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亞洲面孔,華裔女孩在學校被欺負!每個移民家庭,絕不能忽視這一課…
來源:悉尼辣媽幫
作為第一代移民,
很多時候,我們都無比羡慕那些「香蕉人」
羡慕他們純正的口音,
羡慕他們能更好地融入。
但實際上,
作為亞裔移民的後代,
由於原生家庭和外表的不同,
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煩惱甚至痛苦。
亞裔孩子的獨白
我以為自己和大家一樣,
但白人認為我和他們不同,
亞洲人也不認為我是他們中的一員。
身份的認同讓我迷茫……
作為一代移民家長,這正是我們的孩子,
即將或者正在面對問題。如何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引導他們?
這是作為一代移民家長必不可少的一課。
一個美國的華裔姑娘,
在youtube上講述了自己作為華人,在美國成長中遇到的困難,引起了諸多共鳴。
這些經歷可謂是搞笑中透著心酸,
不過好在隨著成長她找到了自己的認同感。讓我們一起看看這個華裔美國女孩成長的煩惱!
或許你會更加了解你家孩子的處境。
ABC (American Born Chinese)成長的煩惱本素材和圖片來自youtube頻道:ilikeweylie
Weylie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華裔姑娘,雖然生長於美國這片土地,但從小家裡就是講粵語,父母的朋友都是中國人,吃的是典型的中餐,外出吃飯也基本去中國的餐廳。
所以,對於上幼兒園之前的Weylie來說,她其實一直生活在一個「純中國"的環境里。
雖然在路上能看到一些其他種族的人,但並沒有過深刻接觸,在她小小的內心,人們不過是長得不同外表,說著不同語言而已,她壓根兒就沒有「種族」這個概念。
直到上了幼兒園,走出了原生家庭固有的圈子,她才發現一切都不一樣了……
圖片來源:www.aka.org.nz
在上幼兒園之前,Weylie的家人沒有教過她一個英文單詞,因為他們覺得既然娃都生在美國了,將來英語自然會和本地人一樣流利,沒必要自己在家教,所以那個時候,這個小姑娘的英語單詞的詞彙只限於2個,一個是自己的名字,另一個就是「Apple」。
在幼兒園的第一天,她傻傻地站在班裡,內心是崩潰的:「我的天哪,這些人說的都是個啥啊!」好在那個時候年紀很小,孩子們在打打鬧鬧間語言也學的比較快,Weylie在經歷過最初的困惑后終於在上小學之前學會了英語。
但那個時候 ,父母依舊沒有告訴過她:「Weylie,你是中國人或者你是個亞洲人。」之類的話,儘管Weylie已經意識到同學們的頭髮、眼睛顏色不同,和家人講的語言也不同,但她仍然沒有「種族」的概念,在她看來全世界人都是一個種族——大家都是人類呀,小朋友們不同是因為每個人的家庭不同,卻並不知道這些不同和文化種族有著密切的關係。
圖片來源:kindergartentaranak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Weylie的感受卻越來越不同了,在小學時期,她曾因為亞洲人身份遭受過同學的霸凌與取笑,還因為自己的英文底子薄弱被父母批評。這些,無一不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困惑著她。
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與眾不同是在二年級,起因是午餐。
二年級的時候 ,Weylie轉到了一所新的學校,這所學校有食堂,可以自己買飯吃。
小姑娘很高興,興沖沖地和父母要了錢去食堂買飯。
但是,排隊的時候她就蒙了,看著那些花里胡哨的洋餐,她腦中只有一個念頭:「這些東西都是什麼啊?要怎麼吃啊??」因為成長於非常傳統的中國家庭,家人外出只帶她吃中餐,所以她對除中餐以外食物的概念只停留在麥當勞……
圖片來源:google
經歷了買飯的打擊,她決定還是自己帶午飯到學校。
當天晚上,媽媽特意為她準備了腌菜燉豬腩,這道菜是小Weylie的最愛,每當媽媽做這道菜的時候她都覺得像過年一樣興奮。
第二天,媽媽將菜和米飯裝在分層的保溫桶里,讓Weylie帶去學校當午餐。
整個一上午Weylie都興奮地盯著保溫桶,超級盼望中午的來臨。
終於熬到午飯時間,她迫不及待地打開保溫桶,菜的味道卻吸引來了周圍的同學,大家圍成一圈問她:「這是什麼味道啊,你吃的是什麼東西呀?」
在Weylie看來 ,一定是食物的香氣引來了大家,於是她驕傲地對同學們說:「這是豬腩肉燉腌菜呀!是不是很香呀?」
結果大家卻炸了鍋,大聲叫著:「好噁心啊!」
「你在吃什麼!」
「你為什麼要吃這種東西啊!」
「太噁心了!」
「天啊,太難聞了!」
圖片來源:電視劇《Fresh Off the Boat》
可憐的Weylie傻傻地抱著保溫桶不知所措:她肚子已經餓得咕咕叫了,但如果她吃下她面前的美食,同學們會覺得她噁心,因為她在吃全天下最噁心的食物。
大家的態度讓她的整顆心都瞬間沉了下去,覺得超級沒面子,只好草草吃了幾口就把保溫桶放在邊上,為了融入這個集體,不被大家看成異類,她只好裝作也很討厭這個味道。
如果說午餐事件只是同學的無心之舉,那麼接下來的一次事件可以算得上是對亞洲人的霸凌和歧視了。
三年級的時候,班裡來了一個台灣小男孩,這個男孩的五官輪廓很淺,臉看來比較平。
他剛到班上,就被同學譏笑:「哇,你看他臉怎麼平成那樣,是不是家裡人天天往他臉上呼巴掌啊?」
圖片來源:電視劇《Fresh Off the Boat》
那時候,剛融入集體沒多久的Weylie還是一個人云亦云的小姑娘,充當著小跟班兒的角色,不敢輕易反駁別人的話。
那些熊孩子嘲笑完台灣小孩,又轉過來看Weylie,讓她也發表點意見。於是Weylie只好隨著附和:「是啊,他臉是很平。」結果,熊孩子們瞬間爆笑,指著她嘲笑到:「哈哈哈,你臉也是啊,你不和他一樣嗎?」
回到家后,委屈的Weylie和媽媽說了這件事,媽媽用粵語回答:「哎呀,可能那些小孩子歧視我們中國人啦!」
然後,媽媽才第一次給Weylie解釋了種族問題,她才懂得原來自己和白人同學是不一樣的,自己的種族在美國是一個少數群體。
也就是那個時候,她一下子明白了多年困擾自己的問題:比如,為什麼自己吃的飯菜和同學們在學校吃的不一樣;或者,為什麼有時候自己有些時候只懂得用中文表達自己,詞彙量遠不如同學們;為什麼自己不知道Usher、Ne-yo、碧昂絲、the pussycat dolls,而只知道Twins、陳冠希、李克勤、容祖兒……
圖片來源:電視劇《Fresh Off the Boat》
在成長的道路上,讓Weylie感到困惑的不僅僅是文化問題,還有語言的問題。
可能很多一代移民家長並不明白孩子關於語言方面的困惑,但看了Weylie的感受后,或許你在孩子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就能給予孩子更深的理解了。
由於Weylie成長於英語非母語家庭,從小接觸英語的機會就比母語家庭的孩子少很多,所以對於英語的敏感度就比較薄弱。
從幼兒園第一次接觸全英文環境開始,她就很努力地去學英文,但是自己的英文程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於「墊底兒」水平。
圖片來源:google
學生時代,總會有這樣的測試:學生們必須讀完一本書,然後老師根據這本書的內容出一份考卷測試學生的理解度。
Weylie每次都認真讀完書,但幾乎每次測試都不及格。實際上,從小學到初中,Weylie的閱讀能力一直很差,因為每天她只有短短几個小時在學校使用和學習英文,一旦回家或者放假,則基本上沒有什麼感受英文的機會了(有幾個孩子的家庭可能好些,孩子們之間在家講英語)。
她的英語水平一直比班裡的同學低2到3級,比如五年級的時候,她實際的閱讀能力可能只有三年級的水平……
但Weylie的父母卻並不理解她的苦衷,沒有給她任何實質的幫助,還責怪她學習不努力。因為在他們看來,你就是美國出生長大的,你英語就應該很好,沒有不好的理由。
這讓Weylie特別委屈,因為她已經在自己能做的範圍內做到最好了,但結果卻差強人意。當班裡的同學都在讀厚厚一本的《哈利波特》的時候,她還在讀《Junie B. Jones》。
這些學語言的痛苦經歷讓小小的Weylie手足無措,給她的成長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歡喜》
所以,諸位華裔爹媽,學語言這件事千萬不要都甩鍋給學校,那對於非母語家庭的孩子是遠遠不夠的!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最好能讀一些簡單的英文繪本培養孩子的語感,平時多鼓勵孩子和英語母語家庭的孩子玩。
如果家長自身英語真的很不好,那不如求助一些補習機構的英文課,讓孩子多一些和英語母語老師學習英文的機會。
總之,千萬別無視孩子的這些困惱,而要給他們一些實質的幫助。
此外,從小給孩子講講為什麼大家長得不一樣,說不一樣的語言,讓孩子早早知曉族裔的不同反而會讓他們的成長道路上少一些迷茫與痛苦。
再回到Weylie的故事。雖然作為ABC的成長之路並不順暢,但是Weylie不斷通過樂觀、積極的態度化解生活中的小插曲,她不但沒有身份認同的煩惱,還為自己的與眾不同感到自豪,並且總結出一套非常值得參考的ABC生存法則:
ABC生存法則
首先,Weylie總是告訴自己,作為少數族裔,這並沒有任何丟人的。我家不用英語交流又怎麼了呢?說中文有什麼好羞愧的呢?
我比身邊那些人都強啊,我可以熟練講兩種語言,而且我同時了解中西方兩種文化,這難道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嗎?
圖片來源:google
說到食物,我愛吃中餐又怎麼了呢?無論我們外表是什麼樣的,我們都是普通人呀,而且我們都是通過自己努力賺錢養家吃飯,愛吃什麼食物有什麼關係嗎?
我們難道不應該試著把不同的文化結合起來,然後互相分享、互相學習嗎?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吃一樣的食物,說同一種語言,有一模一樣的價值觀……
那樣的話,這個世界還有什麼意思呢?大家就沒有任何可以互相分享的東西了,也沒有任何新鮮事物可以體驗了呀!
所以 ,與其因為覺得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樣而覺得丟人,還不如把你的不同之處當成你能拿來與大家分享的事情。
談到交朋友,Weylie也有自己的一套法則。
她認為,如果是真朋友 ,就會接受你是中國人的事實,他們願意去了解你、關心你、尊重你。如果你只想和那些一味取笑你,讓你對真實的自己感到難堪的人交朋友,那麼 ,最後你只會變得和他們一樣!所以,假如現在你身邊的朋友都在取笑你的語言,取笑你吃的東西,取笑你的穿著……
那你就進錯圈子了!如果你正因為自己來自和其他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感到不舒服或丟臉,拜託你一定要和那些真心為你好的人交朋友!
圖片來源:電視劇《Fresh Off the Boat》
比如有些人,當你告訴別人你喜歡吃什麼,或者你是怎麼成長的之後,如果他們覺得很噁心,表示不感興趣,或者其他什麼不好的態度那就隨他們的便,他們想要封閉自己的思想,那就讓他們這樣好了。你千萬不要封閉自己,不要認為自己不該和其他人分享自己與眾不同的文化。
因為正是這些差異,這個世界才這麼美好。我們所有人的差異匯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整體,大家互相學習。所以你可以嘗試和大家說:來,我給你講講我碗里的豬腩肉,來,我給你說說我的咸帶魚!
圖片來源:文化部
關於原生文化的認同,Weylie的建議是:正視真正的自己。
像前面說的,Weylie最早接觸的是華語流行歌曲,所以內心中也更加喜歡這些好聽的中文歌。曾經有一段時間,她強迫自己去聽同學們喜歡的美國流行樂,並強迫自己也去喜歡,但結果卻事與願違,她的心中一直有一個聲音在大聲說:「這不是真實的我,這些不是我喜歡聽的歌!」。
所以,最終她決定正視自己的真實想法,比如她會開車的時候開著車窗,把中文歌的音量調到最大,周圍的人可能會說:「她在聽什麼鬼啊,一點都不酷,聽起來好怪啊」。
但Weylie卻覺得這一點兒也不丟人,她會認為「你聽你的,我聽我的,這就是我喜歡聽的,我超享受這個。」
圖片來源:google
最後,Weylie鼓勵和自己一樣土生土長的少數族裔:「接受自己的與眾不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你會覺得難為情,會在意別人的指指點點。不過最重要的是你真的應該和那些真正關心你、尊重你的人交朋友。你就是你,你應該是第一個接受你自己,為自己感到驕傲的人!因為你不是要去尋求來自他人的認同,你要從自己心底去認同你自己!你所接受的教育造就了今天的你,你真的很了不起!」
Weylie的視頻引起了很多有相似成長背影的移民二代的共鳴,大家紛紛留言肯定她樂觀積極的態度 ,並分享了自己在成長中的類似煩惱:網友Julia P
I have a story to tell: My Chinese friends who just came here was doing a speech in front of the class. When they were talking everyone was just laughing and mocking at their accent. I mean they just came here and they barely can speak a word in English, they had the courage to go out and speak, what rights do u have to laugh at them.
譯文:我講個發生在我身邊的一個故事:我有個朋友,剛從中國來,有一次,他在課堂上發表演講。當他開始演講時,台下的同學卻在嘲笑他的口音。我想說;他們剛來到這裏,幾乎不會說什麼英語,但是他們有勇氣站在那麼多人講話,你們有什麼權利嘲笑他們。
網友Viviane Perpetuo
I grew up Brazilian-American and I can relate SO MUCH to all your examples, it's basically everything I went through as a kid. It took me many years to become proud of my ethnicity and embrace where my family came from.
譯文:我是巴西裔美國人,你在視頻里的所有經歷我都曾經經歷過,你那些故事跟我小時候遇到的一模一樣。我花了很長時間才重拾我的種族自豪感,並開始正視我的原生家庭是從哪裡來的。
網友PurelikeaLily
Pls don't think these type of videos are insignificant. THESE are the type of realstuff people need to hear. THIS is real life. Many of us experience these things. I'mAfrican, who grew up western (White, I guess) and I can totally relate and understand your experiences. Thanks for a great video.
譯文:請不要認為這些類型的視頻是微不足道的。這些都是真實故事。人們需要聽到這類聲音。這反應的就是現實生活。我們很多人都經歷過這些事情。我是個非洲人,在西方長大(所謂的白人世界),我可以完全理解你的經歷。謝謝你的精彩視頻!
網友Selina
姐妹,你太棒了,非常喜歡這個視頻,詮釋了我的生活。我也是一個中國人,從小被很多人排擠。我真的很喜歡這個視頻,真的很有意義。我以前也嘗試著改變自己,可我還是更喜歡真正的自己。音樂的那一段,我也有同感,我喜歡中國歌曲,很多人笑話我,說這些歌難聽,可是我還是覺得,這是我喜歡的歌曲,我喜歡這些。厭惡者無論你怎樣做他都會討厭,我依舊會做我自己。
網友茜茜SISSI
前兩年帶著3歲的女兒搬來美國,對於幼兒園她並不陌生,在中國已經上了1年,學校有營養師配餐,大家都吃的一樣。來了美國后,她總是不怎麼吃帶去的午飯,了解下來,她覺得跟小朋友吃得不一樣,所以不吃。但很幸運,她遇到了一個好的老師,老師和我商量,讓我包一次餛飩,那天中午,全班都和我女兒一起吃餛飩~之後我也努力學西餐,輪換著給她帶中西餐,她總是吃的很滿足。
網友Yuyao C
我曾經覺得,當一個亞洲人,當一個中國人,很多時候在國外是很尷尬、很受委屈的事情,直到出國學習了,我才知道原來我的文化有多麼值得我驕傲,我的黃皮膚,我的黑眼睛是多麼特別,我的國家是多麼值得我為之努力。
看了Weylie和網友的經歷,
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歡迎在文章最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