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兒女不尊重你不理你時,不要憤怒,不要講道理,記住6個字就夠了

2024年07月16日 8:49

作者: 深海

之間,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別離,也是且行且珍惜的修行。

《透明人》一書里,有這樣一句話:「子女越獨立,父母越孤單,即便這樣,父母仍然去學著懂事,總是跟你說:我很好,沒事的,你忙吧。」

時光荏苒,兒女們逐漸長大成人,與我們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甚至有時會表現出不敬、疏遠。

面對這種變化,我們內心可能會湧起一種失落感、迷茫甚至不滿。

但千萬不要憤怒,不要講道理,記住6個字就夠了。

不怒,穩住情緒,一笑置之

曾經火遍大江南北的《變形計》節目中,一位城市主人公王境澤讓我印象深刻。

王境澤出生於富裕人家,從小養尊處優,而父母也因為忙碌,很少關心他的學習和教育問題。

逃課、惹事、打架成了他的家常便飯,不尊重他人,也不尊重父母。

參加節目初到農村的第一天,工作人員沒收行李時他情緒失控,甚至動手打人,到了農村爺爺家,依舊保持囂張跋扈的態度。

村裡好心為他煮飯,卻換來他的口出狂言:「我王境澤就是餓死,死外面,從這跳下去,也不會吃你們一點東西!」

面對城市的不尊重,農村爺爺奶奶沒有發怒,而是微笑面對,並重新為他做了可口的飯菜。

之後,農村奶奶趕了三個小時的山路,一臉慈愛地關心王境澤,並囑咐他好好學習。

經過一個多月的體驗生活,爺爺奶奶不動聲色的愛觸動了他,他變得不再嬌縱蠻橫。

回到城市家中后,他也變得懂事,主動與疏於陪伴的父母和解。

後來,王境澤也一直與農村交換家庭保持著聯繫,為爺爺奶奶建了新廁所,逢年過節也會捎去禮品。

當兒女不尊重你不理你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穩住情緒,憤怒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傷害與子女之間的感情。

而溫情與關愛,便是化解孩子逆反心理最好的方式。

想起董宇輝分享之前上課時的經歷:在一堂課剛開始時,班裡的學生們不斷發出噪音影響課堂。第一排的一個女生一直在書桌上摔書製造噪音,過會又換成大聲咳嗽。

董宇輝說,當時的他知道最簡單的辦法便是怒吼一聲:「再摔滾出去。」

但他選擇以最大的善意理解學生,他沖了杯葯給女孩遞過去,讓她注意身體。

後來,那節課的剩餘時間里,一切都歸於平靜。

曾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情緒穩定的人,不僅可以減少與孩子之間的摩擦、矛盾,還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若想要兒女尊重自己、孝順自己,那麼請先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任何時候都不要做情緒的奴隸。

在世間紛擾中,並非聲音洪亮就意味著真理在握,有時,選擇沉默反而能給予最有力的回應。

把安寧留給家人,把對錯留給時間,家庭和睦,方能諸事順遂。

不爭,藏住反駁,以退為進

曾說:「爭吵是一種人玩的遊戲。然而它是一種奇怪的遊戲,沒有任何一方曾經贏過。」

太多人在面對外人時一副好脾氣,對親近的人卻沒有耐心,尤其是父母子女之間,很容易控制不住脾氣,發生爭吵。

鄰居家老劉,總是抱怨女兒對自己的態度越來越冷漠,說不了幾句便會吵起來。

其實是因為女兒和她分享日常趣事,她老是打斷道:「別光顧著玩,老大不小了也不找對象,我在親戚面前都抬不起頭……」

女兒和她訴苦想換工作,卻換來質問:「為什麼每份工作都干不長?年輕人要耐住性子吃苦啊……」

老劉一時興起,想學習剪輯視頻,女兒教了幾遍后不耐煩了,老劉更是接連哭訴:「白養你讀這麼多書,現在翅膀硬了,這麼簡單都不願意教我……」

每一次的溝通交流,最終都演變為兩個人的激烈爭吵,不歡而散。

慢慢地,女兒變得沉默寡言,面對老劉的心扉徹底封閉了起來。

一些父母對子女過於嚴厲,不容許犯錯甚至不容許他們做任何決定,當子女表現叛逆時,他們往往會選擇更激烈的方式反駁,這樣只會讓彼此間的矛盾加劇加深。

身為父母,當兒女不尊重你不理你時,應保持客觀的態度,若自身有錯,便主動承認錯誤,為子女做好榜樣;

若子女有錯,也不要以權威壓制子女,激發其叛逆心理,藏住反駁,靜而不辨,才能引導子女進行自我反省。

法國作家莫洛亞,說過一句話:「以為兩個人有同樣的思想、同樣的判斷、同樣的慾望,是最荒唐的念頭,這是不可能的,也是要不得的。」

很多時候,父母子女之間的矛盾並非誰對誰錯,每代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習慣,也肩負著不同的責任。

這些差異,常常是父母與子女之間代溝的根源,使得兩代人在觀點上難以達成一致。

年輕人可能會因為少不經事而忽視父母的教誨,顯得不成熟,人老了也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得固執和嘮叨。

而此時,我們能做的便是多一點包容理解,克制自己面對子女的反駁欲,和子女保持最舒服的距離。

正如《父母的覺醒》中所說:「我們應該逐步變成一個適應孩子需求的父親或母親。」

兒女長大了,我們變老了,應理解孩子生活的不易,嘗試接受並看開孩子的負面情緒。

與其將自己困在與子女間的生活瑣事中,不如將重心轉移到享受自己的餘生上。

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和身體,為自己的老年生活留足退路,才是當下性價比最高的事。

不議,守住嘴,關起門來過日子

叔本華在《》中寫道:「我們必須把自己的個人私事視為秘密。

凡是我們的相熟朋友無法親眼看到的事情,我們都不要讓他們知道。」

誰家的鍋底都有灰,別人聽了往往不會同情,反而可能在私下裡當做笑談,傳到子女耳中,還會加劇家庭矛盾。

清代光緒年間,在通州東鄉,有一戶人家靠租種田地為生,膝下有兩子三女,三個女兒都已出嫁成家,兩個兒子遲遲未婚。

這位農婦從小並未上過私塾,平日里最喜歡和鄰里嘮家常。

她的兩個兒子十分叛逆,總是和她頂嘴,還喜歡四處打牌,經常半夜不著家。

滿腹牢騷的農婦時常會找鄰居傾訴心中的不滿,沒過多久,附近的村莊和鄉里都傳開了她家兩個的名聲。

很快,兩個兒子都到了適婚的年齡。

該農婦費盡心思,想幫兒子找到賢良淑德的妻子磨磨性子,期望他們能因此變得成熟穩重。

然而,十里八鄉都知道了她家兒子品行極劣,沒有一戶人家願意將女兒許配給她的兒子。

其實農婦膝下兩子雖愛打牌,但干起苦力從不含糊,雖偶有頂嘴,但母親生病,兩個兒子也曾衣不解帶地侍候左右。

然而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農婦幾句簡單的抱怨,被炒作為人盡皆知的醜聞,不僅讓自己顏面掃地,還害得兒子遭人誤會、婚事不順。

有些子女雖然表現出玩世不恭、不尊重父母的態度,然而在他們內心深處,依然十分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

如果父母總是頻繁在外人面前提及兒女的缺點、不足,只會讓孩子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受損,打擊子女的自信心,更甚者還會陷入自暴自棄的境地。

作為父母,應展現寬容之心,家庭矛盾應在家庭內部解決,避免在他人面前數落子女的不足。

一家人,對內應心懷理解,對外需言辭謹慎,無論與子女關係如何,對外都應維護好孩子的面子,不要讓外人評判或干涉。

家是歸屬地也是,為了家庭的和諧與安寧,一定要守護好家事秘密,家人之間相互兜底,日子才能越過越好。

《在你們離開以前》這本書中,寫道:「父母與子女之間,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別離,也是且行且珍惜的修行。」

父母子女一場,既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父母的修鍊之路。

真正和諧的家庭,不會把時間消耗在無謂的爭執與矛盾之中;

真正智慧的父母,在面對兒女的不敬、疏遠時會做到:不怒、不爭、不議。

父親的格局、母親的情緒,決定了子女的未來和家庭的興旺。

餘生,願我們都能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責怪與抱怨,共同經營溫馨幸福的家。

來源:國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