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軟化 習近平被迫向現實低頭

2024年07月24日 19:41

為經濟困境軟化外交立場 中國達成臨時協議

就南海的一起爭議事件達成一項臨時協議,這表明的外交立場可能有所軟化。

該協議是在中國五年一度的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會()后達成的。一個月前,菲律賓軍方報告稱,中國海警使用強力水炮阻止菲律賓海軍人員運送補給品。

中菲兩國的協議規定,雙方將「共同管理海事爭端並緩解地區緊張局勢」。

然而,中國聲稱將監控菲律賓在海上運送補給的活動,並表示這將需要「事先通知」,這引起菲律賓當局本周表示堅決反對。

中菲兩國的不同聲明反映了中國長期以來在外交上的一種平衡策略,即在緩和爭端和維護國內聲譽之間尋找平衡。

這種策略通常涉及擱置爭端,同時在言辭上表明北京捍衛國家主權和利益的決心。

「在有爭議的地區,我們可能會看到緊張局勢增加,但本質上這仍然是一個長期存在的主權爭端,」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扎道炯說。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敘事,解決方案是不太可能的。然而,努力的目標是防止爭端升級為衝突。」

這種較為溫和的外交和防禦立場也在中國新發布的未來十年改革方案中有所體現,這一文件上周在第三次全會期間獲得政治精英的批准。

「有效應對這些風險和挑戰,並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權,需要我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主席警告說。

這項涵蓋經濟、治理、軍事和安全方面的綜合改革計劃,要求中國的黨、政府和軍隊「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並「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

改革方案旨在五年內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為我們了解中國未來參与國際事務和國內的經濟戰略提供了一瞥。

軟化地區安全立場

中國的主權爭端在南海最為激烈,其爭議涉及北京、越南、菲律賓和台灣等多個不同的主張。

儘管菲律賓、日本、東盟國家以及和美國等西方國家支持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裁決,但北京和台北都拒絕接受其結論。

中國當前的「九段線」的說法其實早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它源於中華民國政府,即現在的台灣。

隨著崛起,的外交風格從溫和轉向強硬,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逐年擴大。然而,中國政府近期採取較為溫和的語調,將重點放在提升中國的軟實力和國際形象方面。

「現代化是和平發展的道路。外交必須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改革方案寫道。

在這份兩萬字的文件中,北京還強調繼續進行軍事改革,以維護海洋權利,保護北京在南海的利益,並建立一個「高效協調」的國家安全體系,以確保主權和領土完整。

「加強落實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負責制的制度和機制,深化軍隊的政治建設,」文件稱。

「我們需要記住,南海的局勢不僅取決於北京的願望或偏好,也取決於菲律賓的國內政治,」扎教授說道。

「菲律賓的中國政策是內政。對北京來說也是如此。雙方都不能影響對方。」

加強國家控制

三中全會和改革方案延遲近一年才推出,被認為是中共內部對國家未來十年方向進行了重大辯論的跡象。

其內容也反映了習近平外交理念的重大轉變,文件強調增加對國際貿易的開放,並與全球經濟規則對齊,同時也希望加入超越世貿組織的多邊貿易框架,如《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

「經濟和安全是不可分割的,」扎教授說。

「沒有與鄰國的穩定安全關係,就沒有經濟機會。

「為避免未來的衝突做準備的同時,經濟基礎也是有必要的。」

儘管中菲兩國的主權爭端在1994年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后愈發激烈,但兩國的卻出人意料地增長。

2023年,中國是菲律賓最大的貿易夥伴國,進出口總貿易額為61億(43億美元),其次是日本的310億澳元(21億美元)和美國的300億澳元(20億美元)。

今年6月,菲律賓社會經濟規劃部長表示,儘管南海緊張局勢加劇,菲律賓仍對「任何國家,包括中國」的投資和貿易持開放態度。

儘管馬尼拉加入了美國總統拜登的PGI呂宋走廊,並在今年退出了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並北京仍然承諾在未來十年進一步發展這項全球貿易計劃,以促進其國內的經濟發展

中國還旨在吸引外資到其欠發達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在加強國家控制的同時,對經濟參与採取微妙的調控。

然而,分析師和投資者擔心沒有北京的直接干預,中國的經濟前景令人擔憂。

國內挑戰仍未解決

習近平在三中全會上沒有提到備受期待的經濟刺激措施,儘管他宣布政府計劃對「收入過高」的精英人士的資產進行監管。

這一舉措可能會進一步導致資本外流並損害國內經濟。

北京宣布的重點將放在進一步發展由國家控制的國有企業,私營企業在改革方案中似乎很少被提及,而是被期望提振市場信心。

「對於那些仍在市場中尋求短期、整體需求刺激經濟措施的人來說,失望可能再次出現,」盛寶銀行集團首席中國市場策略師黃永輝說。

「在上周四的解讀後,考慮到對第三次全會的溫和預期和立場,這種失望應該已經反映在市場價格中。」

「考慮到低預期,總體而言,改革方案是一個積極的進展,特別是對於那些關注中國經濟未來五到十年軌跡的投資者,而不是關注接下來一兩個季度整體需求的人。」

周一,中國人民銀行推出了罕見的直接市場干預措施,以應對日益惡化的通貨緊縮壓力。

與此同時,作為中國投資者信心的晴雨表,香港恒生指數在三中全會後的周五下跌了2.03%。

儘管習近平今年早些時候在對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貿易、投資和消費推出了多種政策轉變,但最新數據顯示,上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4.7%,低於市場預期。

2024年上半年,房地產投資下降了10.1%,城市房價繼續下跌。

在北京和上海等一線城市,一度搶手的房產幾個月無人問津,越來越多的地產中介倒閉。

「隨著世界前所未有的變化加速演變,局部衝突和動蕩頻繁,全球問題加劇,外部打壓和遏制升級,中國發展進入了戰略機遇與風險並存的時期,」習近平在周日的說明文件中警告說。

那麼,他能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嗎?

習近平給自己設定了最後期限——2029年。

來源:ABC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