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國家沒有保肝葯

2025年04月30日 17:54

來源: 阿司匹林42195米 作者: 阿司匹林42195米

有沒有葯?沒有。

9月5日,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衛生健康局針對網傳「四川女子因接種新冠疫苗【小編推薦:顯微鏡學家發表對四家疫苗公司的成分分析】死亡」發布情況通報,通報指出蔣某秋(女,24歲)曾接種二劑滅活疫苗【相關閱讀:顯微鏡學家發表對四家疫苗公司的成分分析】,均未出現異常反應。其系在輸注保肝藥物過程中出現不適,搶救無效死亡。

不正常,是很多人的煩惱。比如:

▪國內體檢不過關不能入職。

▪肝炎病人肝功能低下。當年我媽媽因為用血製品得了丙型肝炎,也被輸了很多保肝藥物。

▪化療病人肝功能不好無法繼續治療。

▪愛喝酒的朋友肝功能常常不正常。

那歐美是否給病人開保肝葯呢?

不開。

以藥物引起的肝功能異常為例,歐洲發布了「藥物引起」的最新指南,醫學網站UpToDate代表了最新的醫學共識,這二者都認為:

1,如果懷疑是藥物導致肝損害,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立刻停用影響肝功能的「兇手」。

2,絕大多數情況下,肝功能會自動緩解,並不需要任何治療,也沒有其他有效的治療。

3,另有幾個特對治療,比如NAC治療泰諾中毒。

總之,沒有保肝葯被證實有效,故而歐美醫生不用。

咱們再來看看中國的指南:

中華醫學會肝病分會於2017年在英文期刊上發表了《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談到「保肝葯」時用了非常謹慎的口吻。

一開始就說用這些葯是「憑經驗的(empirically)」,即不是有證據這些葯管用,只是一直沿襲下來了。

後面的措辭也相當委婉,指出用保肝葯「也許可以考慮」(may be considered),以及「也許可以選擇」(may be selected)。

後面一句最關鍵的總結是:

「上述藥物的確切療效有待……研究加以證實」。

總之,雖然的指南推薦了保肝葯,但是口氣相當不確定。

其實不同原因引起的肝損傷,機制並不相同,正確的方法是針對病因進行治療,比如病毒性肝炎需要抗病毒、免疫性肝炎需要激素治療、藥物損傷需要停葯。

以為「保肝葯」可以保護各種原因引起的肝損傷,只是……

只是一個美好的想象,現實中並不存在。

現代醫學的口號是「循證醫學」,即任何醫療決策應該建立在最佳科學研究證據的基礎上。只有高質量的證據,而不是經驗,才能作為一種醫療選擇的強推薦理由。

所以,現實是根本就沒有通過循證醫學試驗的保肝葯,現在國內醫院開的保肝葯頂多算是安慰劑。

有兩個常見的問題順便提一下。

第一是病人過於擔心肝功能的改變。藥物引起的肝損傷有一定的生化學指標,比如轉氨酶ALT是正常值的5倍。如果治療中轉氨酶輕度升高,病人不用太焦慮,監控即可。

第二是有人問起網上賣的國外「保肝葯」,其實這些都不是藥品,只是不允許保健品聲稱有治療效果,要不然FDA會發警告。

這個中外用藥之巨大差別,是怎麼來的呢?

一篇《患者一年吃掉百億元保肝葯,然而國外根本沒這葯》分析了保肝葯得以濫用的原因:

1,一部分醫生知識水平有限,以為這類藥物有效。

2,另一部分醫生則是「半推半就」,明知道無效,但出於習慣或經濟利益,將保肝葯列入處方。

3,醫生自我保護心理。怕萬一病人有問題,醫生因為少用藥而承擔責任。

4,愛吃藥的中國患者,總覺得不吃藥就沒有積極治療。

其實,保肝葯也通過肝臟代謝,給本來就脆弱的肝臟再增加負擔,也可能對肝臟有毒副作用,病人多花錢而不收益。

一篇題為《騙死人不賠命的「保肝葯」》文章也提到:「保肝葯是一類比較有中國特色的另類藥物,其理論和療效並不被正統學術界所接受。」

這類浪費錢而沒有實際收益的「葯」,還包括所謂的「增強免疫力」的葯,比如日達仙/胸腺肽,保腎葯、升白片(用於升高白細胞)、化療病人用的升血小板葯,和其他各類所謂的輔助葯。

還記得前不久曝光的給腦癱兒「封針」嗎?這些輔助葯其實和封針性質一模一樣:花錢、無效。

這些「輔助葯」在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產業。這類葯共同點是,缺乏可靠證據證明其療效,但是存在於官方指南里,或是被醫生普遍使用。既是,也給病人帶來經濟負擔。說白了是金融產品,不是藥品。

公眾號「偶爾治愈」曾列出20種這類「花錢無效」的輔助葯。請注意,很多葯都是每年幾十億的銷售額!

隨著循證醫學概念的逐步深入,期待更多指南依據醫學共識,醫生開藥更加有的放矢。

回到開頭的新聞,雖然不知道細節,但從醫學角度分析,蔣姑娘更可能是死於對無用保肝葯的輸液反應。24歲年輕的生命,因為過度治療而流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