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知胎兒性別,墨爾本媽媽豪擲4.5萬澳元
澳洲到底該不該允許
非醫療性別選擇?
最近,這個話題又火了起來。一位人權律師兼兒童權利專家Paula Gerber教授跳出來潑了盆冷水,說這項禁令其實很有必要,不能輕易放開。
她的觀點是這樣的:雖然有人說「我就是想要個女兒」或者「想兒女雙全」,聽上去沒什麼大不了,但這背後可不僅僅是「個人選擇」那麼簡單。
性別選擇如果不是出於醫療原因,比如避免傳遞某些隻影響某一性別的遺傳病(像血友病、肌肉萎縮症等),就真的問題大了。
Paula Gerber教授表示:「這事兒不是非黑即白。我們不能只看到個人願望,而忽略了它對整個社會的影響。」
她舉例說,在澳洲這個移民大國,有些社區更偏好男孩,如果放開性別選擇,可能會進一步加劇性別失衡。
她還說,澳洲現在還在努力解決性別不平等、打擊性別暴力,放開性別選擇就等於在拆自己台。「如果我們鼓勵人們挑兒子,那女生的地位不就更低了嗎?」
最近的新聞也給了這話題一波熱度。
一位墨爾本的網紅媽媽Caitlin Bailey就被爆出花了大約4.5萬澳元飛去海外,只為生個女兒。
她已經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但她覺得還需要再平衡一下家庭結構。
「如果技術允許,又不會傷害到別人,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澳洲不能讓我們這麼做。」她在採訪中說。
其實,現實中大多數澳洲人也不支持這種做法。有調查顯示,80%以上的人都表示反對,認為不該允許選擇孩子性別。
說到底,這不是一個「你想生兒還是生女」的簡單選擇,而是一個牽涉社會價值觀、性別平等、倫理問題的大事兒。
Paula Gerber教授表示:希望大家別只看眼前,而是跳出「小家」,想想這個問題對「大家」的影響,別輕易被「技術能做」就沖昏了頭腦。
雖然圍繞非醫學性別選擇的爭議聲不斷,但澳洲的國家指導方針至今仍堅如磐石: 不改、不松、不放開。
國家衛生與醫學研究委員會(NHMRC)發話了,說他們的倫理委員會(AHEC)早在2020年就重新審議過這事,討論也是開得熱熱鬧鬧,結果結論還是老樣子:
沒看到什麼「新理由」
能證明這禁令需要推翻
AHEC堅持原有立場:非醫學性別選擇(NMSS)繼續說不。他們給出的是全國範圍的倫理指導,但也強調,具體臨床操作的監管,其實是各州和領地說了算。
現在的情況是這樣的:雖然澳洲法律禁止出於「我想要個女兒」這種非醫療理由來挑選孩子性別,但總有人呼籲「家庭平衡」。
比如家裡已經有仨兒子、真的很想再要個女兒的父母;也有人覺得生育自主權很重要,認為在澳洲有監管地開放性別選擇,可能還比讓家庭冒險去海外做要更安全。
但問題就在這兒:性別偏見、不平等,還有整個社會的長期影響,這些都不是開玩笑的。
因此,儘管目前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多,尤其是那些希望在嚴格監管下引入這項技術的人群,但澳洲政府的態度還是:想改政策?沒那麼快。想挑性別?現在還不行。
*以上內容系網友指點山河自行轉載自墨爾本生活資訊,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