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為什麼古代以「掛冠」代稱辭官?
來源:希望之聲澳洲生活台
請收聽::
–
在《說文解字》記載︰「冠」字意思是帽子的總稱。而古代官吏的禮服通稱為冠服,所以做官叫「彈冠」。在漢朝的時候, 禹和王吉是好友,當王吉為官時,貢禹也出仕相佐,所以就有 「王陽在位,貢公彈冠」 這個講法。
由這個典故得知,「彈冠」是撣去帽子上的灰塵,表示準備出仕做官。有做官的人,當然也就有辭官的人,那麼,為什麼古代以「掛冠」代稱辭官呢?
掛冠,就是摘下官帽懸挂起來,表示離開官場,有辭官之意。
據載,西漢末漢平帝即位,王莽擔心平帝的外戚衛氏家族排擠及瓜分他的權力,就將平帝的母親衛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國,不准他們回到京師。王宇是王莽的長子,他認為長期隔絕衛氏,等平帝長大成人後,王氏一族很可能會遭到報復。所以王宇極力反對,但王莽不聽勸諫。
因此,王宇就找他的老師吳章和他的妻兄呂寬,一起商議對策。吳章認為,王莽非常相信鬼神之說,也喜歡做鬼神祭祀之類的活動,可以利用這一點,讓王莽改變主意,趁機規勸他把權力交給衛氏。
於是,王宇就指使他的妻兄呂寬趁著夜深人靜,將血漿塗在王莽府邸的門上。不料,呂寬事機不密,被王莽的門吏抓住。王莽得知后大怒,將王宇逮捕入獄后,迫其飲鴆而死。
然後王莽藉機誣陷罪名誅殺外戚衛式一族,並逼殺敬武公主、梁王劉立等人,株連甚多,被殺者數以百計,海內震動。王莽排除異己,作威作福的專制性格,完全曝露無遺,進而引起天下人嚴重的不滿和恐懼。
當時任職亭長的逢萌,見到王莽殺其子,就對友人說︰「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順,是人世間最重要的綱紀,如今王莽無情的殺害其子,三綱已滅絕,再不離去,恐怕大禍就將臨頭!」於是趕緊取下官帽,掛在東都的城門上,遠離是非之地。回家后,他帶著家屬全家坐船到遼東作客去了。後來,逢萌掛冠的舉動,就被當作辭官、棄官的代稱了。
網路圖片:清.徐揚〈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