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守維:斑馬線上的文化差異
作者:薛守維
城市街道上的一條條白線,它引導著行人安全地走過馬路,這樣的公路交通標誌被叫做斑馬線。按照國際通行的規則,在斑馬線上人和車都可以走,但人和車要分開先後走,而且車必須禮讓行人。
然而,我卻發現在斑馬線上,不同國家的人體現了不同的文化差異。在中國,許多司機對斑馬線的理解是:人可以走,車也可以走,但人必須讓給我的車。於是一輛輛車從斑馬線上呼嘯而過,幾乎沒有多少輛車注意到行人的存在。在人車爭道的過程中,行人處於弱勢,在斑馬線上受傷、喪命的屢見不鮮。因此,在斑馬線前,行人即便有很急的事,但是如果汽車不主動減速,特別是不停下讓行人先過馬路,行人一般是不敢去跟汽車搶道的。對此,很多司機都明白汽車的速度優勢,他們常常會蠻橫地強行通過斑馬線。所以,行人走斑馬線顯得格外小心翼翼,一般都會站在路邊等待機會。即使信號燈顯示行人可以走了,還會左顧右盼,直到確定安全無虞方敢起步前行。
我去過很多個西方發達的國家,更在澳大利亞住了多年,結果發現,就如何對待斑馬線上的行人,他們的理念與我們就有差別。當司機看見路邊有人有過路意向的時候,他的車就會減速,並且停在斑馬線外,而且會等到行人完全離開路面,走到另一邊的人行道之後,才啟動車子。在澳大利亞,我可以精神放鬆地走過斑馬線,如同走在自己家裡一樣。這時候,我才體會到,駕車者如果不文明,會給行人造成什麼樣的精神甚至肉體的傷害。
中國各大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國情雖有不同, 但無論如何,斑馬線上還是體現了文化差異。我認為澳大利亞人有兩點值得我們學習,一是敬畏、珍視人的生命。他們認為,人與車相比,駕車者處於強勢地位,而人最易受到傷害,需要更多的關照。二是具有很強的守法意識。他們認為,斑馬線從本質上說就是法律,如果不是絕大多數駕車者主動禮讓,自覺遵守交通法規,那麼這個社會就不可能和諧和溫馨。在澳大利亞,交通事故死亡率非常低,但行車速度卻並不低。
文化的優劣,文明的高低,關乎一個民族的命運。禮讓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許多國人卻把它遺忘了。因此我以為,除了法律、制度,文化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良好的文化,或者說精神文明,不是少數人的事情,必須通過全民族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