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新阿德萊德 原文鏈接
澳洲的許多年輕人在成年後的那幾年裡,仍與父母同住,但這一趨勢並不只歸因於高額的房價。
摘要:
文化背景的不同影響著年輕人住在家裡的可能性的高低。
年輕人住在家裡的原因還包括晚婚理念、工作和教育影響。
2016年,年齡段在20-24歲的年輕人中,超過43%與父母同住,而在1981年是36%。這一比例在25-29歲以及30-34歲人群中也有所增加。
近日,澳洲家庭研究院 (The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Family Studies,AIFS)通過數據分析,揭示了澳洲城鄉各地、男女、不同文化背景群體的發展趨勢。
研究發現,澳洲年輕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住在家裡——尤其在各州的首府城市——但是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不僅僅是生活成本這一條。
澳洲家庭研究院主管Anne Hollonds 說:「年輕人受教育的時間也變長了,他們的就業變得不那麼穩定,因此他們的收入也不穩定,」
「如今,人們推遲了尋找伴侶的時間。直到30歲左右,年輕人才會安頓下來組建自己的家庭。」
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
「因此,對比過去幾十年的情況,如今20歲到30歲成為了年輕人過渡轉型的10年。」
與父母同住的男女比例
2016年,州首府城市裡50%的年輕男性和43%的年輕女性居住在家裡,偏遠地區這一數據則為年輕男性42%、年輕女性31%。
一些父母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以此揭示了城鄉的這一差距導致的結果是利弊共存的。
澳洲的年輕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住在家裡。
年輕人Skye說:「只有當你的工作地點和學校在父母住所的附近時,你才能住在家裡,」
與父母同住的年輕人們
「倘若你不是出生在城市而是生活在鄉鎮地區的話,成年後就得搬走。」
一名母親Mel對此也有同感:「我20歲的女兒已經離家靠自己在外打拚了2年,但是上周返回到了家裡居住,」 她說。
「布里斯本的城市生活成本太高了,但是,我們住在比較偏遠的鄉村,這裏的工作機會也不多。」
澳洲家庭研究院發現,文化背景也影響著年輕人住在家裡的可能性高低。
「在澳出生的年輕人中,具有亞洲、中東、非洲或南歐和東歐血統的年輕人更有可能與父母一起生活,而那些有澳洲、西北歐或紐西蘭背景的年輕人則更有可能搬離父母家,」 調查員 Lixia Qu說。
「這一趨勢反映出澳洲當前蓬勃發展的國際教育產業,以及更多無人陪伴的國際留學生正生活在澳洲。」
以下是一些父母和子女分享的他們全家住在一起的經歷,他們的故事也從側面反映了一點:很多決定並不能依靠個人意志進行選擇……
父母們說:圖源:abc.net.au
「在澳洲境外出生的年輕人中,與父母同住的人數在2001-2011年間有所下滑,尤其是20-24歲年齡段群體。」
「我的兩個孩子都是曾經搬出去現在又回來住的。他們的主要困境是租金和電費。年輕人也很難在租房市場上有高競爭力,尤其是在收入不穩定的情況下。」—— Anon
孩子們說:圖源:abc.net.au
年輕人仍與父母同住,對此你怎麼看?歡迎文末留下你的觀點哦~
轉載聲明:本文為轉載文章,不代表我站觀點,對轉載有異議和刪稿要求請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