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國人還是澳洲人」,120萬澳洲華人的終極選擇

2020年09月26日 8:57

來源:當代廣播站

1、、

200年,

從被排斥開始

1810年,一位號稱「東方紳士」的廣州男子麥世英,踏上了澳洲的土地。這位被後世公認為「第一個定居澳洲的人」,開啟了華人200多年的史。

和所有西方國家的華人移民史一樣,澳洲華人200多年的開局,也是從金礦開始。

200年前的世界,地球上幾乎有一半的地方都在為「淘金」瘋狂。從北美到南美,從澳洲到紐西蘭,歐洲殖民者們在新佔領的土地上瘋狂勘探,用黃金積累原始資本。新殖民地上的教堂、議院、街道,歐洲宗主國的工廠、輪船、蒸汽機,乃至君主頭頂的王冠,都有著「淘金」事業的支持。

那時的中國人,沒有土地,沒有金礦,只有一雙勤勞的雙手,一彎任勞任怨的背脊,和幾代人的赤貧。

為了謀生,他們跳上了貨船,鑽進了狹窄的貨倉,歷經幾個月的海上顛簸,來到澳洲的金礦上,成為全球「淘金」事業中最重要,也是最卑微的一份子。

                     

1861年,澳洲的華人礦工一度達到了38258人,佔到當時澳洲總人口的3.4%。

這是中、澳兩國之間的第一次民間交流,在此之前,絕大多數中國人沒有見過其他膚色的人種,而這些從歐洲「流放」來的白人,也沒有見過傳說中「神秘東方」的中國人,他們對於中國的唯一印象,是震懾了歐洲幾百年的「蒙古鐵騎」、「上帝之鞭」。

但在雙方接觸之後,澳洲白人發現,每一個中國礦工,都是工作的機器。他們不分晝夜拚命工作、對惡劣的工作環境和壓低的薪水也能很快適應。這就讓澳洲的白人礦工工會們,對華人礦工產生了強烈的排斥。

而工會的力量影響到政府,開始了全方位對華人的排斥政策。

                     

澳洲華人礦工的墓地

上臭名昭著的「白澳政策」應運而生,當時澳洲的「核心價值觀」,是建立一個以白人為主導的國家,對其他人種,尤其是數量龐大的華人制定了排斥政策。

到1888年,所有的澳洲領土都不再接納新的華人移民。

這個時期澳洲華人移民的形象:醜陋、陰險、不守規則的野蠻人,排斥他們是正確的。這一點從澳洲當時的漫畫就可以看出。

下面這些都是「淘金」時代發表在澳洲報紙上,排斥華人的漫畫。第一張,一位華人趾高氣揚地讓一位白人紳士為他擦鞋。這幅漫畫想表達的,是「中國人搶走了白人的飯碗,賺走了錢,而白人為了生活只能為他們擦鞋」。

                     

下面這張漫畫畫的是一群華人在餐廳里吃飯,意猶未盡還想吃掉女店主的寵物貓。

                     

下面這張畫的是一位白人女子受到華人的鴉片誘惑,淪為後者的「玩物」。

                     

而下面這張畫的是代表西方文明的女神和代表澳洲的袋鼠,合力將想要溜進來的華人拒之門外。

                     

這些充滿了種族主義惡劣偏見的漫畫,正是當時澳洲社會對華人的主流看法。而那時的中國移民,也不過是將澳洲看成一個賺錢的地方,很少有人會想要在這裏定居下來。

澳洲華人「站起來了」

「白澳」政策一直到1970年才結束,此後開始,終於想明白了,多元化發展才是世界發展的正道,要不結束種族歧視的歪門邪道,澳洲「吃棗藥丸」。

此時移民到澳洲的華人,多為港澳台地區。他們對於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接受度更高,很快就適應了澳洲的節奏。

著名影星成龍的父親房道龍,就是在這個時期移民到了澳洲,並在此定居下來。房道龍在香港原本是美國領事館的廚師,後來美國領事調駐當大使,房道龍也跟著移民去了澳洲並生活多年。2008年房道龍去世,遺願是將遺體運到澳大利亞與妻子合葬。

                     

房道龍與房仕龍(成龍)

還有張柏芝,也是在那個時期隨著媽媽一起移民澳洲,一直生活到讀完高中,回港探親期間偶然被星探發掘才留在香港發展。而且,她至今依然保留著澳洲國籍。

                     

學生時代的張柏芝

這個時期的華人移民,最大的改變就是不再僅僅當澳洲是一個「淘金」的地方,而是將這裏當成另一個家園。

最能代表這一時期華人地位極速上升的一點,是澳洲政壇湧現出許多華人面孔。

1988年,香港來的華人移民沈慧霞,作為自由黨候選人當選為新南威爾士上議院議員,成為澳洲有史以來第一位華人州議員。

                     

沈慧霞

1990 年,華裔青年劉威廉當選為聯邦參議院議員,當時他年僅25 歲,是澳洲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議員,澳洲媒體對他不吝讚譽之辭,稱讚他為「沉浸在老黨中的新鮮血液」。

1991年,香港來的移民曾筱龍,當選為副市長,這是建市150 多年來的第一位華裔副市長。曾筱龍還兩次出席世界高峰會議,這讓中國代表團都為之感到驚訝。

                     

曾筱龍

80年代之後,大陸移民開始湧入澳洲。一開始,作為一個與西方世界隔絕了三十多年地區來的群體,不論是價值觀還是整體素質,都與今天的華人移民有很大不同。

但在澳洲多元化價值觀的大前提下,沒有人敢明目張胆歧視和排斥其他種族,華人移民還是逐漸適應了起來。儘管這些年在澳洲的媒體上,針對華人「暴發戶」的負面形象時有出現,但這更多是一種調侃,也包含著澳洲人對自身經濟能力自嘲的情緒。

200多年來,「開局一雙手」的中國人,已經成為澳洲最大規模的「少數族裔」,佔總人口的5.6%。不管是在哪個領域,都成為了重要的力量。商界有著名的企業家,學術界有著名的數學家、經濟學家、科學家,政界有財務部長、市長和議員……

                     

澳洲財政部長黃英賢

                     

墨爾本市長蘇震西

華人移民的受高等教育的程度,也高於澳洲平均水平,華人家庭的薪資中位數,也略高於澳洲整體,甚至連華人學生的分數,都要比澳洲整體學生的平均分要高。

澳洲華人早已「站了起來」,成為澳洲社會的中堅力量。

暗流涌動,華人移民,

「做中國人還是做澳洲人」

但是,有個終極問題,在表面上一片「民族融合」的和諧之下,還一直存在。那就是「究竟是做中國人還是做澳洲人」。

澳洲華人也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已經入籍澳洲的,一類是依然保留中國國籍,拿著的。

根據資料顯示,從2007年到2017年10年時間,中國內地移民的入籍比例,平均在30%左右。而且這個數據也是逐年降低,到2016-2017年更是降到了歷年最低水平,只有22.2%。

                     

從這個數據也能看出,大部分華人移民只是想要澳洲綠卡的福利和便利,並不是以成為國籍意義上的「澳洲人」為目的移民的。

時代向前,趨勢悄然變化。

在過去,這個問題並不明顯,不管是入籍還是拿綠卡,只要在澳洲生活,就是這裏的納稅人,就能夠得到澳洲社會的尊重。

但是在「后疫情」時代,僅僅是拿綠卡,似乎並不能得到完全的信任。只有入籍,成為國籍意義上的澳洲人,成為認同澳洲核心價值觀的人,才能夠在澳洲社會走得更遠。

就在前幾天,澳洲的代理移民部長Alan Tudg,藉著媒體鏡頭,對澳洲120萬華人說:「我們鼓勵所有華裔永久居民考慮成為。我們希望人們成為這個偉大國家的公民,以此宣誓對澳洲效忠,並和其他人一樣,成為澳大利亞的一員。」

這句話的背景,是有人問到澳洲的入籍考試中,必須要用英文作答澳洲「核心價值觀」,這麼做是否針對特定國家的移民。

澳洲入籍考試中,有5道核心價值觀的問題,必須全部答對才能入籍。

                     

移民部長說:「有些移民來自價值體系與我們截然不同的國家。我們只是想再次強調這些核心的澳大利亞價值觀,並確保人們在做出入籍的最終承諾前,可以深深地理解這些價值觀。」

這也就意味著,一旦入籍澳洲,就要和截然不同的價值體系告別。

其實,入籍考試的價值觀考題,只是一個形式而已,究竟是「做中國人還是做澳洲人」,這個終極問題,200多年來,一直困擾著澳洲華人。

在「后疫情」時代,華人移民們,似乎又到了抉擇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