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財評論|預算赤字救國,成敗繫於兩大關鍵要素
來源:澳財網
本篇內容為轉載/翻譯內容,僅代表原文作者或原媒體觀點,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圖/THE NEW DAILY
昨晚今晨,澳洲各大媒體——無論使用哪種語言——都被2020年的「特殊」預算案佔據著頭條。這份預算案的特殊在於它比通常的預算案晚了整整五個月,因為一場席捲全球的疫情讓一切都發生了改變,更因為這是澳洲史上最大的赤字預算,而且高昂的赤字得到了幾乎所有人支持和歡呼。
因為疫情下遭受嚴重打擊的澳洲經濟急需要最強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來拯救,此次預算案實際上是一場轟轟烈烈的「預算救國」運動,而這場運動的核心在於:
就業,就業,就業!
新冠疫情對經濟的第一大衝擊正是就業,不僅因為像旅遊、零售、娛樂等行業立刻進入停滯狀態,而且在應對疫情時所採取的各類封城和社交疏離措施使得絕大多數行業的工作都出現明顯放緩,造成了大量顯性與隱形失業。
根據最新披露的RBA內部溝通信息來看,如果不是政府快速採取了包括JobKeeper在內的一系列措施,當時一度預計失業率會在幾周之內直衝20%而去,將會有遠超過200萬人失業。而隨著JobKeeper的逐步削減和最終取消,未來一年中如何控制住失業率重新大漲將會是政府面臨的首要挑戰。
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政府這次的稅務減免中針對企業的主要項目繁多,最直接的就包括投資補貼、稅收虧損「結轉」收益、研發稅收減免、小企業稅收減免等多項,而且特別還增加了和加強員工技能和就業能力的培訓FBT減免、再培訓個稅減免,以及直接推動企業增加僱員的JobMaker。
一切都是為了減免企業負擔和增加現金流,以及鼓勵企業多雇傭員工。特別值得表揚的,是絕大多數優惠政策都指向中小企業、甚至個體戶——比如學徒工補貼,因為這一類企業才是經濟中雇傭人數最多,提供最多就業崗位的,而非大企業。
一旦能夠保住就業的底限,就意味著澳洲經濟的底限保住了;就業的底限保住了,就意味著明年經濟復甦的核心動力——消費,有希望了!
本地消費成經濟重點
由於澳大利亞地廣人稀,人口不多,但資源豐富,因此歷史上始終是一個資源出口國,消費進口國,更是巨大的資本輸入國。而在今年的疫情期間,幸運再次降臨澳大利亞,中國快速走出疫情帶來的經濟快速反彈帶來的需求增加,以及巴西深受疫情干擾導致鐵礦出產受阻,推動鐵礦石價格高企,讓澳洲的貿易收入得到了保障。
但光依靠出口來增加經濟產出顯然缺乏可持續性,尤其是全球經濟都出現嚴重倒退導致外部需求的減弱,澳洲的出口收入在未來一年難以保障。再加上各國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和澳洲與其主要貿易夥伴的政治和外交關係惡化,使得未來經濟可能必須要依靠更多內部消化能力。
內部需求的核心,就來自於國民可支配收入。因此,除了保就業之外,本次預算案最大的動作是提前削減個人所得稅就是很自然的邏輯了。
事實上,本次預算案雖然對就業以及企業扶助和減稅的內容最多,但最慷慨的部分其實是個人所得稅的下降。因為從宏觀經濟的角度出發,就業雖然是非常重要的指標,但本質上更加充分的就業是促進消費的工具,是決定總需求最核心的因素,也是GDP最大的組成部分。
從澳洲二季度的GDP組成就可以看到,GDP基本被家庭消費支出的變化所主導,二季度GDP的暴跌實際上反應的是家庭支出的暴跌。所以提前減稅,不僅僅是一個討好選民的政治問題,更是一個面對外部需求下降時讓澳洲經濟儘快走出低谷的經濟問題。
經濟隱憂並非債務
如果失業率真的能夠如財長預測的那樣在8%就見頂,而且在本地消費的提振下,2020年GDP的跌幅可以低於4%,明年的GDP增速超過今年的跌幅,那麼相對債台高築的擔憂,「赤字救國」將會是無比正確的舉措,因為澳洲的債務並非完全不可控。
事實上,在發達國家中,澳洲政府赤字佔GDP比率並不算高,即使是這次進行了比較大規模的舉債刺激之後,債務佔GDP比率也不會超過50%,在G20中排名倒數——這還是在其他國家類似的疫情下財政刺激政策么有被計算在內的前提下。也正是基於這個原因,澳洲全球最高的3A主權評級依然被維持著,側面說明評級機構認可預算案中舉債救經濟的做法。
澳洲經濟,或者說這份最新預算案中真正讓人擔憂的長期問題有兩個:
首先,稅務結構尚未徹底優化。此次大幅削減個人所得稅可以說是澳洲政府稅務結構良性變化的一大步,因為澳大利亞政府嚴重依賴波動大,且和經濟周期高度正相關的所得稅收入一直是各界批評的重點。而更良好的稅收體系應當是更多依靠波動性比較小的消費流轉稅,也就是GST為主的稅收收入。
而在解決了短期疫情影響下的突發性經濟衰退之後,怎麼樣讓財政赤字在經濟緩和后重新得到控制會是未來政府的難題,其中一大方案就應當是增加商品及服務稅(GST)。
儘管澳大利亞的債務問題短期無需過於憂慮,但這個國家長期卻不適宜走美國、英國或者日本這樣始終高負債高赤字的政府財政和經濟路線。因為在經濟規模、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和本土資金能力上,澳大利亞較無法與美國、英國、日本這樣的國家比較。
澳大利亞這次能夠有能力進行連續大規模刺激,卻沒有導致主權評級下滑或者國家財政出現危機,靠的是長期比較謹慎的財政控制和偏低的負債率。所以在危機逐漸過去后,重回比較健康的政府財政狀況是保證澳洲經濟和金融穩定大前提,所以我們希望當時機來臨時,政府能夠果斷做出正確的決定。
其次,人才損失會成為澳洲最大的損失。從宏觀經濟角度解讀這份預算案的時候,最讓人失望的數字莫過於其對未來澳洲人口增長停滯的預測——其核心是移民的消失,最讓人失望的政策是移民政策——技術和投資移民數字銳減。
以往繁忙的機場國際航站樓人去樓空
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墨爾本的人,筆者近期聽到了無數人因為疫情影響,想要離開這個城市的抱怨,可以說第二波疫情給墨爾本這樣一個連續數年獲得大量國內人口流入,人口總量原本即將追上悉尼的城市所帶來的經濟衝擊會非常深遠,絕非社交隔離期間這幾個月的經濟衰退而已。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整個國家,尤其是一個本國人口非常有限,本質上是移民國家的澳大利亞。
經濟活動歸根到底是人的活動,離開了人口,任何經濟活動都沒有意義。縱觀全球,人口不斷減少的國家,不管是由於老齡少子如日本,還是由於大量人口外流如烏克蘭,都不會有太好的經濟。
澳洲幸運的在二十一世紀處於全球經濟增長的核心地帶——亞太地區,而且幸運地作為當地極少數開放接受移民的發達國家,享受著大量的高端人才及其所擁有的資金和資源的長期流入,成為了澳洲過去二十年經濟繁榮的一大根本增長因素。
雖然,在全球疫情沒有徹底結束前,給太多的移民配額可能也無法有更多人可以登錄。但政策有的時候體現的是一種態度,繼續主動削減移民——尤其是削減能夠給澳洲經濟帶來更多急需的養料的技術和投資移民,恐怕很容讓人解讀成澳洲在繼續貫徹此前已經開始抬頭的排外和民族注意情緒——雖然「澳大利亞單一民族」這個概念可能在遺傳學上根本站不住腳。
如果這兩個隱憂無法在未來得到解決,那麼澳洲經濟在疫情退潮之後,可能會發現自己陷入了人口增長緩慢帶來經濟始終無法增長,同時導致政府收入無法提高導致長期赤字過高無法繼續刺激經濟的兩難境地。這是不是聽起來有些耳熟呢?
當然,作為一個有著連續幾十年優良經濟增長和健康政府財政,有著上百年依靠移民建設成發達經濟體經驗的國家,我們希望澳大利亞的政客們在未來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預算對市場有哪些提振
著眼當前,本次預算案不僅意味著經濟復甦的希望,同時可以給帶來新的投資機會和策略,大概可以總結為以下幾條:
第一,資產價格總體看漲,先股市、後房市。
由於澳洲疫情控制明顯領先全球,其經濟表現也料將領先大多數國家,再加上極度寬鬆的貨幣和財政政策,預料將在未來明顯提升資產價格。其中首當其中的是價格反應最快的股市,這從ASX自本周以來擺脫頹勢,連續走強就可見一斑。
同樣利好的還有房產市場,央行進一步降息預期和已經宣布的銀行貸款鬆綁已經為放貸降低成本和簡化手續做出了貢獻。
而預算案中最新的減稅政策,意味著同樣工資水平下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也就是貸款能力和額度的潛在增加;再加上額外的首次置業者低首付名額增加,可以說是通過一套組合拳來對未來住宅市場提供了更多支撐。不過由於房產市場相對證券市場的價格變動相對滯后,預料房市的上揚將明顯晚于股市。
第二,減稅提振消費和信貸市場。
除了資產價格上升之外,本次預算案特別注重對就業和家庭消費的支持,因此料將在短期內提振消費市場。
一方面,個稅的減免,尤其是追溯上一財年的做法可能帶來的年底一次性額外退稅,很可能會配合全澳經濟重啟而推動大量人群在聖誕節前後增加非必需消費——比如本地旅遊等,為這些行業帶來利好。
另一方面,對企業的減稅,別是提供更多的投資補貼(購買新資產的一次性稅務抵扣)也會推動不少企業主動購買更多機器設備和辦公設備,因此也就不難理解擁有Bunnings和OfficeWork的Wesfarmers(ASX:WES)的股價在今日快速攀升2.5%了。
此外,另外一個簡介利好的是企業和個人信貸市場,尤其是小企業信貸和個人消費貸市場。
此前市場始終對於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存在較大疑慮,擔憂在JobKeeper過去后出現大規模的公司倒閉和債務違約,因此不少與此相關的公司股價遭到打壓——這其中就有大量非銀行信貸機構,甚至包括不少先買后付公司。因此,在大規模減稅政策出台後,和個人信貸相關的先買后付類股首先引領一波漲勢,尤其是相對業務模式更接近傳統貸款公司的Zip。
我們相信,隨著預算案對企業現金流的支持逐漸顯現之後,不少企業貸款機構的股價也將有上升機會。
寫在最後
這是一份將會和整個2020年一起走進歷史書的澳洲聯邦預算案,而這份預算案從頭到尾都寫著兩個字:「就業「!提振就業的最終的目的,則是另兩個字:「消費「!
在這樣的特殊時期,暫時放棄財政紀律,追求經濟重啟,對澳大利亞人來說,既是必需的,也是明智的,更加是幸運的。因為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大不幸下,是澳洲獨居南半球「大島「令疫情容易控制的幸運,更是幾十年經濟增長帶來的財政空間可以負擔大規模刺激的幸運,也是在財政與貨幣政策雙重刺激下未來享受資產價格上漲的投資者的幸運。
在未來的幾天內,澳財智庫研究室將連續為讀者帶來更多內容,這是從行業發展和投資策略層面對此次預算案的解讀,將涵蓋基建、房產、消費、製造、醫療等多個方面,歡迎移步澳財智庫,持續關注預算案帶來的投資機會。
(文中未註明來源的圖片均為Shutterstock,Inc.授權澳財網使用,單獨轉載圖片或致法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