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本兩女孩上門「收破爛」,竟然成為大生意

2024年08月13日 13:40

北部Thomastown,Susan Tait和她的丈夫已經製作傢具長達32年。

然而,每年他們都會將500公斤的廢棄布料送往垃圾填埋場。

Susan Tait

Tait笑著說:「有人告訴我,這相當於一頭一歲大象的體重。」

儘管他們一直盡量採用本地製造的方式來保持可持續性,但對於這些廢棄布料,他們始終沒有找到解決方案。

這一切在2023年1月發生了變化。

當時,Tait在網上尋找解決辦法時,偶然發現了首個紡織品回收上門服務。

她說:「這讓我們感到非常安心。那些女孩們已經與足夠多的合作夥伴合作,你可以將整個傢具覆蓋物寄給她們,包括拉鏈、紐扣、標籤等每一個部分。」

這些「女孩」是Yesha Patel和Nehal Jain。

2022年,Yesha因無法找到可回收舊衣服的途徑而感到沮喪,於是她們開始了合作。

Yesha說道:「作為一個曾經熱衷快時尚的人,我的衣櫃里有很多穿不出去的舊衣服。把這些衣服送去二手店感覺不太對,因為它們實在太舊了。

我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它們,感到很迷茫。我上網查找,但幾乎找不到任何可行的解決辦法,尤其是作為消費者可以做的事情。」

均購買的衣物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都多。

平均每個澳洲人每年購買56件新衣物,全國每年丟棄30萬噸衣物,其中20萬噸被送往垃圾填埋場,另有10萬噸被送往不具備紡織品回收設施的海外國家。

Patel表示:「我們在澳洲幾乎沒有規模化的纖維到纖維回收基礎設施。」

她強調,她們的目標是保持紡織品的最高價值,而不僅僅是將其轉化為隔熱材料。「我們希望將紡織品回收成新的紗線,而這是我們目前在澳洲無法做到的。」

自從在疫情封鎖期間以五公里範圍內的服務起步以來,after的回收服務已經擴展到墨爾本、和奧克蘭,並成功將超過11噸的紡織廢料從垃圾填埋場中拯救出來。

兩位孩子的母親Elly Ackland是after的首批客戶之一。

她通過當地的Facebook群組找到了這家初創公司。Elly說道:「我很喜歡這個主意,知道那些我已經無法使用、也不認為別人會想要的東西,能夠被妥善處理而不是被送去垃圾填埋場,這讓我感到很安心。

我穿衣服一直穿到不能再穿。我討厭過度消費。如果支付一小筆費用能夠確保這些東西被正確處理,我很願意為此投資。」

after的服務費用是20,可以從你家門口收走5公斤的紡織廢料。隨著回收量的增加,費用還會降低。

Yesha解釋道:「回收並不是免費的,所以成本一直是我們的挑戰。」

但她表示,更大的挑戰在於澳洲缺乏將廢舊紡織品轉化為可再利用紗線的專業技術和基礎設施。

因此,她們目前依賴的合作夥伴來進行這項工作。

印度在紡織品回收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和較為成熟的產業鏈,可以將舊紡織品分解、處理,並重新紡織成新的紗線。

Patel說道:「我們依賴印度的原因是,他們擁有更多的勞動力、先進的基礎設施以及為全球市場服務的回收產品供應鏈。

雖然將廢舊紡織品運送到印度進行加工並不是最理想的選擇,因為這涉及到運輸問題,但我們的目標是與他們進行深入合作,學習他們的回收技術和流程。」

同時,她們也希望通過與印度的合作,逐步引進相關技術,推動澳洲本地紡織品回收產業的發展。

Patel特別指出,她們堅持保持紡織品的最高價值,不願意僅僅將這些材料降級處理成保溫材料等低附加值產品。她們的最終目標是將這些回收的紡織品轉化為新的紗線,重新投入到服裝製造和其他高價值產品中,這也是目前她們在印度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未來,她們希望能夠在澳洲本地建立起類似的回收和再利用設施,從而減少對海外合作的依賴,推動澳洲循環經濟的發展。

Yesha還強調:「如果衣物還能穿,或者還能修補,請不要送給我們。」她表示,大多數家庭都有舊毛巾或床單,孩子們的衣服也會因破損或磨損而被丟棄,「這正是我們可以幫助的地方。」

after團隊呼籲在解決紡織品回收問題上做出更多努力,並在本地投資回收選項。與法國對快時尚徵收16澳元的稅收不同,澳洲目前選擇了4分錢的自願稅收,且零售商並沒有支付義務。

所有這些資金將用於支持推動循環時尚經濟的非營利組織Seamless,目標是在2030年實現循環時尚經濟。

Tait相信,消費者已經在推動這一改變。「我們還看到,面料廠開始用回收紗線製作新面料,市場對此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人們不僅在要求這些材料,而且願意多花一點錢來購買。這真讓人感到滿意。這不僅是我們熱衷的事情,看到它變成一門好生意也讓人興奮。」

*以上內容系網友FindAus自行轉載自墨爾本微生活,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