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守维:斑马线上的文化差异

2021年06月21日 22:37

作者:

城市街道上的一条条白线,它引导着行人安全地走过马路,这样的公路交通标志被叫做斑马线。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在斑马线上人和车都可以走,但人和车要分开先后走,而且车必须礼让行人。

然而,我却发现在斑马线上,不同国家的人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在,许多司机对斑马线的理解是:人可以走,车也可以走,但人必须让给我的车。于是一辆辆车从斑马线上呼啸而过,几乎没有多少辆车注意到行人的存在。在人车争道的过程中,行人处于弱势,在斑马线上受伤、丧命的屡见不鲜。因此,在斑马线前,行人即便有很急的事,但是如果汽车不主动减速,特别是不停下让行人先过马路,行人一般是不敢去跟汽车抢道的。对此,很多司机都明白汽车的速度优势,他们常常会蛮横地强行通过斑马线。所以,行人走斑马线显得格外小心翼翼,一般都会站在路边等待机会。即使信号灯显示行人可以走了,还会左顾右盼,直到确定安全无虞方敢起步前行。

我去过很多个西方发达的国家,更在住了多年,结果发现,就如何对待斑马线上的行人,他们的理念与我们就有差别。当司机看见路边有人有过路意向的时候,他的车就会减速,并且停在斑马线外,而且会等到行人完全离开路面,走到另一边的人行道之后,才启动车子。在澳大利亚,我可以精神放松地走过斑马线,如同走在自己家里一样。这时候,我才体会到,驾车者如果不文明,会给行人造成什么样的精神甚至肉体的伤害。

中国各大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国情虽有不同, 但无论如何,斑马线上还是体现了文化差异。我认为澳大利亚人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一是敬畏、珍视人的生命。他们认为,人与车相比,驾车者处于强势地位,而人最易受到伤害,需要更多的关照。二是具有很强的守法意识。他们认为,斑马线从本质上说就是法律,如果不是绝大多数驾车者主动礼让,自觉遵守交通法规,那么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和谐和温馨。在澳大利亚,交通事故死亡率非常低,但行车速度却并不低。

文化的优劣,文明的高低,关乎一个民族的命运。礼让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许多国人却把它遗忘了。因此我以为,除了法律、制度,文化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良好的文化,或者说精神文明,不是少数人的事情,必须通过全民族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