不等於任意選擇性別。
03
小編結語
一邊是「祈福黨」專挑年長華人女性下手,成群作案、數百萬澳元不翼而飛;一邊是性別選擇性墮胎數據曝光,出生性別比嚴重失衡,女孩悄然「被消失」。
兩個看似無關的社會現象背後,卻都藏著對特定群體的壓迫與操控。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比任何故事都更刺痛人心。
*以上內容系網友走進澳大利亞自行轉載自大澳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