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容忍的代價!習近平跟川普打游擊戰?
引言
2020年,COVID-19疫情幾乎切斷美中雙邊關係,習近平推出「雙循環」戰略,旨在國內生產所需產品並銷往海外,以保護中國免受美國經濟衝擊。這一戰略源於對蘇聯解體的深刻反思,習近平從中吸取教訓,力求避免直接對抗美國,爭取時間實現經濟自給自足、全球多邊結盟及軍事力量增強。
地緣政治與多邊結盟
習近平的戰略之一是避免蘇聯式的孤立。他推動「多邊結盟」,鼓勵各國與多個大國接觸,削弱美國同盟關係。北京利用美國削減對外援助(如解散美國對外援助機構)及限制中國學生簽證的機會,資助美國社交媒體網紅推廣「更酷的中國」,以提升全球影響力。
經濟自給與游擊戰策略
習近平從蘇聯解體中認識到經濟是國家支柱。蘇聯押注重工業導致經濟失衡,而中國則追求全方位自給自足,增強抵禦美國貿易和技術限制的能力。北京的政策顧問表示,習近平以「游擊戰」策略應對美國,借鑒季辛吉的非對稱衝突理論:「正規軍隊不贏就是輸,游擊隊不輸就是贏。」通過貿易談判拖延時間,中國在全球市場中穩住腳步,謀求長期競爭優勢。
軍事與意識形態控制
習近平推動軍事建設,過去三年中國國防預算以約7.2%的速度增長,佔GDP比例低於1.5%,避免與美國進行高成本軍備競賽。同時,他強調加強黨對社會的控制。2013年1月,習近平在閉門會議上指出,蘇聯解體源於意識形態衰落和政治控制喪失。他將此作為警示,確保中共權威不容挑戰。
冷戰研究與戰略耐性
中國對蘇聯歷史的研究始於1953年,毛澤東推廣蘇聯模式時,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曾赴莫斯科學習工業技術。習近平青年時代深受蘇聯影響,但21世紀初,蘇聯解體促使他重新評估。擔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期間,他強調避免意識形態衰落。2018-2019年,川普發動貿易戰,促使北京重新審視冷戰策略,聚焦如何在持久戰中獲勝。習近平主張「戰略耐性」,相信全球力量平衡將向中國傾斜。
應對美中衝突
美國《華爾街日報》2025年7月4日分析,川普政府對華政策從施加最大關稅壓力到尋求雙方讓步的協議,顯示其策略多變。習近平則以「穩定平靜」應對,利用美國政策波動謀利。克雷蒙特麥肯納學院教授裴敏欣表示,戰略僵局是中國最現實的目標,需通過耐性、資源節約和戰術靈活性實現。然而,中央集權可能抑制私企活力,自給政策或導致通貨緊縮,習近平視這些為實現長期目標的可容忍代價。
原文鏈接:可容忍的代價!習近平跟川普打游擊戰?(圖),來源:阿波羅網方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