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亚裔孩子更优秀,全是因为补习班?

2019年06月23日 14:33

来源:聚澳传媒

根据由昆士兰大学、西澳大学和Telethon儿童研究所人员参与的一项研究项目,在近期发布了研究结果,其表明–许多亚裔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他们课余时间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更多。

在近10年,对超过10000名儿童的学习结果和学习时间分析表明:6-7岁的亚裔儿童在周一至周五期间,学习的时间比同龄澳洲儿童多23分钟

15岁时,这种差距增加到了每天43分钟,在周末时,更是超过1个小时

根据Bankwest Curtin Economics Center此前的研究报告表明,亚裔儿童在学前班阶段,英语交流会存在问题,因此家长让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和课外学习是为了弥补语言差距。

随着语言差距缩小,这种“课外学习”并不会停止,额外的辅导,帮助这群亚裔孩子们在考试结果中,普遍优于同龄人。

小编仔细一看以上这则新闻,心想“嗨,这不就是补课么?”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孩子,想必对“补课”这个词都不陌生,甚至习以为常。

在国内,补课是多正常一件事,大部分家长都抱着同样的信念“人家小孩儿都在补,你不补你就被落下了!”

因此,一波波“补课大军”在平常放学后、周末的时候,奔波于各个补习室,换个地方继续学习。

不仅如此,学习不能落下,兴趣爱好也得跟上。

琴棋书画,你总得会至少一个吧,不然以后需要你才艺表演的地方,你能表演啥?

光学习好有什么用,你不会点别的才艺,在社会上你都没有竞争力。

于是,邻居们还得时常忍受隔壁孩子练习吹拉弹唱时发出的噪音,或楼上孩子跳舞时天花板“簌簌”落下的灰尘。

但无论是“补课”还是“才艺”,都不是“中国特色”。

放眼整个亚洲,家长们都在为孩子操碎了心。

最近,小编就看了一部韩剧《天空之城》,这部剧用夸张的黑色幽默的手法,讲述了韩国中产阶级的父母对孩子们的“升学焦虑”

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并称韩国三大超一流大学,简称“SKY”。80%的韩国政要人物和商界名流均出自这三所大学。录取要求异常严格,竞争十分激烈。

剧中的家长们为了自己的孩子能考上“SKY”中的其中一所,继续子承父业,完成“三代为医”、“三代律师”的家族梦想,可谓是各用奇招。

身为律师的车爸爸为上高中的双胞胎儿子打造了一个密不透风、隔音、形似“监狱”的学习房,就为了让儿子们在里面能“两耳不闻窗外事”,静心学习。

身为医生妻子的韩妈妈,不惜花费价值首尔市中心一套房的补习费,邀请了一个“升学团队”,帮助女儿能顺利考上首尔大学的医学部。

种种行为,看起来荒诞不羁,实则隐射现实中孩子学习压力之大。

有兴趣的大家可以找来这部剧看看,故事还是十分深刻、有意义的。

现在,随着亚洲人民的迁徙,这种“补习文化”也漂洋过海,来到了澳洲。

很多亚洲家长,或许就是听闻澳洲教育氛围宽松活泼,没有亚洲填鸭式教育的压迫紧张,于是想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愉快的童年,来到澳洲。

但到了澳洲才发现,除却学校安排的各种活动,不少孩子仍旧奔波于补习班之间

平常亚裔家长之间的交流,也离不开“我听说了一个很好的老师,他/她以前是VCE出卷老师”等等话题。

一位在澳洲学习、工作生活多年的华人妈妈就在网上吐槽这种现象。

她发现现在澳洲有越来越多中国、韩国人开设的补习班,这些补习班帮孩子们画出重点,出一套套模拟试题,告诉孩子考试技巧,如何应付考试,怎样取得高分。

虽然孩子成绩提高了,但却违背了当初来澳洲学习的初心。

她认为澳洲教育就是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思考能力,能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研究并得出答案。

这种“补习班模式”中教育出来的孩子,只会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

既然都是在接受填鸭式学习方法,为什么还要花费这么大精力出国读书呢?

这种做法不仅与当初的初衷背道而驰,还“带坏”了澳洲的学习风气,扭曲了澳洲的教育模式。

被这样指责,其实我们亚洲人也挺委屈的,毕竟澳洲本地人,其实也挺热衷于“补习文化”,但他们没有这么直白,而是将这种行为取名为“精英教育”,听起来好像更能让人接受一些。

澳洲的教育其实承袭了英国的教育系统,将学校分为三种:

  • 私立学校

  • 公立学校

  • 职业学校

前者专门培养未来要念大学的“精英”,普通中学则只培养一般公民,职业学校则培养360行的各色专门人员。

西方的教育其实在这时就已经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私立学校昂贵的学费就已经阻挡了一部分普通家庭的学生。

但是从私立学校聚集的学区房–Camberwell区–

房价始终高昂,却受买家欢迎这一点来看,只要是有能力的家庭,还是热衷于把孩子送入师资力量更雄厚、管理更严格的私立学校。

在花了大价钱将孩子送进学校之后,自然不能对孩子的学习置之不理,尤其是私立学校的竞争更是激烈,为了让孩子更有竞争力,课外补习自然少不了。

而且澳洲教育更为严苛的是,一个学生光成绩好没用,还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对于就读于Caulfield Grammar School,在2018年的维州VCE状元Jerry来说,他不仅在14岁就拿到99.95的成绩,此前,还获得过国际信息学奥利匹克金奖、编程大赛冠军

并且他还擅长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是学校乐队成员

不怀疑他真的是一个天才,但他的努力和花费在其中的精力也不可忽视。

而除了私立学校,墨尔本还有几所精英学校,这些精英学校虽然是公校,但只能通过考试进入,可谓真是打破了头才能进入。

每年,这几所精英学校会从数千名应考生中录取前两三百名学生,录取率不到20%

为了成为其中一个,补习真的算是比较快捷的一个方式。

所以,补习班并不是亚洲人的专利,在竞争力强劲的今日,为了孩子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获得理想学校的入学资格,补习市场才应运而生。

归根结底,补习班都是为了考试和成绩而生。

而许多家长们,一边希望孩子们能在自由愉快的学习氛围内,健康快乐的成长;一边又觉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为了未来的幸福生活,不得不逼迫孩子努力学习。

也是着实纠结不已。

因为这种选择没有正确答案而且关乎着孩子的未来人生。

就补习这一现象,聚澳传媒采访了一位SCOTCH COLLEGE12年级家长,她同时也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听听她怎么说?

1 、关于是否送孩子补习,在选项YES,NO之外,可以考虑增加:只在必要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补习(比如VCE考前补习或孩子的弱版课程)。

2 、关于补习我个人的看法

人生教育由三大板块构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环一体,缺一不可。

家庭教育主要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学校教育主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社会教育主要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技能。三者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所占的比重不一样,却在每一个阶段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许多华人家庭的确存在看重学习成绩的现象,这也许是源于中华民族注重教育的名族传统。只是近代华人家庭注重的教育开始偏重于“应试型补习”,这种现象会带来很大的潜在风险:学习成绩优秀只能证明孩子掌握了学习方法、应试技巧或是对考试题型足够熟悉,并不能代表孩子拥有了完整的人格和生活-学习-社会情感技能。孩子们在一天有限的时间里,读书补课运动音乐芭蕾舞蹈辩论写作……,是否同时安排了足够的时间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和同伴相处及玩耍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学习和培养人生更为重要的技能:塑造完整的人格,以及培养生活-学习-社会情感等技能。“”完整布局”中的“”平衡点”才是至高点。我个人认为偏重应试的养育方式偏离了中道,不具备可持续发展力。

所以我提倡,补习应该是在综合平衡地培养孩子生活-学习-社会情感技能技能以及独立完整的人格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有选择地、在关键时期提供的学习补充,不应该成为主流。

我自己的孩子今年VCE12年纪。他从小基本没有补习,每年9+3(9个月SCHOOL TERMS在居住地学习和生活,3个月假期带着他各地游历或参加各种主题营地活动)。至今为止,只有12年级的假期没有安排假期出行,安安静静待在居住地,沉淀静心和专注准备VCE。根据孩子的要求给他报了VCE考试补习班,12年教育,最后冲刺阶段临门一脚的时点加一些力,就已经足够了。

原文链接: 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