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聞曝光!澳洲大熱奶茶店被曝非法欠薪$46000,千余名留學生被坑!回應:系統錯誤導致
來源:澳洲財經見聞
閱讀導航
-
前 言
-
剋扣工資,日出茶太(Chatime)被告上法庭
-
澳大利亞特許經營加盟行業概述
-
特許加盟店到底怎麼了?
-
一切終將改變!
前 言過去幾年內,包括:7-Eleven、達美樂披薩(Domino's)、Hungry Jacks漢堡、零售食品集團(RFG)在內的多家特許經營品牌均屢屢曝出欺壓加盟商、工資欺詐的醜聞。
近日,又一家特許經營茶飲品牌,日出茶太(Chatime)由於剋扣員工工資而被告上法庭。
無論是業內人士、加盟店員工、還是加盟商戶的自述,還是公平工作調查專員署(Fair Work Ombudsman FWO)流出的系列內部重要文件,都描述了特許經營行業企業治理不良的整體局面。
這些文件和事實揭示了,過去十年以來,澳大利亞監管機構幾乎沒有為特許經營店中欠薪工人提供保護。
儘管當天悉尼下著暴雨,交通陷入混亂,但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止日出茶太的高管和經銷商穿著禮服參加Point Piper皇家汽車遊艇俱樂部的派對。在那裡,他們正在慶祝第100家日出茶太店鋪開業。
1
剋扣工資,日出茶太(Chatime)被告上法庭近日,位於悉尼喬治街Cinema City的奶茶連鎖店日出茶太(Chatime)被告上法庭,原因是剋扣17名留學生46,000澳元的工資。澳大利亞公平工作調查專員署(Fair Work Ombudsman,FWO)已經將這家奶茶店的特許經營商Panol DC告上聯邦巡迴法庭。其中,Panol DC的董事Carlo Benjamin Dela Cruz和Leiden Emmanuel Panol也由於涉嫌參与剋扣員工工資而面臨訴訟。
據稱,在2017年1月至11月期間,該店涉嫌拖欠時薪、裝貨補貨費和服裝津貼。
相關文件顯示,該店共計剋扣17名僱員薪金46372澳元。董事每違反一項規定,都面臨最高12,600澳元的罰款,而Panol DC有限公司每違反的每一項規定,則面臨最高63,000澳元的罰款。
聽證會將於5月3日在聯邦巡迴法庭舉行。
然而,這還只是「冰山一角」!澳大利亞特許經營品牌Chatime的大股東是台灣上市公司La Kaffa International,持股比例超過55%。 事實上,這家跨國企業在38個國家擁有700多家Chatime門店。
被爆出欠薪的主要是來自中國大陸和台灣持有簽證的留學生。這些留學生因擔心被驅逐而害怕向當局投訴。為了生存,很多留學生違反了他們簽證中規定的打工時長限制,而Chatime也正式利用了這一點。
去年從日出茶太辭職的一名員工表示,2009年該連鎖品牌在澳大利亞開店后不久,他和他的妻子就加入了日出茶太。截至離職,公司欠薪高達數萬澳元。他說:「我們不得不和別人合租,為了支付學費和租金,我們不得不依靠國內父母的補貼。」
據其透露,像他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很多其他員工和他一樣正在等待公司的全額賠償。
2017年10月,悉尼一家Chatime門店主管向總部寫信,稱自己在2013年至2015年期間薪水支付「嚴重不足」。
她說,她得到的時薪至少比法定時薪至少低7.53澳元。如果算上加班的情況,欠薪可能會更多。為此,她寫信給公司總部,希望公司能夠償還欠下的錢,否則她會向監管機構提出申訴。
由於她沒有相關的工資記錄,她沒有計算具體數字。隨後Chatime把這封信函轉給了新州商會旗下的律所Australian Business Lawyers &Advisers,後者於2017年11月17日回信稱:「少付的款項可能超過32,000澳元(不含養老金)。」
一名律師建議Chatime向該員工支付20,000澳元,並讓這名員工簽署「不向其他員工透露」的協議,即所謂的「封口費」。支付記錄顯示,這名主管後來獲得了20,154澳元,而不是全額的32,000澳元,以換取簽署禁言令。
Chatime:系統錯誤
對此,Chatime方面拒絕回答有關該事件的任何問題。
澳媒報道稱,日出茶太的董事兼股東錢女士(Iris Qian,音譯)和股東趙先生(Charlley Zhao,音譯)還與去年一家麵包連鎖店的欠薪問題有關。在該麵包店工作的員工,每小時時薪僅為12澳元。在回應監察專員的問詢信函時,Chatime總部在向工作人員寫的一份內部說明中將欠付款描述為在日常工資審計中發現的「系統錯誤」所導致的「薪酬差異」。在這封信中,Chatime為系統的失敗道歉,並表示公司商店中所有受影響的員工都會收到退款。但是,它並沒有說明有多少工作人員受影響,涉及的時間或金額。
監察專員表示,對Chatime總部的調查是對茶飲運營商進行更廣泛調查的一部分。除Chatime外,其他在澳洲運營的茶飲品牌還包括在澳大利亞擁有超過55家門店的GongCha、規模相對較小的Sharetea以及其他海外特許經營商。
公平工作調查專員Sandra Parker說:「這些企業往往會實行母公司所在國/地區的經營模式和工作場所實踐原則。再加之雇傭的很多員工是海外移民,他們可能不了解自己的權利,因此可能存在很大的違規行為。」
2
澳大利亞特許經營加盟行業概述整體而言,澳大利亞特許經營品牌大約有1120個。
其中,澳大利亞商業形式特許經營門店70,700家,另有直營門店8300家;合計共有79,000家特許經營門店。
儘管商業形式特許經營門店數量略有增加,但是直營門店數量亦有所減少。因此,自2014年以來,特許經營門店總數未有變化。
過去兩年,特許經營行業缺乏實質性增長符合澳大利亞的經濟基本面狀況。
澳大利亞特許經營主要以零售業為主導,而過去兩年,澳大利亞零售業(尤其是非食品零售業)面臨著非常激烈的競爭。相比之下,食品零售業憑藉創新和產品種類方面的優勢更具彈性。據預計,未來零售行業洗牌仍將持續。
在所有特許經營品牌中,零售(非食品)行業佔27.1%,食品和酒店住宿行業佔比18.1%,行政和支持性服務行業佔比14.7%;其他服務業佔比29.6%。
據報道,25%的特許經營授權商同加盟商戶發生過糾紛。特許經營品牌與糾紛涉及加盟商戶中位數為每個品牌兩家加盟商戶。就所有行業而言,加盟商戶與特許經營授權商存在糾紛的比例為1.8%。
最常見的糾紛原因是加盟商依從性、溝通問題以及費用問題。
儘管澳大利亞經濟近幾年相對平穩,但是特許經營行業就業人口數量自2012年開始逐步增加。據估計,目前特許經營品牌從業人數超過470,000人。
值得一提的是,長期兼職和臨時工增速快于全職員工。另外,這一行業,尤其是食品特許加盟行業雇傭海外留學生和移民的情況最為常見。
3
特許加盟店到底怎麼了?特許經營模式本身並無好壞之分,關鍵在於加盟商和特許商之間的特許經營關係。
2012年美國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相比獨立的個體經營,特許經營企業勞資關係相關法律依從性相對更高。法國的數項調研顯示,特許經營商可以從總公司的營銷、研發和培訓中受益。
研究者Lorelle Frazer指出:「加盟商戶表現比直營店更為突出。」
由此可見,特許經營模式本身並無問題。好的特許商可以給加盟商提供品牌、營銷等一站式的支持。反過來,加盟商的持續加入可以迅速提高特許品牌的知名度、進而增加其價值和收入。當然,這種雙贏局面建立的前提自然是良好的特許經營關係。
然而,事實往往並非想象的如此美好!
簡單來看,特許經營商通過向授權商繳納或不繳納首期加盟費,並按照營業收入的部分比例支付給授權商,以獲得後者的品牌的支持以及原料配送等。
但是,事實上,很多加盟商在簽署此類特許經營協議的時候往往低估了其中的財務風險。
特許經營協議會對協議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進行約束。Jenny Buchan副教授表示:「一家特許商可以授權多個加盟商戶,同時簽署多份特許經營協議。相比之下,加盟商一生中可能只會選擇一家特許品牌。」
特許方向客戶(以及股東)負責。而加盟方則對自己的員工以及合規性負責。
假設一名客戶對自己從加盟店購買的商品不滿意,則可能會不再光顧這個品牌而選擇其他的品牌。為了盡量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特許方往往會控制和最終產品息息相關的整個環節,如價格、供應商和衛生規定等等。
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一些特許品牌為了擴大品牌效應,實現短期內迅速擴張,他們往往會引入風投等投資者進入。伴隨風投等投資者的進入,為了迅速兌現最初投入,他們往往會犧牲產品和服務質量。
尤其我們不難看出,一些加盟商在經營過程中會發現入不敷出是常態,所以會想盡辦法、不惜一切代價減少運營成本,其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使用通過虛假合同雇傭持度假簽證來到澳洲的非法海外員工,並儘可能的壓低薪酬。
據當地一位前達美樂門店店長透露,他的老闆曾明確表示,不論採取何種手段,務必要確保當月的勞動力成本所佔比例低於銷售額的27%。
這意味著他要經常登錄並進入門店的工資管理系統,「運用各種手段削減」旗下員工在系統內登記的工作時間,以便相應地降低其員工的工資。
他說:「如果當周銷量很糟(實際上很多周都是如此),勞動力成本務必要削減至月銷售額的27%以下。為此,我不得不削減了自己和其他員工的實際工作時間。」
食物、勞工、租金和固定成本都在上升,而披薩價格卻在下跌。如今的披薩售價和上世紀90年代時的價格水平相同。與此同時,達美樂披薩的利潤卻在翻番。所以說,如果要保證客戶買到廉價披薩的同時,達美樂披薩的利潤還在猛漲,就只能由特許加盟商來填補兩者金額間的巨大差額。」
4
一切終將改變!且不提相對保守的工黨,即便是現任聯盟黨政府也深知,整個社區都期望政府能夠對剝削工人的行為採取嚴厲回應,而不論違法的是大企業還是小生意主。
于上月發布的「移民工人專項工作組報告(Migrant Workers Taskforce Report)」建議對「明確、蓄意和系統性」 剝削案件採取刑事制裁。政府已經接受了這項建議。
這可以說是一個大胆的舉措。因為,按照「澳大利亞工作場所法」,欠薪和其他違法行為僅實施民事處罰。
儘管有些人認為,政府眼下只關注大選,改革來得太晚,力度不夠。
但是,伴隨維州和昆州工黨政府正在制定類似的法律,對欠薪等剝削工人行為適用刑事處罰已經逐步演變成為了一種趨勢。
移民工人專項工作組成立於2016年,誘因是7-Eleven曝出的大規模欠薪、剋扣員工醜聞。事實上,從那時起,這個問題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很多欠薪的連鎖品牌都被曝光了出來。
伴隨公眾關注率的提高,特許經營行業洗牌正在持續。
END
羅馬並非一日建成!
逐利是商家的本性,伴隨特許經營行業欠薪、不合規等問題越來越多的受到關注,這是行業洗牌持續的一種寫照,不良企業最終還是會被淘汰。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原文鏈接: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