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假慈善「網紅」稱食療能治癌症!忽悠民眾被罰41萬!為躲罰款終日不敢出門!警方抄家拍賣抵罰款
來源:澳聞日訊
澳女Belle Gibson聲稱患有腦癌,生命只剩4個月。
一切治療都對她無效,反倒是在改變飲食及生活習慣后,體內癌細胞神奇地消失,一切病患不藥而癒,堪稱現代醫學奇迹。
於是這名「再世白求恩」開始分享擊退了癌症的健康食譜,一經發出就受眾人追捧,所有人都相信照她這麼吃,有病的能治愈各類頑疾都,沒病的能吃一個百毒不侵。
Gibson也直接成為百萬博主,躍升網紅。
為了散播希望與愛,Gibson還表示,會將菜譜收到的所有版稅捐出,並且時常捐款給各路慈善事業。
完美人設不倒。
然而有一天大家發現這一切都是謊言,她根本沒得腦癌,也沒捐款,更是私吞民眾所捐善款。
被發現后法院怒罰她40多萬,而她不僅不交罰款,還大肆購買奢侈品,出國豪華游,堪稱老賴!
墨爾本假慈善網紅貝勒·吉布森(Belle Gibson)的家已經被維州警方端了。當局已經開展搜查,以收回她進行慈善詐捐而被罰的500,000澳元罰款和利息。
維州警方於今天早上對Gibson在墨爾本的住所進行了突襲,因為她在2013年在社交網路宣稱自己曾患腦癌,后藉助健康生活方式擊敗病魔,一躍成為「網紅」,擁有數十萬忠實粉絲。
她更在同年藉助人氣出版食療書籍《The Whole Pantry》和一個手機app,並承諾將出書所得的30萬澳元捐贈至慈善機構。
而事實證明她不僅從未患上腦癌,也沒把錢按承諾捐出去,更是私吞民眾所捐善款。
維多利亞州警長辦公室在一份聲明中證實,他們從Gibson在Northcote的房屋中沒收了資產,並向吉布森女士追回超過50萬澳元的「罰金,罰款和利息」。
消費者事務發言人說:「治安官在今天在Gibson女士Northcote的一個房屋中處簽發了沒收和禁售令。」
那她到底幹了什麼呢?
Belle Gibson于墨爾本出生,在布里斯班長大,據悉於十年級輟學后,便在昆州一間餐飲服務公司當學徒。一直寂寂無名的她,在2013年突然因為一則神奇的抗癌故事收穫接近200,000粉絲,令她瞬間成為網紅。
她的抗癌神話大概如下:在2009年20歲那年,Gibson確診患上末期腦癌,這個生於腦部的惡性腫瘤令她視力模糊,連走路都變得費勁,醫生診斷後表示她只剩下四個月生命。
在前期努力對抗腦癌的過程中,Gibson忍受了兩個月痛苦的化療及電療,最終不但對病情沒有幫助,更害她多次無徵兆得昏厥,讓她對治療感到絕望。
而就在生命殘留倒數的一剎,她決定改變飲食習慣,從食療入手,接受鹽、維他命及阿育吠陀療法、氧氣治療法及洗腸等,戒除一切肉食、奶類製品、麩質及糖份,以及所有含防腐劑與基因改造的食品。
這樣下來,奇妙的事情竟然發生了!Gibson在改變飲食及生活習慣后,癌細胞神奇地消失,一切病患不藥而癒。簡直堪稱醫學界奇迹。
奇迹康復的事迹被自曝后,Gibson化身網路紅人,還成功將自己塑造成健康女王,建立健康王國。撰寫The Whole Pantry健康食譜,還開發了The Whole Pantry的食譜App。
擁護Gibson的粉絲,更是立刻仿效偶像,以自然療法替代傳統治療,也希望能憑藉飲食及生活習慣,成功擊退各類頑疾。
而Gibson不僅只是單單一個「網紅神棍」,她甚至還得到了時尚雜誌「Cosmopolitan」向她頒發的「Fun Fearless Female」大獎,表揚她積極面對生命、無懼無疾病抗爭的正面形象。就連澳洲蘋果也將她的生活app,放入了Apple Watch應用商店。
Gibson還曾在墨爾本多次發起慈善籌資活動、為多個慈善機構以及個人籌款。簡直是「完美人設」不倒,人又美心又善。
直到2015年她的真實面目才逐漸被世人發現。澳媒調查發現她根本沒有履行承諾,捐出版稅30萬澳元給慈善團體,而被質疑造假此後質疑她假造罹癌證明的雪球也越滾越大。
媒體也公開揭露其不僅未曾捐出所承諾的款項,更私吞民眾所捐善款。多個慈善機構皆公開表示,並未曾收到來自吉布森的捐款。
到2015年5月,她終於公開承認:「這一切都是假的,我不請求原諒,只是覺得講出來是比較負責的做法。」
在2017年澳洲聯邦法院對Gibson做出判決,Gibson因5次違反澳洲消費者保護法,被罰款41萬澳元。這5項罰款包括:未能履行承諾,把出售The Whole Pantry手機app所得捐給慈善機構,罰款9萬澳元;
未能把創建The Whole Pantry手機app所得捐給慈善機構,罰款5萬澳元;
未能把2014年一個母親節活動的所得捐給慈善機構,罰款3萬澳元;
未能把其它公司盈利捐給慈善機構,罰款9萬澳元;
未能把一周手機app銷售所得100%捐贈給患有腦癌的小男孩Joshua Schwarz的家人,罰款15萬澳元。
主審法官表示,一些受Gibson騙局影響的人應獲得補償,尤其是施瓦茲一家(Schwarz family)。
Gibson曾對該名男童及其家庭承諾,將捐出其app一周的銷售額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卻最終食言。該男童已於2017年1月離世。
聯邦法官黛比·莫蒂默表示,Gibson最可恥的一點是,她利用了一名兒童頑強對抗絕症的悲慘故事來達到其自私的目的。她自私自利從未考慮他人的做法,令法庭認為根本不存在對其「從輕發落」的餘地。
此後她過著「像逃犯一樣」的生活,她把自己鎖在家中,來躲避這41萬澳元的欺詐罰款。
一位鄰居表示,Gibson走出家門后都是經常用手捂著臉低著頭快步走向車。
在2019年Gibson依然沒有支付罰款,還在法庭上辯稱,「我太窮了,付不起高額罰款。
而維多利亞消費者事務大律師卡爾·莫勒(Carl Moller)不得不告訴Gibson,她已經調查到Gibson在2017到2019年間花費了91,000澳元。
她甚至還在2年間曾去過黃金海岸,巴厘島和非洲。
對於這樣的老賴,有錢不交罰款反倒自己逍遙,只能由警方強制處置繳納罰款。於是就有了今天維州警方下發的執行令。警方進入Gibson的家中將所有「無抵押,有價值」可以變賣的非生活必需品列成了一張清單。
澳媒透露該執行令讓她能夠保留常規的生活用品,使她的生活處於「基本舒適」的水平。
維州的法律文件稱,此類物品包括「冰箱,電視,洗衣機,基本傢具和衣物」。
此後Gibson不能再售賣清單上的物品。法院會將這些物品進行拍賣用以償還罰款。
光是售賣的財產似乎不太可能償還她接近500,000澳元債務。維多利亞州消費者事務局的女發言人表示如果是這樣的話,目前還無法透露該機構將如何對她執行罰款。
「 CAV致力於收回吉布森女士欠維多利亞州公眾的債務,並將繼續追逐Gibson女士,直到全額償還為止。」
*以上內容轉載自澳聞日訊,指點山河對內容或做細微刪改,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