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亞裔孩子更優秀,全是因為補習班?
來源:聚澳傳媒
根據由昆士蘭大學、西澳大學和Telethon兒童研究所人員參与的一項研究項目,在近期發布了研究結果,其表明–許多亞裔孩子在課堂上表現出色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他們課餘時間花在學習上的時間更多。
在近10年,對超過10000名兒童的學習結果和學習時間分析表明:6-7歲的亞裔兒童在周一至周五期間,學習的時間比同齡澳洲兒童多23分鐘;
到15歲時,這種差距增加到了每天43分鐘,在周末時,更是超過1個小時。
根據Bankwest Curtin Economics Center此前的研究報告表明,亞裔兒童在學前班階段,英語交流會存在問題,因此家長讓孩子參与各種活動和課外學習是為了彌補語言差距。
隨著語言差距縮小,這種「課外學習」並不會停止,額外的輔導,幫助這群亞裔孩子們在考試結果中,普遍優於同齡人。
小編仔細一看以上這則新聞,心想「嗨,這不就是補課么?」
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孩子,想必對「補課」這個詞都不陌生,甚至習以為常。
在國內,補課是多正常一件事,大部分家長都抱著同樣的信念「人家小孩兒都在補,你不補你就被落下了!」
因此,一波波「補課大軍」在平常放學后、周末的時候,奔波于各個補習室,換個地方繼續學習。
不僅如此,學習不能落下,興趣愛好也得跟上。
琴棋書畫,你總得會至少一個吧,不然以後需要你才藝表演的地方,你能表演啥?
光學習好有什麼用,你不會點別的才藝,在社會上你都沒有競爭力。
於是,鄰居們還得時常忍受隔壁孩子練習吹拉彈唱時發出的噪音,或樓上孩子跳舞時天花板「簌簌」落下的灰塵。
但無論是「補課」還是「才藝」,都不是「中國特色」。
放眼整個亞洲,家長們都在為孩子操碎了心。
最近,小編就看了一部韓劇《天空之城》,這部劇用誇張的黑色幽默的手法,講述了韓國中產階級的父母對孩子們的「升學焦慮」。
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並稱韓國三大超一流大學,簡稱「SKY」。80%的韓國政要人物和商界名流均出自這三所大學。錄取要求異常嚴格,競爭十分激烈。
劇中的家長們為了自己的孩子能考上「SKY」中的其中一所,繼續子承父業,完成「三代為醫」、「三代律師」的家族夢想,可謂是各用奇招。
身為律師的車爸爸為上高中的雙胞胎兒子打造了一個密不透風、隔音、形似「監獄」的學習房,就為了讓兒子們在裏面能「兩耳不聞窗外事」,靜心學習。
身為醫生妻子的韓媽媽,不惜花費價值首爾市中心一套房的補習費,邀請了一個「升學團隊」,幫助女兒能順利考上首爾大學的醫學部。
種種行為,看起來荒誕不羈,實則隱射現實中孩子學習壓力之大。
有興趣的大家可以找來這部劇看看,故事還是十分深刻、有意義的。
現在,隨著亞洲人民的遷徙,這種「補習文化」也漂洋過海,來到了澳洲。
很多亞洲家長,或許就是聽聞澳洲教育氛圍寬鬆活潑,沒有亞洲填鴨式教育的壓迫緊張,於是想給孩子提供一個相對愉快的童年,來到澳洲。
但到了澳洲才發現,除卻學校安排的各種活動,不少孩子仍舊奔波于補習班之間。
平常亞裔家長之間的交流,也離不開「我聽說了一個很好的老師,他/她以前是VCE出卷老師」等等話題。
一位在澳洲學習、工作生活多年的華人媽媽就在網上吐槽這種現象。
她發現現在澳洲有越來越多中國、韓國人開設的補習班,這些補習班幫孩子們畫出重點,出一套套模擬試題,告訴孩子考試技巧,如何應付考試,怎樣取得高分。
雖然孩子成績提高了,但卻違背了當初來澳洲學習的初心。
她認為澳洲教育就是在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思考能力,能主動去發現問題、探索研究並得出答案。
這種「補習班模式」中教育出來的孩子,只會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性。
既然都是在接受填鴨式學習方法,為什麼還要花費這麼大精力出國讀書呢?
這種做法不僅與當初的初衷背道而馳,還「帶壞」了澳洲的學習風氣,扭曲了澳洲的教育模式。
被這樣指責,其實我們亞洲人也挺委屈的,畢竟澳洲本地人,其實也挺熱衷於「補習文化」,但他們沒有這麼直白,而是將這種行為取名為「精英教育」,聽起來好像更能讓人接受一些。
澳洲的教育其實承襲了英國的教育系統,將學校分為三種:
-
私立學校
-
公立學校
-
職業學校
前者專門培養未來要念大學的「精英」,普通中學則只培養一般公民,職業學校則培養360行的各色專門人員。
西方的教育其實在這時就已經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
私立學校昂貴的學費就已經阻擋了一部分普通家庭的學生。
但是從私立學校聚集的學區房–Camberwell區–
房價始終高昂,卻受買家歡迎這一點來看,只要是有能力的家庭,還是熱衷於把孩子送入師資力量更雄厚、管理更嚴格的私立學校。
在花了大價錢將孩子送進學校之後,自然不能對孩子的學習置之不理,尤其是私立學校的競爭更是激烈,為了讓孩子更有競爭力,課外補習自然少不了。
而且澳洲教育更為嚴苛的是,一個學生光成績好沒用,還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對於就讀於Caulfield Grammar School,在2018年的維州VCE狀元Jerry來說,他不僅在14歲就拿到99.95的成績,此前,還獲得過國際信息學奧利匹克金獎、編程大賽冠軍。
並且他還擅長鋼琴、小提琴等樂器,是學校樂隊成員。
不懷疑他真的是一個天才,但他的努力和花費在其中的精力也不可忽視。
而除了私立學校,墨爾本還有幾所精英學校,這些精英學校雖然是公校,但只能通過考試進入,可謂真是打破了頭才能進入。
每年,這幾所精英學校會從數千名應考生中錄取前兩三百名學生,錄取率不到20%。
為了成為其中一個,補習真的算是比較快捷的一個方式。
所以,補習班並不是亞洲人的專利,在競爭力強勁的今日,為了孩子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獲得理想學校的入學資格,補習市場才應運而生。
歸根結底,補習班都是為了考試和成績而生。
而許多家長們,一邊希望孩子們能在自由愉快的學習氛圍內,健康快樂的成長;一邊又覺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為了未來的幸福生活,不得不逼迫孩子努力學習。
也是著實糾結不已。
因為這種選擇沒有正確答案而且關乎著孩子的未來人生。
就補習這一現象,聚澳傳媒採訪了一位SCOTCH COLLEGE12年級家長,她同時也長期從事教育工作,聽聽她怎麼說?
1 、關於是否送孩子補習,在選項YES,NO之外,可以考慮增加:只在必要的情況下,有針對性地補習(比如VCE考前補習或孩子的弱版課程)。
2 、關於補習我個人的看法
人生教育由三大板塊構成: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環一體,缺一不可。
家庭教育主要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學校教育主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社會教育主要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技能。三者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所佔的比重不一樣,卻在每一個階段都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許多華人家庭的確存在看重學習成績的現象,這也許是源於中華民族注重教育的名族傳統。只是近代華人家庭注重的教育開始偏重於「應試型補習」,這種現象會帶來很大的潛在風險:學習成績優秀只能證明孩子掌握了學習方法、應試技巧或是對考試題型足夠熟悉,並不能代表孩子擁有了完整的人格和生活-學習-社會情感技能。孩子們在一天有限的時間里,讀書補課運動音樂芭蕾舞蹈辯論寫作……,是否同時安排了足夠的時間通過參与家務勞動、和同伴相處及玩耍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學習和培養人生更為重要的技能:塑造完整的人格,以及培養生活-學習-社會情感等技能。「」完整布局」中的「」平衡點」才是至高點。我個人認為偏重應試的養育方式偏離了中道,不具備可持續發展力。
所以我提倡,補習應該是在綜合平衡地培養孩子生活-學習-社會情感技能技能以及獨立完整的人格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有選擇地、在關鍵時期提供的學習補充,不應該成為主流。
我自己的孩子今年VCE12年紀。他從小基本沒有補習,每年9+3(9個月SCHOOL TERMS在居住地學習和生活,3個月假期帶著他各地遊歷或參加各種主題營地活動)。至今為止,只有12年級的假期沒有安排假期出行,安安靜靜待在居住地,沉澱靜心和專註準備VCE。根據孩子的要求給他報了VCE考試補習班,12年教育,最後衝刺階段臨門一腳的時點加一些力,就已經足夠了。
原文鏈接: 點擊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