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知胎儿性别,墨尔本妈妈豪掷4.5万澳元
澳洲到底该不该允许
非医疗性别选择?
最近,这个话题又火了起来。一位人权律师兼儿童权利专家Paula Gerber教授跳出来泼了盆冷水,说这项禁令其实很有必要,不能轻易放开。
她的观点是这样的:虽然有人说“我就是想要个女儿”或者“想儿女双全”,听上去没什么大不了,但这背后可不仅仅是“个人选择”那么简单。
性别选择如果不是出于医疗原因,比如避免传递某些只影响某一性别的遗传病(像血友病、肌肉萎缩症等),就真的问题大了。
Paula Gerber教授表示:“这事儿不是非黑即白。我们不能只看到个人愿望,而忽略了它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她举例说,在澳洲这个移民大国,有些社区更偏好男孩,如果放开性别选择,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性别失衡。
她还说,澳洲现在还在努力解决性别不平等、打击性别暴力,放开性别选择就等于在拆自己台。“如果我们鼓励人们挑儿子,那女生的地位不就更低了吗?”
最近的新闻也给了这话题一波热度。
一位墨尔本的网红妈妈Caitlin Bailey就被爆出花了大约4.5万澳元飞去海外,只为生个女儿。
她已经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但她觉得还需要再平衡一下家庭结构。
“如果技术允许,又不会伤害到别人,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澳洲不能让我们这么做。”她在采访中说。
其实,现实中大多数澳洲人也不支持这种做法。有调查显示,80%以上的人都表示反对,认为不该允许选择孩子性别。
说到底,这不是一个“你想生儿还是生女”的简单选择,而是一个牵涉社会价值观、性别平等、伦理问题的大事儿。
Paula Gerber教授表示:希望大家别只看眼前,而是跳出“小家”,想想这个问题对“大家”的影响,别轻易被“技术能做”就冲昏了头脑。
虽然围绕非医学性别选择的争议声不断,但澳洲的国家指导方针至今仍坚如磐石: 不改、不松、不放开。
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委员会(NHMRC)发话了,说他们的伦理委员会(AHEC)早在2020年就重新审议过这事,讨论也是开得热热闹闹,结果结论还是老样子:
没看到什么“新理由”
能证明这禁令需要推翻
AHEC坚持原有立场:非医学性别选择(NMSS)继续说不。他们给出的是全国范围的伦理指导,但也强调,具体临床操作的监管,其实是各州和领地说了算。
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虽然澳洲法律禁止出于“我想要个女儿”这种非医疗理由来挑选孩子性别,但总有人呼吁“家庭平衡”。
比如家里已经有仨儿子、真的很想再要个女儿的父母;也有人觉得生育自主权很重要,认为在澳洲有监管地开放性别选择,可能还比让家庭冒险去海外做要更安全。
但问题就在这儿:性别偏见、不平等,还有整个社会的长期影响,这些都不是开玩笑的。
因此,尽管目前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多,尤其是那些希望在严格监管下引入这项技术的人群,但澳洲政府的态度还是:想改政策?没那么快。想挑性别?现在还不行。
*以上内容系网友指点山河自行转载自墨尔本生活资讯,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