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上天,墨爾本一杯拿鐵要$8刀」?網友直言,沒有「小費文化」的澳洲,卻有更狠的招數
昨天是public holiday國王生日假期,雖然天氣比較冷,但是難得的大晴天,出門吃個brunch是個不錯的選擇。
然而,當你看到一杯普通拿鐵居然要價8.18澳元時,可能就笑不出來了。
墨爾本居民David就分享了他的親身經歷。在墨爾本東區咖啡館購買了一杯中杯杏仁拿鐵,竟然被收取了8.18澳元的高額費用。
自己在家打咖啡吧
David說,他預料到了公共假日附加費,但沒想到會被收取15%的附加費外加刷卡費。
「不要誤會,我知道杏仁奶要額外收費,但我認為15%有點過分了,」David說。
「咖啡館人滿為患!外面也都是人。而且員工並不多。雖然我承認他們需要支付雙倍工資,但我覺得這個收費太高了。」
David問「墨爾本的朋友們」,大家對公共假期8.18澳元的中杯杏仁奶卡布奇諾有什麼看法?
當然,評論區立馬炸了鍋,小夥伴們紛紛表達了對公共假日附加費的憤怒。有人甚至說在堪培拉一杯付了9.50澳元。
「這咖啡是從義大利空運來的嗎?」一位用戶笑道,「他們是在你面前種的咖啡豆嗎?」
還有人建議:「7-Eleven的咖啡更好,只要2澳元,便宜又好喝。」一位用戶直接開玩笑:「下次自己帶個小農場去吧,自己種,自己磨!」
也有一些咖啡愛好者站在小企業主一邊。
「今天服務你的人工資超過50澳元/小時。價格可能看起來有點高,但老闆也沒辦法啊,」一位用戶解釋道。
澳洲,沒有小費文化!
除了周末和公共假期surcharge,還有一件事情讓澳洲人非常費解 — 咱們什麼時候冒出來了小費文化?
大家還記得疫情期間,外出吃飯的日子,那時候大家為了支持本地餐飲業,偶爾給點小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是現在,疫情已經過去了這麼多年了,小費文化卻在澳洲漸漸抬頭。尤其是隨著QR碼點餐應用的普及,小費已悄然滲透進了澳洲的餐飲業。
一位悉尼男子在分享了一張截圖,他質疑道:「我用QR碼點餐,我到底在為啥付小費?」
截圖顯示,男子點了一杯冰拿鐵(7.50澳元)、一份班尼迪克蛋(27澳元)和一份紅薯條(14澳元)——一頓早餐將近48.50澳元。
然而,結賬時應用提示他支付5%、7.5%或10%的小費,也可以選擇拒絕小費(「也許下次」)或確認小費金額並完成支付。
評論中直接回復:「別給小費。別讓澳洲變成美國那樣,我們不需要強制小費。小費是為了優質服務,而不是因為你必須付。」
有些用戶更是火力全開,稱小費是「經濟疾病」,並說「這破玩意還是留在美國吧」。
還有網友調侃:「我是不是該給電腦管理員小費呢?點餐的時候,我都沒和任何服務員互動,只是掃描了一個QR碼,在手機上自己點餐、自己支付。」
其實,美國的小費文化也有它的歷史原因。
在美國,服務生靠小費過日子,沒小費基本活不下去。但在澳洲,有著世界高的工資保障,服務生們不應該靠小費來補貼生活費。
說真的,小費文化如果蔓延開來,可能會讓外出吃飯變得更加昂貴,對大家的荷包可是個大考驗。
*以上內容系網友會火自行轉載自墨爾本吃飯吧,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