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條都變『奢侈品』!澳洲人應對生活『漲』潮,唯獨孩子開銷笑對『貧』困!人均存款真相笑中帶淚
澳洲物價的持續上漲已經給許多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迫使人們不得不採取各種措施來節省開支,以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從食品、日常用品到住房、交通等各個方面,成本的上升都讓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1、澳洲物價太離譜連薯條、牛奶都成「奢侈品」
由於生活成本壓力增加,澳洲家庭在多個關鍵領域的支出削減有所增加,但兒童和寵物的支出基本上沒有受到影響。
在墨爾本的Woolworths超市內,一位顧客以接近20澳元的代價購置了三樣日常必需品——一個標價1.28澳元的西紅柿、一瓶2升裝的牛奶售價5.8澳元,以及一塊重達680克的雞腿肉,其價格高達11.9澳元。
這一購物清單被他拍照上傳至Reddit,並附言感慨:「這些簡單的物品竟需如此高價。」
面對鏡頭,他向《每日郵報》透露心聲:「我深感這價格之荒謬,尤其是考慮到我所購之物與所付金額之間的不對等。」他進一步透露,每周為兩人小家庭採購雜貨的開銷已攀升至150澳元,迫使他們從傳統的Coles和Woolworths轉向更經濟的Aldi及肉鋪等購物點。
此番分享迅速在網路上引發共鳴,尤其是雞腿肉的高價,讓眾多網友驚呼不已。評論中不乏「小包裝亦天價」、「雞肉自由已成奢望」之類的感慨,更有人憶往昔,提及昔日4塊雞腿肉僅需3澳元的往昔時光,無不透露出對物價飛漲的無奈與憂慮。
澳洲民眾正奮力抵抗日益嚴峻的通脹挑戰,而大型超市的高昂物價無疑火上澆油,激起廣泛不滿。有聲音哀嘆:「連鮮奶都成了奢侈品。」更有直言不諱者稱:「局勢已徹底失控。」
這股不滿情緒不僅局限於超市,還蔓延至餐飲領域。新州中北海岸一家咖啡廳的炸薯條事件,便是一個縮影。
一位女士在社交媒體上憤怒展示了她花費10澳元購得的「縮水版」炸薯條,並控訴店家因成本上漲而減少分量的行為。
這一帖子迅速引發共鳴,眾多網友紛紛表示遭遇過類似「縮水」服務,對物價與服務質量的雙重下降表示強烈不滿。
從悉尼到布里斯班,關於炸薯條價格與分量的抱怨此起彼伏。
悉尼一酒吧的「無醬」炸薯條售價高達16.1澳元,扣除附加費后仍不便宜;
布里斯班某酒吧的炸薯條套餐更是以14澳元(含2澳元醬料費)的價格,僅提供少量薯條,令人咋舌。
網友們紛紛感嘆,昔日與家人共享炸薯條的美好時光已漸行漸遠,成為昂貴生活成本下的犧牲品。
連日常的一杯外帶咖啡也難以倖免。東墨爾本的David先生驚訝地發現,他的中杯杏仁奶卡布奇諾竟要價8.18澳元,
預示著即便是簡單的早晨提神之物,也可能因成本上升而變得奢侈。
隨著咖啡行業在持續的生活成本危機中面臨著創紀錄的成本上漲,澳洲的咖啡愛好者們迎來了一個壞消息——由於巴西等咖啡生產大國的種植者飽受惡劣天氣和降雨的襲擊,咖啡豆成本已翻了一番。
專家們,消費者應該習慣於為咖啡支付更高的價格,否則咖啡館可能會倒閉。
(配圖來源澳大利亞旅遊局)
澳洲獨立食品分銷商的首席執行官Richard Forbes一語道破天機:「過去三年,我們的食品成本激增了30%,若不加控制,未來飲料與食品的價格將持續攀升。」
這番話不僅揭示了當前商業環境的嚴峻性,也預示著澳洲消費者可能需要為日常生活付出更多代價。
2、為了生存澳洲人紛紛削減這些方面的開支
面對日益加劇的生活成本壓力,澳洲家庭在消費習慣上正經歷顯著轉變,尤其是在多個關鍵領域的支出削減上顯得尤為突出。
《先驅太陽報》援引的最新NAB消費者情緒調查結果顯示,
相較於去年,更多家庭選擇在餐飲、假期、食品外賣及家用電器等方面縮減開支,以應對不斷攀升的生活成本。
據該調查,近半數的澳洲家庭在過去三個月內,不僅在餐飲、假期和食品外賣等享受型消費上進行了削減,還減少了在娛樂、咖啡、小吃及燃料等日常必需品上的開銷。
具體支出削減比例方面:餐館就餐以57%的高比例位居榜首,緊隨其後的是小額消費(包括咖啡、小吃)和娛樂(如電影院)活動,均達到了49%的削減比例。
汽車燃料和假期計劃的削減比例也分別達到了45%和43%,顯示出澳人在出行和休閑方面的節制。
此外,食品外賣、主要家庭採購、慈善捐贈、流媒體服務及雜貨等領域的削減比例也均有所上升,分別達到了42%、38%、38%、36%和31%。
這一系列數據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幅澳人在經濟壓力下精打細算的生活圖景。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經濟壓力重重,澳洲家庭在對待兒童和寵物方面的支出卻並未顯著減少。調查顯示,僅有14%的家庭減少了兒童活動的預算,而寵物相關支出減少的家庭比例也僅為20%。
這一發現深刻體現了人類在面對經濟困境時,依然將所愛之人的幸福與福祉置於個人需求之上的無私情感。
NAB個人日常銀行業務執行官Paul Riley對此評論道:「這完全符合人類本性,即在財務緊張時,優先保障家人和寵物的需求,兒童和寵物在預算中的優先順序顯然很高。」
Finder個人理財專家Sarah Megginson進一步指出,隨著各類商品價格的普遍上漲,尤其是餐飲、高檔酒品、美容護理及名牌服飾等領域,澳人不得不重新審視並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適應這一變化。
同時,NAB的數據還揭示了另一個有趣的現象:高利率儲蓄賬戶的平均餘額在過去一年中實現了25%的增長,這反映出澳人在努力儲蓄,以備不時之需。
3、澳洲人均存款不足扎心
澳大利亞民眾在生活成本飆升的重壓下,紛紛透露了他們為應對危機而採取的節儉措施。
近期,房產投資公司Coposit在悉尼的街頭訪談揭示了公眾儲蓄現狀的嚴峻性,大多數受訪者坦言,隨著食品與租金價格的飛漲,儲蓄變得前所未有的艱難。
一位年僅25歲的珀斯女子,目前雖在悉尼租房生活,卻懷揣著購房夢想。她透露,儘管最近設法積攢了約5000澳元,但面對悉尼高達10萬澳元的首付門檻,她不禁憂慮重重:「坦白說,我感到害怕,因為我渴望與伴侶共同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家,而不是終生漂泊于租賃之間。」
與此同時,一位30歲男子也表達了類似的無奈。他擁有1.1萬澳元的儲蓄,原本有購房計劃,卻因心儀區域的房價高不可攀而不得不擱置。
他透露,這一困境在朋友間普遍存在,反映了悉尼乃至整個澳大利亞房地產市場對年輕一代的巨大壓力。
PropTrack的最新數據顯示,悉尼的房屋中位價已攀升至略高於140萬澳元的水平,進一步加劇了購房難度。據住房可負擔性研究顯示,悉尼緊隨某國際大都市之後,成為全球第二難以負擔購房成本的城市。
訪談中,一位經歷坎坷、現年52歲的男子,其積蓄僅剩19澳元,生活境況令人唏噓。他直言不諱地指出,食品開銷已從原先的每周150澳元暴漲至約300澳元,基本生活需求都難以為繼。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位62歲的租房者,他自豪地表示自己已積累了「幾十萬」的儲蓄,長期以來堅持不懈地為購房夢想努力。他感慨,自己與同齡人的普遍狀態大相徑庭,多數同齡人早已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房產。
更廣泛的數據統計揭示了澳大利亞社會的儲蓄差異。金融比較網站Finder指出,普通澳大利亞人的平均存款為37,915澳元,而全職員工的平均年收入則為98,218澳元。年收入超過10萬澳元的家庭,其存款金額是年收入不足5萬澳元家庭的兩倍有餘。此外,男性平均存款顯著高於女性,分別為47,398澳元和27,492澳元。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近期一項消費者調查顯示,近半數的受訪者銀行賬戶中存款不足1000澳元,這一數據直觀地反映了澳大利亞民眾在生活成本危機中的脆弱經濟狀況。
*以上內容系網友Max說澳洲自行轉載自澳洲小學,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