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驚世騙局!幾台冰淇淋機騙來幾十萬刀科研資金!上市公司懵了
這個東西應該沒幾個人認不出來的吧…
圖片來源網路
是的,這是一台人見人愛的機器,因為只要拉下拉杆,機器中就會噴涌而出口感細膩溫度冰涼白花花的冰淇淋,讓我們在炎熱的夏季能在口中感受到一絲涼意,在燥熱的天氣中有些清涼的慰藉。
圖片來源網路
但如果在除了快餐店或者小攤以外的地方看到這樣一台機器,再剝去花花綠綠的塗裝,你還會認出它們出來嗎?
圖片來源網路
先別那麼自信急著回答,看看昆州這個案子再說:不久前,一家在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ASX)上市的一家能源科技公司LWP Technologies被兩位「俄羅斯裔科學家」找上門來。
對方稱自己手上有一項專利
是關於石墨烯電池技術的
這兩位「科學家」表示自己還和俄羅斯的多位石墨烯專家有合作,還若有若無地暗示自己和多家澳洲的科研機構關係很近。
圖片來源網路
作為一家能源科技公司,LWP很清楚石墨烯電池的前景和可能的商業回報。
大家知道,整個電池科技早已到達瓶頸,制約著包括小型電子設備和電動汽車的發展。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電池技術和幾十年前的電池技術並沒有根本區別。到現在,最火的特斯拉電動車所使用的電池本質上和我們日常使用的AA5號電池是差不多的…
圖片來源網路
所以近年來各國科學家們都在努力試圖攻克電池技術的難關,讓整個電子產業可以登上下一個台階。
而其中很有潛力的一項技術
就是這個石墨烯電池技術
圖片來源網路
石墨烯電池不僅容量大,充電快,而且重量比傳統電池要小很多,而且有一定柔韌度,可以正常工作的溫度範圍也大得多。
如果這項技術能成熟商業化那應用前景叫一個廣大能帶來的商業利潤更是不可想象…
圖片來源網路
所以,嗅到利潤的LWP董事會沒有想太多,立刻和這兩位「科學家」及其代表的俄羅斯GraphenEra(石墨烯時代)公司簽訂合同,由LWP對其進行投資,研發生產石墨烯電池。
(LWP Technologies董事長Siegfried Konig)
圖片來源網路
LWP陸續給「科學家」打去了55萬澳元作為科研經費。除了現金之外,還以LWP公司的名義發行了3000萬股股票,以從股票市場上融資支持這一合作項目。當然啦,LWP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投資出去的錢買了什麼自然也要檢查一番。他們要求GraphenEra向他們報告工廠的情況。
兩個科學家說,他們把生產設備安置在了泰國,因為那裡稅務上和監管上都比較松,可以省一筆錢。他們還專門拍下了「石墨烯電池工廠」的內部照片發給LWP應付檢查。
圖片來源網路
Yep,就是這張照片
閃著寒光的奇怪機器,似乎看起來挺高大上的,應該是某種高新技術的儀器吧。看起來挺像那麼回事兒的,不是嗎?
圖片來源網路
然而再仔細看兩眼,似乎有些不對?
那幾台立起來的機器怎麼越看越像在麥當勞見過???
不錯,這兩位科學家們不知道從哪裡買來了幾台冰淇淋機,貼上了實驗儀器的標籤,大老遠地把他們運到了泰國!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這個把戲竟然真的騙過了LWP的董事會!
圖片來源網路
一直到四個月後,遲遲見不到任何石墨烯電池產品,甚至連一份樣品都拿不到的LWP公司終於發現有些不對,在派出一名工作人員對「工廠」實地考察后馬上終止了和GraphenEra的合作。
然而當他們要求對方返還投資本錢時,對方卻玩起了失蹤。最終,LWP公司及購買了這一合作項目股票的投資者們一分錢都沒有拿回來…
圖片來源網路
昆士蘭警方代警督Vince Byrnes說有足夠證據顯示,這些錢根本沒有用於投資石墨烯電池技術,絕大部分都被用於兩人的「個人享受」。
(LWP公司股價變化)圖片來源網路
在整件事之前,LWP公司市值還在4千萬澳元左右。然而在經歷過這樣一場騙局之後,整個公司市值迅速跳水到7百萬。
到了今天,LWP公司早已破產,在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中被除名。
「對不起,無法找到該公司」圖片來源網路
兩位「俄羅斯科學家」被警方查明是來自黃金海岸的37歲居民Vadim Victor Volkov及其62歲的父親。在長達8個月的調查后,警方聯合澳洲犯罪與腐敗委員會及澳大利亞邊防局正式對兩人提供指控。
(Vadim Volkov的父親老Volkov)圖片來源網路
兩人被指控偽造了自己的學歷證明,假裝自己與其他俄羅斯科學家及澳洲科研機構有合作。並在明知自己無法生產石墨烯電池的情況下,繼續向LWP公司兜售自己的生產研發計劃,以騙取投資。
Vadim Volkov已經被警方逮捕,並將面對一項洗錢和兩項詐騙指控。他的父親,老Volkov目前正躲在海外,昆州警方正試圖將其引渡回國。警方還稱這兩人與澳洲機車幫地獄天使(Hell’s Angels)有關。
圖片來源網路
警方說,這種匪夷所思的案子對公眾是個很好的提醒。
不管投資機會看起來有多好,在出手之前必須要對項目進行認真的考察,確認相關人員都有合格的資質。即使是投資之後也必須對項目進行跟蹤,出現狀況可以及時止損。
圖片來源網路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
不能對上市公司太過信賴
儘管我們印象中這些大公司們內部審查很嚴格,對投資也比我們要懂得多,但這樣的案例說明他們並不見得比我們更難上當受騙,反而他們的一些專業知識讓有些心懷不軌的人更容易利用。
一個高新技術概念
幾台冰淇淋機
一個破爛的泰國廠房
竟然可以從一家上市公司手上騙出數十萬現金和千萬股股票,讓整家公司因此倒閉,無數投資者虧損。
誰能想得到,這背後只是父子齊上陣冒充俄羅斯科學家的機車幫份子。
這年頭,騙投資是不是有點太簡單了…
*以上內容系網友指點山河自行轉載自珀斯生活資訊,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