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拼了 新戰場角力送「大禮」 川習會前後周遊拉美列國

2018年11月23日 21:53

作者:阿波羅網葉凈寒綜合報導

圖說:總統胡安·卡洛斯·瓦雷拉與

將於11月27日至12月5日對西班牙、阿根廷、巴拿馬及葡萄牙四國進行國事訪問,或再成大國角力戰場。有評論認為,治下的經濟制度使個人從中獲取利益,體制下令中美難以達成共識。海外媒體報導,巴拿馬去年突然外交轉向,表面上是從台灣轉投,但實際背後的力量是中共的巨額投資。對此,華盛頓將中共形容為一個“帝國強權”、“掠奪者”,被視為對拉丁美洲的直接警告。

中共體制下令中美難以達成共識

時評家陳破空近日從另一個角度談到了這一話題。他認為,在願意于貿易上做出讓步的同時,已經一再表示不能放棄中共政權。

他說:“在眼下的貿易戰中,中共與的博弈,北京與華盛頓的談判,就貫穿了這一點,表面上是貿易戰、科技戰,暗地裡是中共對中美貿易戰可能衝擊中共政權的擔心。以至於中共官員上自習近平下至劉鶴、楊潔篪、魏鳳和等紛紛向美國亮底牌:‘美方應該尊重中方按照自己選擇的道路發展的權利和合理權益。’言下之意,美國政府必須認可中共的一黨專政模式。”

根據上述分析,“習川會”的成果也就不難預期,只要習近平無意改變中共體制,中方就難以在經濟制度上做出足以令美國滿意的結構性改革。“習川會”即便能夠達成某種協議,也只能暫時緩和中美衝突。

習近平將訪問四國    拉美或再成大國角力戰場

據美國之音今日報導,巴拿馬總統府星期四的一項聲明說,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12月初訪問巴拿馬,加強兩國關係。巴拿馬去年斷絕與台灣的外交關係,轉而承認北京,引發美國的批評。

美國對中國在中美洲地區擴大影響日益感到擔心。多米尼加和薩爾瓦多繼巴拿馬之後斷絕與台灣的外交關係,轉而承認北京后,美國召回了駐這三個國家的使節。

習近平將於11月30日至12月1日出席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三次峰會。

中共官媒新華社今天(11月23日)通報,習近平將於11月27日至12月5日對西班牙、阿根廷、巴拿馬及葡萄牙四國進行國事訪問。

根據中共外交部吹風會,習近平將先訪問葡萄牙,再到西班牙,然後飛赴阿根廷訪問並參加G20峰會,峰會結束后在回程中再訪巴拿馬,9天內奔波4個國家,相當忙碌。

美國《世界日報》引述消息人士稱,習近平將為巴拿馬送上一份“大禮”,預計雙方將簽署超過150億美元的經貿協議。

路透社說,自從美國和蘇聯在冷戰期間相互爭奪對中美洲地區的影響力以來,這個地區再次成為大國角力的代理人戰場。

巴拿馬總統府的聲明說,習近平12月2日到3日對巴拿馬進行“前所未有”的訪問期間,將和胡安·卡洛斯·瓦雷拉總統簽署大約20份合作協議,包括在商業、技術和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合作。

據海外媒體報導,巴拿馬被認為是中共“入侵”拉丁美洲的跳板。該國去年突然外交轉向,表面上是從台灣轉投北京,但實際背後是中共與美國在拉美影響力的較量。在其間起重要作用的,是中共的巨額投資。

比如,巴拿馬運河大西洋入口處的世界航運“咽喉”瑪格麗特島港口,由國企上海振華重工承建,是中共在巴拿馬最大的投資項目,總投資額10億美元,也是“一帶一路”的延伸。去年中巴建交時,中共對巴拿馬投資總量為2.3億美元,簽署工程13.3億美元。今年7月,交通建設和港灣聯營體中標巴拿馬運河第四大橋項目,合同總額為額15.2億美元。

在意識到中共積極滲透拉丁美洲之後,美國派出國務卿蒂勒森於今年2月出訪拉丁美洲5個國家。蒂勒森在行前的公開講話中,將中共形容為一個“帝國強權”,和一個進入拉丁美洲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冒險的可能的“掠奪者”,這被視為華盛頓對拉美地區發出的直接警告。

中共治下的經濟制度使個人從中獲取利益

經濟學家何清漣與程曉農曾在合著的《中國:潰而不崩》一書中分析說,中共治下的經濟制度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中共所謂的經濟改革隱含的密碼是化公為私——官員變身資本家;同時,中共政府還通過“抓大”,即通過政策傾斜對大型國企進行資產重組,造就了一批控制國計民生的超大型國有壟斷企業,這就是所謂國家資本主義官員們及其親屬則從中獲取大量利益。

作家胡平近日在自由亞洲電台的專欄中推介此書時評論說:現在西方政界學界都說,過去三十年來,西方大力發展和中國的經濟貿易關係,希望中國伴隨著經濟發展而走上政治自由民主之路,如今發現希望落空;然而按照何清漣、程曉農的分析,這一點正是被中共治下的經濟制度決定的——在這種經濟制度之下,已經成為資本家的紅色“精英”會強力阻止民主化,因為對他們來說,民主化不僅會剝奪他們的政治特權,還會追索他們非法獲取的財富。

這就決定了中共的經濟制度不會自發轉型為下的資本主義。

葉凈寒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