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再富 也要窮孩子
到一個貧窮的國家或地區過上一段艱苦的生活,加深對社會、對人生的了解。這是當今每個德國城市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項必修課。
在德國,每年都有一大批中小學生,利用假期萬里迢迢來到南美洲和非洲,在這項獨特的體驗活動中接受鍛煉。這項活動的宗旨既不是出國旅遊,也不是勤工儉學,而是培養孩子的吃苦耐勞和適應社會的生活能力。活動的一切費用均由自己出,是名副其實的自己掏錢“買苦吃”。
眾所周知,德國屬於世界發達國家之一,人民生活較為富裕。然而,富裕的德國人卻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
他們的理由是,嬌慣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長大後會很難適應社會,免不了要吃虧走彎路。孩子長大了,早晚要離開父母去自闖一片天地。與其讓他們那時面對挫折惶惑無助,還不如讓他們從小就多吃些苦,摔打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
●不給孩子現成的財富
在德國,許多有錢人已經認識到,坐擁萬貫家財不一定就是好事。如果讓年輕人輕易得到巨額財富,就有可能將他們推向墮落的深淵。基於這種認識,很多依靠自己奮鬥成為富豪的德國企業家改變了子承父業的觀念,紛紛表示不會把自己的財產全部留給子孫,而是將絕大部分乃至全部財產都捐給慈善事業。絕大多數子女對其父母的這種想法和做法表示敬佩和支持。
他們認為,父母的財產是父母的,父母有處置的權利。作為子女,不應該希望從父母那裡得到多少遺產。只要自己努力奮鬥,就可能會和父母幹得一樣好,甚至更為出色。他們相信真正的幸福,來自自己的成功。
●根深蒂固的規則意識
德國人深信:社會是一個整體,人與人之間遵守規則,才會使生活變得愉快、和諧、安定。
德國人很注意對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一次,在距姐姐家不遠處的草坪上,一個年紀稍大的德國男孩兒憑藉武力搶了另一個小男孩兒的玩具,結果恰好被自己父親看到了。大男孩兒的父親對兒子說:“萊昂,趕快將玩具還給亞歷山大,並向他道歉!”那個叫萊昂的男孩兒不依。父親又說:“你如果不去道歉,我就只好代你去向亞歷山大道歉了!”過了一會兒,這位父親果然認真地將玩具交還給小男孩兒,並代兒子向他道了歉。人人都遵守規則,才能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培養品德不靠教導
在德國人心目中,有這樣一個觀念:良好的品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
德國中小學校里的思想品德教育,一般稱為“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或者“社會化過程”。其目的不是讓孩子樹立遠大理想或者爭當捨己為人的英雄,而是讓他們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分子。“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四個核心觀念:熱愛生命、公正平等、誠實、守信。
德國的學校一般不設專門的品德教育課,但開設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內的各種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課供選修。而這,被認為是對孩子品德和修養培養至關重要的。
●德國教育讓孩子能獨立思考
相對來說德國小學生輕鬆很多,只上半天課,一年級算術只要求認識1到20,看上去要求很低。但德國人特別認真,老師修改起作業來,小孩寫字母的位置放不對都要給糾正過來,在課堂上老師要求還是非常嚴的。他們有一門很重要的綜合課,相當於地理、歷史、人文、文化、宗教、常識和政治等的綜合體。涉及的範圍之廣讓人驚訝,短時間內竟然學了那麼多知識。有時還要在課上作報告,老師會給出相應的題目讓學生們自己找資料。因此,孩子們從小獨立性都很強,也能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德國從5年級開始分學校,普通中學、中等中學和文理中學。只有文理中學的孩子(大約20%)將來可憑畢業考試成績上大學,普通中學的孩子會去上職業學校,中等中學上中專和專科院校。這樣,可以避免所有孩子都面臨考大學的壓力,各盡所能。文理中學課程多,對有才華的孩子能重點培養,因此德國人在工業、科技等領域中有大量頂尖人才。沒有讀書天賦的孩子可以在某一行業做職業培訓,早點走上社會。所以德國人在各行各業都是那一行當的專家。至於那些成熟晚的孩子,可以從其它學校轉入文理中學或參加其畢業考試,還是有上大學的機會。
當然德國的教育制度也存在不少弊端,人們也看到了這點,整天呼籲教育改革。不過再怎麼改,德國小孩還是會有玩的時間。朋友從國內回來后,最大感觸就是:“在德國,每天下午隨時、隨處可以看到孩子們在外面玩耍。可回到國內,大街上根本看不到小孩在玩兒。”
德國孩子玩歸玩,該掌握的知識也沒少學。整個社會各司所能,因此能出成績的德國人也不少。無怪乎,德國的政要討論起問題來,思路敏捷,能言善辯。在很多方面如汽車工業、化工、醫藥、經濟、高科技等德國一直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諾貝爾獎得主中不乏德國人,有的高校一數就有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只要看德國人如何在學校打下獨立思考的基礎,如何快樂地長大,就會明白原因了。
來源:中華家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