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呆了!澳洲私人醫保明年又將上漲

2019年10月25日 22:28

來源:聚澳傳媒

據衛生部長亨特(Greg Hunt)與醫療器械行業的協議未能如其承諾的那樣降低成本之後,持有私人健康保險的澳大利亞人明年將面臨高額保費增長,漲幅可能達到通貨膨脹率的兩倍。

澳大利亞私人醫療保健協會(Private Healthcare Australia)主席希爾(John Hill)說,衛生部長亨特將下一輪保費增長限制在平均3%的目標將「極具挑戰性」,因為膝關節和髖關節置換術等設備的價格飆升了8.6%。

希爾周三在墨爾本的精算師協會會議上發表講話之前對《悉尼晨鋒報》和墨爾本《時代報》說:「在不降低這些成本壓力的情況下,就不能對保費施加壓力。這很簡單。」

據報道稱,私人醫保公司將會在下個月提交相關協議

可是這也是必須經由衛生部批准

而具體的漲幅則從明年的4月1日開始實施。

通常投保人都會做一些研究,並且一次性繳納12個月的保費以此鎖定前一年的價格而躲過漲價。

消費者權益組織Choice的發言人Jonathan Brown在三月的時候表示,現在無法比較各家保險公司的條款。該機構稱現在比價網頁沒有獲得詳細條款,不能在金卡、銀卡、銅卡和基礎卡之間做出精明的選擇。

當時的改革表明住院保險分級差異大,太極和足底反射被除名。

根據新變化,住院內容分四級:金卡、銀卡、銅卡和基礎卡。

金卡提供全部38類住院服務,銀卡是26類,銅卡18類,基礎卡則提供很少內容。

投保人如何在今年的改革中省錢?

預付保費

今年的保費上漲率為3.25%。如果你是單身購買了最高級別的醫院保險,你一年將多支付83元,家庭的話多支付165元。

在4月1日前支付全年保費以鎖定較低費率,但今年有些不同,大多數人可能等待看看有哪些新的保單。如果你想在4月1日之後比較一下,也可先預付三至六個月的保費。

Choice提醒公眾,預付保費並不代表你衹能待在這家保險公司,如果你以後想換公司或取消保險,你可以獲得退款。

選擇更高的自付費

4月1日後,你可以選擇支付比以前更高的自付費(個人最高達750元/人,家庭最高位1500元/戶),用來降低保險費,這可能比預付款更能節省您的費用。但選擇較高的自付費也意味著一旦你去醫院,則需支付更高的費用。

30歲以下人士的新折扣

30歲以下的人,每年輕一歲的話可獲得2%的保費折扣,即29歲可獲2%折扣,28歲可獲4%折扣,27歲可獲6%折扣,26歲可獲8%折扣,18至25歲的人可獲最高額度的10%折扣。如果你一直不改變保單,就可以繼續獲得最高折扣直到你40歲。

是否應該購買醫院保險?

前面講了4月1日起實行的新變化影響最大的是醫院保險,一些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已經有國民健保(Medicare)了,為什麼還要購買醫院保險?

沒有醫院保險的好處

如果你在31歲之後購買私人醫保的醫院保險,就不得不支付終生醫療保險附加費(Lifetime Health Cover)。意思是你不買私人醫保就不用付這筆費用了。

公立醫院系統是按照病情的緊急程度來安排救治的,即對需要緊急手術的人優先。

但對於更複雜和更昂貴的醫療條件,無論你是否有私人醫保,你最終會被醫治。

如果你作為公費病人去公立醫院接受治療,國民健保將支付你的賬單。

如果你以私費病人身份住進私立或公立醫院,你最終可能會向你的醫生、有時甚至是醫院支付一筆「差額費」,這筆費用是你的治療費用減去國民健保與保險公司承擔的部分后,剩下的你需要支付的部分,可能會達到數千元。

沒有醫院保險的壞處

對於擇期手術,你衹能被列在等待名單上。

您無法選擇自己的醫生。

你將在公立醫院而不是私立醫院(通常有更好的條件和服務人員)接受治療。

如果單身年收入超過9萬元(或夫婦收入綜合18萬元以上),你需要繳付2%的國民健保附加稅(Medicare Levy)。

如果你超過31歲,決定開始購買醫院保險,那麼你必須支付終生醫療保險費。年齡超過31歲后,每增加一歲,年遞增2%的LHC附加保險費。

隨著今年4月的醫保的上線,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放棄私人醫保。

報告稱,如果當前的趨勢持續下去,澳大利亞會發現本國處於「死亡螺旋」之中。年輕人和身體健康的人放棄私人醫療保險,購買私人醫保者中,健康狀況不好、年齡更大且賠付更多的人佔據更大的比例。

這種情況會繼續推動保費上漲,導致更多身體健康的客戶外流,並讓保險公司在控製成本方面承受巨大的壓力。

網友們也紛紛通過吐槽的形式來表達對其上漲的不滿

我在公立醫院的鼻竇手術等候名單上等待了18個月,

因為同樣的手術會花掉我1萬刀的私人健康保險。

我有頂級的健康保險,

然後已經在牙科上花費了超過1萬刀了,

當我可以為它存錢的時候,我要付更多的錢。

我在行動,有頂級的私人醫保。

去年,一個的胃部手術12萬刀花費

居然要我自掏腰包

不然等待手術的時間就會超過6年!

不幸的是我沒有更多的選擇了,只能乖乖交錢做手術。

我是一個健康的25歲青年。

足球比賽后需要面部手術。這是我唯一一次用醫保。

結果4000刀的手術費,

只給我報銷了700刀。

我一怒之下把保險取消了,但是我剛剛又給簽回來了,因為它比起私人醫保的附加費可划算多了。

根據finder.com.au的數據,早在2018年私人醫療保險的平均費用約為每月166刀,或每年1992刀。

儘管平均每年支付2000刀左右,

但人們在做手術時仍要花費數千刀,

這主要是因為專科醫生的費用不包括在內。

一位澳洲母親就對她的私人醫保十分不滿,她花了大約8000刀通過私人系統生下第一個孩子。

她原以為自己會得到產科醫生探視的部分保險,但令她吃驚的是,她得到的唯一一筆錢來自醫療保險,而不是她的私人保險公司。

這位38歲的女士每年為標準的醫院醫療保險支付5472刀,外加500刀的額外費用。這項保險包括她自己、她的丈夫和新生兒。

儘管她的醫療保險水平很高,但她的產科醫生的自費費用約為6450刀。她還必須支付500刀的硬膜外麻醉,400刀的兒科醫生和500刀的醫院額外費用。她還花費了數百刀用於血液檢測、超聲波檢查和疫苗【相關閱讀:顯微鏡學家發表對四家疫苗公司的成分分析】接種。

這一切不禁的讓她想破口大罵!

我每年交那麼多錢,都幹啥去了?!

這也不包那也不包,

你們到底包啥呀?

雖然她不認為自己能擺脫私人身份,但她會重新評估自己的身份。

她在接受網採訪時說:「這也讓我在考慮是否要請私人產科醫生時三思而行。」

「如果你通過公共系統,它幾乎不會花費任何東西……你不會有很多自掏腰包的成本。」

其實,資金缺乏,

人員及各個資源的匱乏,

以及浪費,不公平和底下的效率,

都是澳洲醫療體系中存在的巨大問題

而澳洲的私人醫保會如何走下去,也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