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斯訪華:細說半個世紀以來到訪中國的澳洲總理

2023年11月05日 11:45

總理於11月4日-11月7日在進行訪問。圖為澳中兩國在過去50年的雙邊關係史中的關鍵時刻。

當地時間11月4日晚6時許,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順利抵達上海,正式在中國開啟為期四天的國事訪問。

這是澳大利亞七年以來第一位赴華訪問的澳大利亞總理,也是阿爾巴尼斯和習近平繼2022年11月在巴厘島舉行會晤后雙邊關係的最新發展。

訪華期間,澳中兩國代表討論的主題將包括經濟合作、氣候變化【相關閱讀:魔鬼在統治著我們的世界(24):環保主義(下)】以及民間交流。

阿爾巴尼斯將在周末出席上海舉行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隨後將啟程前往北京,分別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強以及全國人大委員長趙樂際舉行會晤。

YouTube 阿爾巴尼斯訪華:總理抵達中國行第一站——上海丨ABC中文

臨行前,阿爾巴尼斯表示,「穩定的關係不僅符合澳大利亞和中國的利益,實際上也符合全世界的利益,這正是本次訪問的重要意義所在。」

惠特拉姆:開闢歷史的先驅者

惠特拉姆是澳大利亞歷史上首位出訪中國的總理,為澳中兩國的外交、經濟和文化關係奠定了基礎。(Supplied: National Museum of Australia)

1971年,尚處於文化大革命期間的紅色中國對西方國家來說還是一個神秘的東方大國,政界人士對共產中國憂心忡忡。

然而,作為反對黨領袖的工黨高夫·惠特拉姆(Gough Whitlam)就是在這一年首次踏上了紅色中國的土地,與後來成為首任駐華大使的費思棻(Stephen Fitzgerald)會見了中國總理周恩來。

當時,美國總統尼克鬆還沒有訪問中國,惠特拉姆成為首批與中共高層接觸的西方領導人之一。

那時,美國還沒有承認紅色中國是中國的合法政權,澳大利亞國內也擔心中國的「紅色威脅」,政界人士與中國政府的近距離需要極大的勇氣。

然而,惠特拉姆改變了一切。1972年,在大選中勝出的惠特拉姆宣布,澳大利亞將承認中國共產黨政府並與其建立外交關係,此舉標志著兩國關係正式步入蜜月期。

1973年,惠特拉姆以澳大利亞總理身份訪華,會見了周恩來和毛澤東等重要政治人物。

他宣稱,「澳大利亞正朝著一個新的方向發展」。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盛大國宴上,惠特拉姆致辭時說:「今天的中國,我們看到了一股強大的現代化力量,能夠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我們兩國人民之間的密切合作和交往理所當然且大有裨益。」

大學現代史教授詹姆斯·庫蘭(James Curran)接受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採訪時表示,「幾乎在一夜之間,中國從威脅變成了機遇,從敵人變成了夥伴。」

澳大利亞現任總理巴爾巴尼斯認為,惠特拉姆之行「為外交、經濟和文化關係奠定了基礎,這種聯繫今天仍使我們兩國受益」。

弗雷澤:對華態度180度轉變

馬爾科姆·弗雷澤擔任總理后不久即出訪中國。作為自由黨人,他並未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樣疏遠紅色中國,而是選擇讓澳中關係繼續發展。(National Archives)

工黨政府總理惠特拉姆的破冰之旅讓澳大利亞在二戰後再次敲開了遙遠東方古國的大門,兩國政府之後一直在努力發展雙邊關係。

1975年,惠特拉姆總理的繼任者,自由黨總理馬爾科姆·弗雷澤(Malcolm Fraser)成為第二位訪問紅色中國的澳大利亞領導人。

惠特拉姆在1971年訪華時,弗雷澤還稱這位工黨領袖為「滿洲候選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暗指後者受中國政府操縱。

但數年之後,費雷澤戰勝工黨候選人擔任總理后並未像人們預測的一樣疏遠與中國的關係,反而選擇繼續發展澳中關係,並在訪華時提議澳、中、美、日四國簽訂四邊條約,共同對抗蘇聯。

「在我們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中,意識形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國家利益,」費雷澤在演講中說。

YouTube 視頻:阿爾巴尼斯訪華特輯 歷屆訪問中國的歷史契機

有意思的是,根據澳大利亞外交部的記錄,弗雷澤訪問中國時,除隨行人員外還有60打優質葡萄酒和40箱維多利亞苦啤酒(Victoria Bitter)遠赴重洋送達北京。

前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後來在澳中論壇發表講話時指出,弗雷澤訪華期間「外交部良好的調研工作……折射出當時使館人員在推動雙邊關係上下了多大的氣力」。

陸克文表示,或許這隻是當時澳大利亞對中國所進行的一項貿易推廣,看看澳大利亞對中國的酒類出口就知道現在中國人對這些澳大利亞酒類的需求不斷上升。

霍克:百次訪華的性情中人

霍克與中國領導人關係密切,一生中曾百次訪華。(ABC)

1984年,澳大利亞領導人鮑勃·霍克(Bob Hawke)首次以總理身份訪華, 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的萬里同霍克舉行了一場網球友誼賽。

那次訪華期間,霍克還會見了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次年第二次訪華時會見了鄧小平。

1985年,時任中共總書記的胡耀邦訪問澳大利亞,抵達機場后,在車上還握著霍克的手。正是在胡耀邦那次訪澳期間,澳中兩國締結了後來成為兩國經濟關係基石的項目:鐵礦石貿易。

1980年代中期,中國成為澳大利亞的第三大出口目的地。

霍克與中國領導人關係密切,他多次訪華,也是一名性情中人,與典型的政界人士有所不同。

1989年6月,北京街頭刺耳的槍聲與熊熊火光將中國與西方的關係熱度降到了冰點。 讀到描述「六四」事件慘烈場景的外交電報時,霍克總理淚流滿面。

他不顧那些官僚主義的建議,做出了允許約兩萬名中國留學生和其他拿臨時簽證的中國公民留在澳大利亞的決定。

「六四」前後來澳的中國公民中,共有四萬人最終拿到永居身份,很多老一代移民至今對霍克心存感激。

當時,擔任中國外交部長的錢其琛表示,「中國在沒有澳大利亞的情況下已經過了幾千年,毫無疑問,再這樣做也沒有問題。」

但庫蘭教授表示,兩國密切的經濟關係基礎意味著雙方關係可以「迅速恢復」。

基廷:「六四」后第一位訪華的澳洲總理

基廷是「六四」后首位訪華的澳大利亞總理。(ABC News)

1993年6月,工黨政府總理保羅·基廷(Paul Keating)訪華,成為「六四」四年後首位到訪中國的澳大利亞領導人。

正如庫蘭教授所言,澳中兩國關係得到了修復。基廷訪華前表示,澳中兩國不僅在初級產品方面,而且在高科技領域里也存在著互利合作的巨大潛力和良好前景。

他說,他期待著對中國的訪問,親眼看一看1989年初他以國庫部長的身份訪華以後,中國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在北京期間,基廷強調說,澳大利亞將進一步調整對華政策,發展同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關係,兩國友好合作關係進入一個新階段。

此外,基廷還通過地區性組織亞太經合組織(APEC)在兩國經濟交往中開闢了新的層面。

外界始終認為,面對中國強大的影響力以及如何將這個國家納入全球政治秩序的問題上,基廷是一位客觀冷靜的現實主義者。

基廷說,在印太區域事務上應該給中國參与活動的空間,而不是讓中國發揮主導作用。

在2021年的一次具有爭議性的發言中,基廷還表示,對所有國家來說與中國接觸都會確立一個更好的政治框架,而中國的崛起是合理的,並不是要在全球稱霸,而是要改革國際秩序。

霍華德:貿易至上

約翰·霍華德總理曾多次訪華,至其卸任時,澳中之間的貿易增長了526%,中國已經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Supplied:REUTERS/Guang Niu GN/RCS)

1997年3月,自由黨人約翰·霍華德(John Howard)以總理身份出訪中國。

雖然澳中兩國領導人在1996年因台海危機而發生「爭吵」,但之後商業利益與經濟交流便成為兩國關係的首要問題。

庫蘭教授說,當時霍華德對中國領導人江澤民表示,「看,我們在文化、文明和語言方面是如此不同,在人口規模方面也是如此不同,我們要把這些紐帶穿起來或連接起來是非常困難的。但我們可以做生意」。

中國方面表示贊同。當時,中國是一個依然在崛起的國家,中國政府有著尋求國際認同的需要,並且遵守鄧小平的箴言——韜光養晦。

從1996年到2007年霍華德任期結束時,澳大利亞與中國的貿易增長了526%,中國已經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

陸克文:中文流利的澳洲總理

陸克文2008年訪華,他基本上贊同霍華德穩定關係的多項原則,把商業利益和經濟交流放在關係的首位。(Supplied:REUTERS/Jason Lee (CHINA))

2007年,工黨的陸克文當選為澳大利亞總理。他中文普通話流利,而且被認為是一個「中國通」,與中國也有較深的交集。

在陸克文上台後,外界都認為他在澳中兩國關係的良好發展方面會大有作為。

2008年4月,陸克文首次正式訪華,期間出席了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會見了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和李克強幾位中國領導人。

當年八月,陸克文與澳大利亞總督邁克爾·傑弗里(Michael Jeffery)先後到北京出席了夏季奧運會的開、閉幕式。

陸克文基本上贊同霍華德穩定關係的多項原則,把商業利益和經濟交流放在關係的首位。

然而,庫蘭教授認為,2009年,澳中兩國的關係在陸克文的任期內變走了下坡路。力拓集團阻止中國國有企業中國鋁業的投資、澳大利亞商人胡士泰(Stern Hu)則在中國被捕,陸克文對中國人權記錄的批評。

「他確實告訴美國方面,正如維基解密所顯示的,『我們將需要準備在必要時使用武力……我認為[中國政府]將變得更具侵略性,我們需要能夠為此作出計劃』,」庫蘭說。

吉拉德:合作夥伴東西兼顧

茱莉婭·吉拉德在2011年訪華,出席了當年的博鰲亞洲論壇。(Office of the Prime Minister)

2011年四月,澳大利亞工黨政府總理茱莉亞· 吉拉德(Julia Gillard)的專機在海南三亞落地,訪華之旅開啟。

對她來說,維護與中國的關係並非易事。當時,澳中兩國關係在陸克文執政后便開始出現頹勢。

吉拉德訪華時,澳大利亞在戰略上非常倚重美國,依靠與美國的軍事同盟保證國家安全。然而,澳大利亞同時也強調東亞地區的整體作用,因為東亞是澳大利亞對外經濟的重心,中國當時已經取代日本成為澳大利亞最重要的貿易夥伴。

吉拉德訪華期間,澳中雙邊關係經歷了2009年時的波折,雖然逐漸得到一些修復,但兩國關係依然沒有特別穩固。

阿博特:不是為了談生意而是交朋友

阿博特總理在2014年訪華。他認為,澳大利亞在中國並不是為了談生意,而是為了交朋友。(Reuters: Parker Song)

2014年4月,自由黨政府總理托尼·阿博特(Tony Abbott)訪華,隨行代表團成員包括外交部長朱莉·、貿易與投資部長安德魯·羅布等高級官員,此外還有大約30名商界重要人物。這是澳大利亞歷史上派出的最重要的一個外訪團。

阿博特在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上發表講話時稱,帶領澳大利亞代表團到中國是為了協助建立「亞洲世紀」。他讚揚了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亞洲國家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時表示澳大利亞為自己的煤炭、鐵礦石和天然氣等自然資源能夠在這一發展繁榮的過程中發揮作用而感到自豪。

他認為,「澳大利亞在中國並不是為了談生意,而是為了交朋友」。

:澳中關係急劇惡化前最後一位訪華的總理

2016年,特恩布爾訪華,其代表團被媒體稱為「澳大利亞有史以來最大的貿易使團」。(Reuters: Jason Lee)

2016年4月,阿博特的繼任者,自由黨政府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抵達上海,開啟了他上任后的首次訪華之旅。

這次,澳大利亞代表團成員中包括千余名商界高管,被媒體稱為「澳大利亞有史以來最大的貿易使團」。

此時,中國經濟已經放緩,澳大利亞的鐵礦石、煤炭以及其他資源型產品出口都遭到重創。2015年,澳大利亞和中國的雙邊貿易額達到1150億美元,但同比下降6.3%。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特恩布爾訪華后的短短几年內,澳中關係急速惡化,此後七年中再也沒有一位澳大利亞領導人踏上中國的土地。

特恩布爾在上海對商界領袖發表演講時稱,2015年簽署的澳中雙邊自貿協定為澳大利亞出口提供了重要商機。他表示,中國在刺激消費增長,而澳大利亞要抓住中國經濟轉型中的巨大機遇。

由於澳中雙邊自貿協定,中國免除了很多澳大利亞商品的關稅,而且每年有超過100萬中國遊客到

但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澳大利亞政府在特恩布爾訪華前發布的報告中批評了中國在南海有爭端海域的行為,但特恩布爾訪華期間並沒有談及南海爭端問題。

YouTube 紀錄:澳洲和中國建交50年走過的升騰與跌宕丨ABC中文

*以上內容系網友AllaboutAUS自行轉載自ABC中文,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