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鎔基的兒子朱雲來敲響警鐘

2015年03月29日 10:17

周四,前中金公司總裁現身“2015博鰲亞洲論壇”,他並未如業內猜測的那樣,去金融領域創業,而是變身清華經管學院教授。在他參加的“互聯網金融:自律與監管”的分論壇上,主辦方稱呼他為“金融專業人士”。

雖然在嘉賓討論發言過程中,朱雲來笑稱,他對互聯網只是研究,但是從他的話里行間,以及與陸金所CEO計葵生的“友好辯論”中,不難讓身在現場的人們感到,他對該領域並不僅是研究這麼簡單。更多流露出的,是他對這一領域、尤其是P2P行業的擔憂。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他認為,P2P行業雖然單筆借貸金額較小,但正因為規模小才難以判斷、甚至有可能低估其中存在的風險,尤其是該平台貸款利率普遍都在10%以上,如此高的風險溢價,成為他“發難”計葵生的依據——如果不能準確判斷信息又怎能做好風險控制?在風險未知的情況下,很容易顆粒無收。

他上述擔憂並非沒有道理。在過去一年中,P2P行業規模發展迅速的同時,其帶來的風險同樣惹人注目。根據零一財經統計數據,截至到2014年10月31日,出現問題的P2P平台共254家,接近總家數的20%;其中僅10月份,就出現38家問題平台(提現困難、詐騙、跑路、倒閉等)。

雖然這些平台的倒閉,看似符合市場優勝劣汰規律,且還不足以動搖P2P行業的基礎和未來,但卻關乎這些平台投資者的資金和回報,而這些投資者恰恰是P2P行業的“衣食父母”,生存支柱。對他們而言,真正的風險不一定在明處,這些風險主要是來自於行業、政策監管以及投資者本身三方面。

首先,行業風險。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業內對周期性風險的忽視,或者說P2P平台缺乏應對周期性風險的措施。中國的互聯網金融領域很少關注周期性風險,當行業處於快速發展期的時候,規模的快速擴張、賺錢效應提升,很容易讓從業者產生一種幻覺,即他們可以避開經濟周期性。暫且不說互聯網金融是否具有避免金融危機或解決危機的能力,至少P2P行業內的資產,大都來自傳統金融機構或者是新機構用傳統的方式生產出來的金融資產,它們依然在經濟周期中。這意味著它們仍然無法避免經濟周期性的興衰。二是,P2P創業者過分追逐熱點效應,追求規模,而忽略公司本身質量,抱著“賺一票就撤”(如做大估值後上市退出)的心理,使得行業潛在風險大大增加。

其次,政策監管風險。從改革開放以來,對於新事物,中國一直秉著“摸著石頭過河”的原則,先創新,做大規模,后監管。互聯網金融處於創新高速軌道上,而金融監管改革又是一個長期不懈的過程,它們節奏上的不匹配,表面上很容易讓人理解,但是更深一步講,這其實是一種監管風險。當前P2P跑路頻繁,業內呼籲加強監管聲音四起,但是行政手段過分介入,又與“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相悖,況且該領域監管辦法始終猶抱琵琶半遮面。

最後,投資者自身也蘊藏著風險。“無風險高收益”、“保本保收益”、剛性兌付的認可,使得投資者對新興金融產品趨之若鶩,他們盲目的追捧不僅給行業帶來快速的規模增長,同時也使得風險不斷累積。他們享受高收益的同時,一旦剛性兌付被打破(實際上監管和市場都認同這一點),他們卻未必具有承受高風險的能力。這其實和中國股市中的散戶一樣,全憑胸前一個“勇”字在博利。

對於朱雲來的擔憂,計葵生曾反駁。他認為,P2P的核心是大數法則,數據積累下的風險控制,可以有效地保護投資者。這實際上涉及到大數據徵信領域。儘管中國央行2015年1月5日發布了《關於做好個人徵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並列出了可能拿到徵信牌照的8家徵信企業,但是由於個人徵信涉及個人隱私等法律敏感問題,監管部門對於個人徵信業務的態度仍比較謹慎,同時徵信是信息技術和金融高度融合的一個產業,專業性很強,需要大量研發的投入。正如計葵生會上所言,數據的積累是一個過程,且有一定難度,但是出現這種趨勢是非常好的。

總的來說,為了一個行業的健康發展,為避免造成社會事件的欺詐等風險出現,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的同時,不能沒有監管。加強立法、明確遊戲規則、保護投資人和大眾權益、制定行業標準和保障網路安全等監管措施尤為重要。簡單講,明確非傳統金融機構參与金融業務的監管邊界,不姑息行業中的“作惡違法”者,就是對服務中小企業和投資人的優秀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保護。

來源: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