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難,看病貴?說說澳洲醫療收費的真相

2019年12月31日 22:28

來源:澳華財經在線

 北京暴力殺醫的悲劇發生后,網上立即湧現了許多探討中國醫保制度的評論。

據說,殺害醫生的兇手一家與醫院的一個矛盾在於能否將老人從急診科轉向住院治療,但得到的回應是醫院沒床位。兇手的姐姐說,在急診治療下去意味著無法使用醫保而需要自費,給他們造成了較重的家庭負擔。

隨著中國醫改的深入推進,醫保控費越來越嚴,特別是進入2019年之後,各地區的醫療機構都在深入嚴格執行醫保控費的「紅線」。此外,中國三甲醫療機構資源的匱乏一直困擾著社會,也是造成看病難的一大問題。在這起觸目驚心的悲劇中,醫保資金的使用效益和醫保制度的公平性,被認為是將救死扶的醫療工作者群體推向刀尖上的原因之一。

「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不止困擾中國。保健制度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每一位永久居民都可以申請一張醫療保障卡,也就是Medicare卡,持卡者可免費在澳洲國內任何社區診所或公立醫院得到一系列的醫療服務,包括診治、住院、買葯等基礎性醫療服務。

但澳洲複雜的醫療保健系統之中,同樣存在著深刻的矛盾。巨額費用亦使低收入家庭陷入困境,眾籌網站上募捐醫療費的患者並不鮮見,尤其是當患者需要長期醫療服務時。

在澳洲,人們看病的第一步是找家庭醫生(General Practitioner, GP),如果家庭醫生認為有必要就會將病人轉到專科醫生(Specialist)做進一步診療。

但是,當患者去看專科醫生時,或要面臨棘手的「自費」問題。許多人由於費用原因而拖延或避免去看專科醫生。

Medicare數據顯示,在2017-2018財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專科醫生使用(bulk-billing),換句話說,大部分專科醫生還要收取MBS(Medicare Benefits Schedule)費之外的額外費用,這些額外收費如果不被覆蓋,就需要患者另外自付。

從數據看,醫院外的每次專科診療平均自付費用將近80。就住院診療而言,12.5%的病人需要自費。整形外科類的自付費用最高,超過三分之一的患者平均自費金額為385澳元。但在「平均」統計的背後,有些專科服務的自費賬單甚至高達數萬澳元。

自費從何而來

澳大利亞醫學協會(AMA)長期以來一直批評說,MBS低估了醫療服務的成本,Medicare的報銷比例不足。過去5年中,通貨膨脹和醫療成本上升,醫生的個人收入、員工工資、認證和執業費用(包括房租、設備和醫療用品等),這些費用也逐年上升,MBS的報銷水平卻沒有改變。

大多數私人醫保提供「無差額」安排,即醫生收取的費用與保險公司同意報銷的額度相同,患者無需自費。

但還有一種「已知差額」安排,即醫生收取的費用高於保險公司同意報銷的額度,患者需要自掏腰包支付一些費用,通常平均為500澳元。

但是,專科醫生未必會完全按照「已知差額」安排收費,這就是自付費用可能會大增的原因。哪怕專科收取的費用超過「已知差額」1元,患者就不再有資格根據「已知差額」安排向保險公司提出報銷。保險公司僅支付MBS費用的25%,患者需要自付餘下的費用,當然,自費的多少也因各保險公司而異。

             

專科醫生收費「玄機」

澳洲的專科醫生在收費上可以有多大的自主權呢?答案是:專科醫生可以自由設定自己的收費水平。根據澳洲的憲法,專科醫生的收費不受政府監管。在這一點上,澳大利亞與加拿大和法國等不同。

同一領域醫生收取的費用可能會有很大差異。2015年發表在《澳大利亞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一些專科醫生的收費可能是其他同類醫生的五倍之多。

例如,有10%的患者向心臟病專科醫生支付了不到23澳元的自付費用,而另外10%的患者的自費超過127澳元,而且醫生的經驗或治療效果都沒有明顯差異。

此外還有地域方面的差別。在,泌尿外科的平均自付費用為7049澳元,而維州為4110澳元,塔州為1579澳元。根據Medibank的報告,在許多情況下,坐飛機去做髖部或膝蓋手術,可能比在看外科醫生要便宜。

2017年Medibank的一項研究發現,前列腺癌手術患者的自費高達10,700澳元。

     

政府整治行動

澳洲衛生政策專家曾提出了數項改革,以遏制專科醫生過度收費,包括直接的政府監管、引入財政激勵措施,例如家庭醫生bulk-billing激勵措施等。

但是,可能最有效的措施或許是政府採取措施,使專科醫生的收費更加透明。

今年3月,聯邦衛生部長格雷格·亨特(Greg Hunt)宣布聯邦政府將在網站上公布專科醫生個人收費,以幫助患者避免「炸彈賬單」,打擊醫生收取高額費用。

這是一個自願的項目。專科醫生可以選擇提供他們的費用信息。MBS審查工作組主席Bruce Robinson教授說,如果某個醫生的信息不在列表上,對患者來說應該是一個危險信號。

但是該網站中並不包含這些信息:Medicare的報銷範圍、私人醫保公司是否報銷某項費用、私人醫保公司報銷的總費用、專科醫生或醫院是否與保險公司之間有安排。所有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自付費用。

政府還承諾將開展一項新的全國教育運動,著重於警告患者、家庭和全科醫生有關自付費用過高的情況,並強調更高的費用並不等同於更高質量的服務。

但是很明顯,患者和全科醫生需要在首次就診之前更容易地獲得有關專科醫生收費的信息,而且還需要提前數周或數月與專科醫生預約。

CHOICE 醫保專家Uta Mihm 說:「問題在於,還是得由患者與醫生進行協商。而且,如果你生病了或痛苦不堪,那麼你最不想做的就是與手握自己生命的人討價還價。」 

患者如何「防禦」

對於患者來說,應對高額的自付費用和「炸彈賬單」的最佳防禦方法是了解澳洲的醫療系統,提出問題,並確保自己在做出財務決定時是完全知情的。

在澳洲看病,也需要貨比三家。全科醫生推薦病人去看某個專科醫生,並不意味著病人就與這個專科醫生「綁定」了,病人仍有自己的選擇權。

還有重要的一點是:估算費用后,病人可以詢問醫生是否可以提供更優惠的價格,專科醫生通常會為難以負擔費用的患者調整費用。

澳洲如何處理醫療糾紛

中國近年來頻繁出現的醫療糾紛和「醫鬧」,使醫患關係雪上加霜。相比之下,澳洲並無「醫鬧」一說。

如果病人身體受到某種損害,不會自動假定醫療人員有過失並應承擔醫療過失的責任。需要由其他醫學專家考慮預后、診斷、治療等環節,以確定這些環節是否與公認的醫學實踐一致。如果這些環節中都不存在問題,那麼醫療人員就並無責任。只有這些環節中的任意一個沒有達到該醫護人員應達到的標準時,才可能被視為違反了工作職責。

澳洲的醫療工作者通常擁有專業責任賠償保險,以防範這類風險。因此在醫療糾紛中,病人通常面對的是醫護人員的保險公司。在這樣的法律訴訟中,病人也需要尋求律師的幫助,獲得專業的法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