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久了 有的人把澳洲當成了家 有的把她當成了回國發財的跳板…

2017年12月27日 12:27

來源:In

這片移民的沃土上,生活著上百萬的華人,每個人移民的目的和理想都不一樣,有的人喜歡澳洲的藍天白雲幾乎無污染的環境,有的人喜歡與世無爭、平等自由的生活,可是,有的人,卻把移民當成了回國升官發財的跳板!

當成回國升官發財的跳板

有個朋友,順從家裡人的意願,很早就從北京來到悉尼上學,然後又考上了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男孩,19歲。全家已移民幾年了,父母在國內從商,不會英語,走的是商業移民之路,即交給澳洲一筆數額不菲的錢款,然後在澳洲註冊自己的企業,每年給澳洲繳納一定的營業稅,全家就移民了。

他父母不喜歡這裏,又不懂英語,雖移民了,2年後他們就回國了,繼續在國內經商,讓他二兒子在悉尼經營著一家只有2個人的小餐館。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他們的三兒子,在澳洲享受了免費讀高中,目前讀大學靠的是的無息貸款一分錢學費也不用交,等他畢業了工作了,銀行再從他的薪水裡逐年扣除上大學的學費。

但他說,他不喜歡澳洲,他畢業后肯定要回國的。他得意地說,他有新南威爾士大學商科專業的學歷背景,有父母從商的基礎,回國后也經商,至於那筆讀大學的學費,因為他沒在澳洲工作,自然沒有薪水記錄,銀行也就無從扣除這筆錢了。

我問,那會不會找你二哥還呢?他說,不會的,這是我的事,跟二哥沒關係,等於我在澳洲沒花錢白白地念了5年書。

我愕然,中國人也太精了,什麼空子都能鑽啊。

我說,那你們不是白白移民了?

他說,憑我的水平,在國內只能上一般的大學,移民后,使我上了比國內985大學還棒的新南威爾士大學,而且讀高中念大學沒花一分學費呀。言外之意,是說移民澳洲之後等於身份升級,回國之後憑藉著澳洲的經歷可以有更好的發展,升官發財,走向人生巔峰。

中國沒有人脈,進退兩難

再來看另一個中國小伙的故事。

從寧夏來的小夥子S, 研究生畢業,工作1年了,仍想回國。在澳洲他沒有好好學習,成績才均分60,找到一份工作年薪只有3萬多,硬著頭皮幹了1年。他的父親是銀川第一醫院院長,他的母親是某公司的書記。

S笑著給我們描繪過一件得意之事:他媽媽買了一款新手機,交了款拿著手機往商場門外走,不小心手機碰在門上撞壞了。他媽轉身到了櫃檯前,要求退了還要營業員賠她一個新的。營業員不賠,她與人家爭執起來,還是無濟於事。她回去就給消協打了個電話。消協來了幾個人到櫃檯前什麼也不說,把櫃檯上的手機都沒收了,可把經理嚇壞了,趕緊賠了他媽一個新手機。

  

無獨有偶,這回他爸、媽、未婚妻來澳洲旅遊,在一家商店未婚妻以為他媽想買一款褲子,就付款買下了。結果他媽沒說要買,不想要,於是就去退貨,這家韓國店不給退。

他媽不會講英語,干著急發不了威,全憑兒子與人家交涉。經理拿出他們的符合澳洲經營法的店規給B看,B明白對方按章行事,只好作罷。

一家人沒想到在澳洲吃了這麼個啞巴虧,還沒地方聲張去。B對是否回國猶豫不決,因為他不想在寧夏那個"小地方"發展,雖然他在寧夏有父母廣泛的人脈。他雄心勃勃想尋求在北京的發展,可北京沒人脈,即使有海外文憑找工作也難,首都人才濟濟海歸多了去了。

再說,北京買房難上加難,他還挺犯愁,已經加入澳洲國籍的他何去何從?他進退兩難。

哪些人想回國?哪些人願意留下?

我接觸到的年輕華人中,對於在澳洲是否立足、生存和發展,基本持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願意移民成為永久居民或入澳籍

二,雖在這裏留學求學,但一旦拿到文憑就要回國發展。

不管願不願意在這裏呆下去,有一個看法是一致的,即澳洲好,社會和諧,還真沒有聽到不滿、怨恨、謾罵澳洲人和澳洲社會的聲音。

在與他們的交談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我把願意與不願意(移民、居住)者分為兩類,分析了他們不同選擇的一些原因所折射出的現象,得出了一個有意思的結論。

願意回國的,基本上覺得在這裏生活、工作沒意思,平淡無味,幹得再好也掙不了太多,更沒有什麼"外快""灰色收入",混來混去也就那樣,而且難於融入澳洲社會,很寂寞、有疏離感。

總的來說還是喜歡國內的環境,覺得國內經濟繁榮發展得很快,自信憑藉自己獲得的國際名牌大學的鍍金背景,能更好地得到發展,比在澳洲容易發財,特別是能夠運用較好的人際關係網,國內有親人,有較好的人脈,深信事業能如魚得水。

願意在這裏移民永久定居的人,喜歡這裏的自然環境,說這裏很宜居,生活得輕鬆、快樂、悠然怡然;更感慨這裏的人文環境,聲聲稱讚這裏社會的公平性公正性,憑自己的能耐本事吃飯,不需傷腦筋去搞人際關係,也不會因為正直認真被人家算計。

雖然也知道這一代移民者較難融入人家的社會了,但堅信後代肯定能成為香蕉了(外表黃皮膚,內心已融入社會西方化了–香蕉的皮是黃的,香蕉瓤是白的)。

這些人,絕大部分都來自非官非商的家庭。

比如C夫婦一個父母務農一個父母是知識分子;D夫婦都來自山東農村;S的父親是大學教授;上海一位物理老師的女兒來澳洲7年了;

K夫婦一個母親是醫生父親是廠長,一個是農村的家;鄰居59號兄妹三人都是國內的碩士,現在一個在加拿大,一個在墨爾本做IT,一個在國立大學搞專業研究,他們來自地地道道的廣東農民之家;N也來自普通家庭,內蒙的GTA的父母都是教師……

他們厭惡通過人脈混事,也曾或多或少因缺少人脈受過不公平待遇。選擇移民澳洲的這些人還有一個特點,都沒有發大財的野心,僅僅滿足於豐衣足食的生活,圖的就是自由休閑安樂與世無爭。

兩類人的關於這個問題的選擇,與他們的家庭背景、家庭影響有關,與他們對人生的認識、怎樣策劃自己的人生有關。

有趣的是,想回國發展的年輕人,很少談及"平等""公平"的話題,說得較多的是"人脈";決定在這裏定居的年輕人,掛在嘴邊的是"人文""公正",而從不言什麼"人脈".一句話,在國內"人脈"第一,它讓沒本事的有本事,有本事的沒本事,或者有本事的更有本事。

所以國內的廣闊天地,吸引著海外的有志者可以靠"人脈"去大有作為;在澳洲這個多元化多種族的國度,無需"人脈",不講"人脈",它讓有本事的做好你的事,掙錢多的為社會繳納很高的稅,讓沒本事的受到富裕社會的恩惠,活得也快樂滋潤。

所以澳洲的公平自由閑適平淡,吸引著渴望另一番生活滋味的人們選擇了這裏。不能說誰選擇的對還是錯,因為世界是多樣的,年輕人選擇人生之路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只要自己感覺幸福就好。

那麼,你適合移民澳大利亞嗎?這裡有一份澳大利亞生活各方面的成本,可以對比下是否合適!

稅金:澳大利亞屬於高稅收國家,稅率相對較高。這直接導致居民稅後收入降低、生活成本提高。以開頭的故事為例,老賈年收入稅前12萬,雖然收入水平在澳大利亞屬於中上,但繳稅後僅剩8萬多。

交通:除此之外,澳大利亞的出行成本相較於其他國家也高出不少,即便選擇公共交通仍是如此。在新加坡從事設計的朋友今年來澳大利亞對昂貴的出行成本非常驚訝。

眾所周知,澳大利亞地廣人稀,面積同美國差不多,而總人口只相當於美國一個州,而且分佈非常分散。

因此澳大利亞政府在發展一個與美國領土面積相當的大國時,需要在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資源配備方面,比如交通、通訊,投入相當的資金成本。這部分費用來自於只有美國十分之一的人口納稅而來。同樣,公共交通費用相對較高的原因也是如此。

對比澳大利亞,新加坡同樣是高福利高稅收國家,公共交通卻非常便宜,主要原因是新加坡面積小,人口集中,公共交通的建設及運行費用都比澳大利亞低很多。這樣就很容易理解,澳大利亞的繳稅和交通費用比例之高的原因了。

住房:熟知澳大利亞的人談起生活支出,脫口而出的肯定是住房了。住房支出佔據整體生活支出將近20%。尤其近五年,悉尼的房價及租金不斷攀升,讓人叫苦不迭。

2009-10至2015-16這六年間,居民住房支出增長近25%。

根據銀行(Bankwest)公布的最新報告顯示澳大利亞首次置業夫婦購買一套價位在中位數附近的房屋,平均需要存款4.6年,該數字比2016年多了三個月,達到九年中最長。

尤其在悉尼地區,一對夫婦需要存款8.2年,才能支付的起中等價位房屋的20%首付,該數字遠高於2012年的5.2年。

即使是購買一套公寓,悉尼購房者仍然需要5.9年的存款,而在墨爾本則需要4.4年存款,達爾文則需要2.7年存款。雖然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希望控制房價,放緩增長趨勢,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房價的長期增長仍是大勢所趨!

飲食及其他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澳大利亞地大物博,再加上人口稀少,物資相對豐富,飲食方面的消費應當支出較少。

然而對比其他國家,澳大利亞的飲食成本並不低。對比悉尼和香港普通家庭就餐的價格,在這兩個城市均生活過的人發現,無論是外出用餐還是僅僅購買食材,悉尼的消費都高於香港。

然而出乎人意料的是,悉尼並不是澳大利亞「最貴」的地方。

澳大利亞統計局對於各地區的生活支出統計發現,北領地(不包括面積22%的偏遠地區)才是全澳生活成本最高的地方,超過了悉尼和墨爾本。

高出其他地區的主要支出是飲食以及燃油電力,根本原因之一是相對更加稀少的人口。因此北領地政府在儘力降低當地的生活成本,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吸引更多人到北領地工作定居。

首都領地的生活成本緊隨其後,接下來才是新州、維州、西澳、昆州,生活成本最低、增長速度較慢的是

澳大利亞是一個繁榮度很高的國家,廣袤的土地以及良好的氣候條件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創造了天然優勢。隨著近幾年移民人口不斷增長,生活成本和房價每年均有大幅度上漲。

此外,澳大利亞就業競爭導致失業率上漲,甚至高於十年前的水平,而政府對就業的支持力度卻不及以往。因此,澳大利亞在經濟和生活質量方面較之往年有所下降。然而不可否認,澳大利亞仍然是目前全球最適宜居住的國家之一。

這的確是一個環保國家,有人告訴我,國立大學在生物學、環境學領域的研究水平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他們的研究成果與整個社會的現實是一致的。

因此,你不必擔心會不會吃了"地溝油",你不必恐慌奶粉是否摻了"三聚氰胺",你不用懷疑買來的油漆"甲醛"超標,在這裏更沒有"每日空氣質量"的什麼污染等級的播報……

居住在768萬平方公里上的2000多萬的人們,百倍愛護、盡情享用這碧水藍天綠野的大自然。

澳洲的確是一個少競爭、太平等、太平和、貧富差距很小、高福利的國家。轟轟烈烈干大事業雄心勃勃欲發大財者,不甘寂寞不甘平庸要做人上人者,呼風喚雨左右逢源風風火火善於官場商場者,在澳洲定會有懷才不遇之感,會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

喜歡廣交朋友習慣於熱鬧喧嘩刺激生活的人,在澳洲這塊人煙稀少、以洋人洋話為主的異國他鄉會產生孤寂、憋悶、甚至"蹲監獄"的痛苦。他們不會喜歡這裏。這裏顯得平常,平庸,平淡無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