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發布全球警告!多名中國公民失聯遭綁架

2025年07月07日 17:27

一紙警告刷屏朋友圈:

全球出遊正在變危險,日本還傳來驚人「預言」!

這兩天,一條來自官方的旅行警示,悄無聲息地拉響了這個冬天的第一聲警報。

就在大家還沉浸在打卡京都、橫掃歐洲夏折扣、計劃寒假滑雪的快樂中,突然在Smartraveller平台發布了——「全球旅行警告」。

不是某個國家,不是某個地區,是——全!球!

澳洲官方發聲:世界變了,出門要「看天色」

這次政府可沒繞彎子,話說得直白又刺耳:「危險已經不再局限於中東,全球任何角落都不再絕對安全。」

背後導火索,是近期美伊之間的緊張升溫。美軍突襲伊朗核設施、伊朗火速反擊,兩架從澳洲起飛的民航客機甚至在半空中被緊急召回。這種「戰爭離我們有點近」的感覺,真不是危言聳聽。

更何況,美國已經率先發布全球旅行預警,澳洲政府這一「跟進」並不意外。現在澳洲外交部明確提醒公民:出國前必須確認航班狀態、核查保險是否有效,並保持對國際新聞24小時關注。

別以為刷一刷旅行vlog就能準備好說走就走的旅行了,這年頭,「世界地圖」已經不再只是風景名勝。

日本又震了,還刷屏了一條「7月大災變預言」

一邊是人禍,一邊是天災。

就在這條旅行警示發出之際,日本那邊也沒讓人省心。

6月初,北海道、釧路等地接連地震,一夜之間新聞全是「6.3級、5.9級、6.1級」的輪番上陣。

可真正讓大家「頭皮發麻」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一條在社交平台瘋狂傳播的說法:「2025年7月5日凌晨4點18分,日本將爆發毀滅級地震與海嘯,三分之一國土將被吞噬。」

說出這番話的不是科學家,而是一位叫龍樹涼的日本漫畫家。更巧的是,他曾在舊作中「預言」過某次地震準確無誤,於是大量網友紛紛把這條「災難倒計時」轉發到了各種群聊、評論區,甚至有因此被遊客集體退團。

對此,航司香港航空明確表示停飛仙台航線!

雖說這類夢境預言聽起來玄之又玄,但碰上了官方報告就更耐人尋味——日本內閣此前自己也發布過「南海海槽特大地震」損失模擬,預估死亡人數接近30萬,經濟損失更是高達292萬億日元。

想去看富士山的、泡溫泉的、拍穿和服寫真打卡的,現在都開始猶豫:這個暑假,日本還能去嗎?

出門旅遊,別只帶護照,還要帶上「危機感」

眼下正是澳洲人一年中最熱衷出遊的時節,不少人已經把護照和換匯搞定,準備奔赴日本、歐洲、東南亞開啟寒假模式。

但在這個變幻莫測的時代里,旅行,真的不再只是「拍美照」「吃美食」這麼簡單了。

我們總結了9條「救命式旅行建議」,給正在準備出行的你參考:

1.出發前一定登錄Smartraveller,查清楚目的地風險等級,紅色警戒區不要硬闖;

2.確認你的旅行保險是否涵蓋突發撤離、戰爭衝突、傳染病等特殊情況;

3.準備備選航班路線,特別是別選中東中轉航線,能直飛就直飛;

4.避開示威、遊行密集區域,尤其是政治不穩定國家,不要「湊熱鬧」;

5.存好大使館、領事館緊急聯繫方式,別等事發了才慌張找人;

6.養成「每天刷國際新聞」的習慣,別把風險蒙在鼓裡;

7.前往地震多發國家,記得在行李中備上手電筒、壓縮食品等基礎應急用品;

8.入住酒店要先找緊急出口和集合點,別圖新奇選「老宅改建民宿」;

9.遇到海嘯預警,馬上遠離海岸線,不要遲疑觀望。

旅行不再是「浪漫逃離」,而是對現實的應對

過去我們出國,是為了看見世界的美;

而現在,出國也意味著要面對這個世界的「不確定」。

無論是澳洲政府的全球警告,還是日本那場真假難辨的「7月大預言」,都在提醒著我們——

在這個風高浪急的年代,安全感,是最該被帶上飛機的行李。

所以下一次打開訂票網頁時,不妨先問問自己:

「這個地方現在安全嗎?」

「我了解當地的應急系統嗎?」

「我做好Plan B了嗎?」

旅行的本質,是對生活的期待。

此外,

頻頻被綁架?

一句「財不外露」真不是說說而已!

出門旅遊圖個開心,但這兩年頻頻爆出的綁架、搶劫、盜竊案件,實在讓人冷靜不下來。特別是對中國遊客來說,一不小心高調了點,分分鐘就可能被盯上,出門在外,真的不能只想著「去哪兒玩」,更要想想「怎麼回來」。

華人遊客連續遭綁,駐外使館緊急提醒

眼看暑假將至,不少人已經開始規劃旅行路線。但中國駐南非使館的一則提醒,給這個旅遊季潑了盆冷水——最近接連發生中國遊客在南非遭遇綁架的事件,手法兇狠,目標明確。

很多受害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生活方式高調,動輒名牌包包、奢侈手錶掛身上,朋友圈裡曬車曬房曬行程,等於是把自己推到風口浪尖。

在南非這樣的地方,一旦你看起來「有錢」,就容易成為犯罪分子的目標。專家建議,出門在外首先要「看場合」:提前了解當地治安,別住過於偏僻的住宿,盡量白天出門、結伴同行。別圖省錢坐無牌照小巴,也不要隨便信陌生人搭話。

不是聳人聽聞,中國炫富被綁真有其事

「財不外露」這句話,真的不是空穴來風。幾年前,加拿大的一起真實綁架案就狠狠敲響了警鐘。

當時,一位年僅22歲的陸某,常年在社交媒體上「曬壕」:開豪車、戴名表、住豪宅,還動不動就是名店打卡照。

結果,有人盯上了他。某天晚上,陸某在多倫多高檔公寓的車庫剛停好車,幾名蒙面男子就衝上來把他劫走。

綁匪顯然不是專業的,綁人後沒多久就暴露了行蹤,還沒來得及開口要贖金就被警方盯上。兩百多名警察、十幾架直升機全面搜捕,最終,陸某在200多公裡外的小鎮被救下,綁匪之一還打電話自首了。令人震驚的是,他們綁架的「靈感」,居然來自陸某的朋友圈。

社交媒體是把雙刃劍,分享生活沒錯,但曬多了、曬貴了,很容易被人當成目標。你以為是在記錄生活,別人眼裡卻是「誰的錢好搶」。

歐洲旅遊不綁你,但偷你是真的常見

別以為只有在南非、南美這些地方才不安全。在不少人心目中「浪漫又安全」的歐洲,其實也藏著不少風險。最近有項數據分析指出,扒竊最嚴重的歐洲國家排名前三的是:義大利、法國和西班牙。

特別是羅馬、巴黎、巴塞羅那這些大熱景點,幾乎是扒手的天堂。遊客沉浸在藝術和美景里,背包一晃,錢包、手機就沒了。很多中國遊客有過「到了景點就被偷」的經歷,甚至有人說,「不被偷一次,感覺都不算來過歐洲」。

面對這些「明搶暗偷」的套路,最靠譜的應對方法還是:把貴重物品鎖在酒店保險箱里,身上只帶必要證件和少量現金。背包最好是拉鏈斜挎,放錢包和護照的位置要貼身,手機也別隨便放在外衣口袋。

吃飯時別把包掛在椅背上,拍照也別背包亂放。有些人還喜歡把護照、現金、銀行卡放一個包里,一旦丟了就是「全軍覆沒」,真是教訓慘痛。

最後的提醒:別讓「曬生活」變成「曬獵物」

每一次出門在外,都是一次公開暴露在陌生環境里的旅程。而安全這件事,從來不是運氣好就可以避開的。

你在朋友圈裡曬出的豪車、手錶、奢侈品牌,不僅吸引了點贊和羡慕,也可能引來壞人的「關注」。你以為只是在展示生活品質,別人卻已經在盤算該怎麼下手。

所以,別把「低調」看作一種委屈,它才是真正的安全感來源。旅行可以盡情享受,但務必要記得那句老話:走得再遠,也得平安回來。

*以上內容系網友Max說澳洲自行轉載自澳洲紅領君,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