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快來了!專家提醒:提防這種「不起眼」的癌症……

2023年10月18日 11:16

最近澳新氣溫逐漸轉暖,夏天也快來了,室外遛彎、玩耍的人也多了起來。

與此同時,媒體NZ Herald特意發文提醒大家提防一類「不起眼」的癌症。

非黑色素瘤也很致命

澳新地處,大部分地區陽光強烈,紫外線照射強度高,導致這裏成為皮膚癌高發地區。

說到皮膚癌,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黑色素瘤。

其實,黑色素瘤不是最致命的皮膚癌。

最近,法國尼斯大學醫院的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全球範圍內,死於

非黑色素瘤皮膚癌(NMSC)的人數超過了黑色素瘤。

研究結果顯示,2020年,黑色素瘤在全球造成5.7萬人死亡,而非黑色素瘤皮膚癌造成的死亡人數更多,達到6.37萬人。

在某些方面,這項研究結論顛覆了傳統觀點。

以前,非黑色素瘤皮膚癌被醫學家認為是不致命的一種癌症,甚至經常被排除在國家癌症登記報告中。

不過,非黑色素瘤皮膚癌和黑色素瘤也有一些共同之處——都是長期暴露在陽光下、被紫外線輻射導致的。

狼叔確診癌症已有10年

舉個比較直觀的例子,著名演員Hugh Jackman(狼叔)就是一名非黑色素瘤皮膚癌患者。

2013年,狼叔在拍攝《金剛狼2》時發現鼻子上出現一個可疑的紅點,經檢查結果顯示他患上了基底細胞癌(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一種)。

雖然他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治療與康復,但今年似乎出現了皮膚癌的徵兆再次出現。

他在今年年初曾通過視頻向粉絲們發出警示,提醒大家夏天來臨時務必注意塗抹,切勿掉以輕心。

他深受感觸,因為他的的皮膚癌癥狀一直反反覆復。

自2013年狼叔被確診為皮膚癌以來,他至少接受了六次手術。

狼叔表示,他在十幾年前罹患皮膚癌正是因為沒有注意防晒。

他從小到大都沒有養成塗抹防晒乳的習慣,尤其是對於一個來說,他從未意識到需要防晒。

他說:「尤其在南半球,塗抹防晒乳非常關鍵。不要過度美黑。」

癥狀:長期不愈合的紅腫小創口

那麼什麼是非黑色素瘤皮膚癌呢?這種皮膚癌又跟常見的黑色素瘤有什麼區別?

據了解,非黑色素瘤性皮膚癌是指一類起源於皮膚非黑色素細胞的癌症類型。

它包括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和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兩種主要類型。

非黑色素瘤性皮膚癌(例如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的癥狀可以因個體和癌症類型而異。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癥狀——

皮膚病變:小塊或顆粒狀的斑塊:通常出現在暴露于陽光的區域,如臉部、頸部、手臂等,可能呈斑塊狀或顆粒狀。

紅色斑塊:可能出現成紅色,有時帶有輕微的皮疹,也可能無明顯癥狀。

潰瘍或潰瘍樣病變:潰瘍或表面糜爛:皮膚上可能出現潰瘍或糜爛的區域,可能會滲出血液或滲液。

傷口難以愈合:長時間存在的傷口:皮膚癌可能導致傷口長時間無法愈合,尤其是在受損部位。

皮膚變化:皮膚顏色變化:可能出現色素的變化,如變為紅色、粉紅色或其他不正常顏色。

皮膚增厚或瘤塊:在受影響區域可能出現腫塊或腫瘤,質地可能堅硬。

瘙癢或疼痛:局部瘙癢或疼痛:部分病例可能會伴隨局部瘙癢或疼痛感。

非黑色素瘤性皮膚癌通常與長時間暴露于紫外線、陽光照射以及其他與紫外線相關的危險因素有關。

及時發現和治療通常能夠有效控制這種類型的皮膚癌。

而我們悉知的黑色素瘤起源於皮膚中的黑色素細胞,也就是產生皮膚顏色的細胞。它可以出現在全身各種部位,包括不容易暴露于陽光的區域。黑色素瘤通常生長相對較快。

專家指出,癌症的大多數死亡是由繼發性腫瘤引起的,即原發腫瘤細胞脫落並擴散到遠處部位。這個過程對來說是極具挑戰性的,需要侵入周圍組織、承受血液流動的壓力,最終在與原發腫瘤環境迥異的地方建立新的腫瘤。

無論是非黑色素瘤性皮膚癌還是黑色素瘤,早期診斷和治療都是至關重要的。

所以,夏天快來了,趕緊安排上防晒霜、遮陽傘、臉基尼吧!

*以上內容系網友會火自行轉載自紐西蘭生活快訊,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